民风网
民风网
家学工作室

何以为尊之大学问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4-14115

何以为尊之大学问

很多人认为大学毕业了,拿到了大学的文凭,就沾沾自喜,高人一等。表现在就业上挑三捡四,既想多挣钱,还不想多出力出智,对于体力劳动更是不屑一顾。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在校正孩子的这些错误的观念。念大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掌握大学问,只有大学问,才有大用。到底什么是大学问?

一、大学

古之“大学”,指大人之学、大学问。大学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以后则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故有“太学士”之称。

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大学的。古代也没有中学,古代人认为小孩从八岁开始要入学,学到十五岁就应该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所谓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

“大学”真正的含义有两个,一是要做一个大人,二是要具备做大人所需的大学问,这也是我们要读《大学》的真正含义。也应该是现代人上大学(经历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大人

古之“大人”,指15岁以上,居高位者。后来,有了与之相对的“小人”,这是就成年人所具备道德内涵上划分的,道德高尚者为大人,道德低下甚至低劣者为小人。但关于“大人”最早的涵义是在《易传·文言》里面:“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由此可见,“大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孟子具体介绍了怎么样做一个大人:“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大体意思是:人的身体(各部分)有重要次要之分,有大小之别。不要因为小的损害大的,不要因为次要的损害重要的。护养小的就是愚笨的小人,护养大的就是明智的大人。孟子通过养护身体的比喻启示我们,生活中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分得清轻重缓急,不要犯因小失大的错误。即通常我们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人者统筹而系统地考虑、权衡而处理问题,具有大局观。

《孟子》的《离娄章句下》中关于“大人”是这么描述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伟大的人,不偏离他的纯洁、善良的心,或者说能成就大事的人物,总会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

“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大丈夫”。孟子对大丈夫就有明确的“三步”定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宋朝学者谢枋得提出“三论三不论”:“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得失,论万世不论一生。”

这些话都非常深刻地表述了“大人”的内涵。“大人”不仅仅是指位置之高,更主要的高在人格、高在境界。

三、大学问

古之大学问,指的是如何做人、做事(“修己安人”),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成就有价值的人、大写的人。大学问是大人的内质、内涵、底蕴。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里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有五年,皆入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小学: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称之为六艺。六艺是成为人的基础,也是作为人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生活能力,即实现孩子成为正常的人。在学习六艺过程中完成作为人的基本思维构建,实现思维结构的健全。

大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既要修自己,还要去治他人,所以《大学》是一部帝王之书,是将来要做天子、做大臣的人去学的,这是古之《大学》之初衷,也是古之教育特权背景下对《大学》的定位。在现代教育公平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通过《大学》达到很高的境界。大学,是让孩子成为更高层次的人,成就其更有价值的人生。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同样强调了《大学》的重要性和它的内容,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大学》。

总之,上学读书、读大学,是为了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在为社会担当,造福民众的同时,让自己短暂的人生旅程获得更多体验,收获更多精彩。但,前提是你得收获更大的价值——获得大学问、成为大人。只有你成了大人、有大学问,才能适配到社会重要的岗位,完成价值的释放,发挥比常人更大作用,成全民众的同时,成全自己的发展。这就是理想就业、职业的本质。所以,上学读书,尤其是上大学不是拿文凭,而是要成为大人,获得大学问。这一点,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设法给他们讲清楚,讲明白。

 注:参考网上资料整理。

文/萧文    编辑/小月

上一篇:何以为尊之“大人” 下一篇:何以为尊之道德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