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家学工作室

家学内涵是修心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2-28535

家学内涵是修心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仍为普遍认同。从儒家角度讲,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在描述人生理想蓝图、由自我走向社会的次递阶梯。

老子.jpg

 

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实为上层之学。老子以宇宙观,洞察世间万事万物,其大纵深学问体系中,把人与家作为万事万物之一。《道德经》中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则乃长(zhǎng),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客观定位家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儒家“修齐治平”的“齐”和“治”之间,加入“乡”,把儒家四步次递,变成五步次递。更具“天人合一”的根脉性,指导意义更强,如当下强调的城乡一体化。

【释义】《道德经》中说:“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在中国文化中,法家针对人的“好利恶害”的本性,则反对礼制。强调以法律“定分止争”,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强调用“法术势”结合治理国家。如:法者,国之权衡也;以刑去刑;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突出身修和底线思维。

在中国文化中,墨家的核心是兼爱,无差别的爱,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分。爱人如爱己,相互尊重和平等,减少利益的冲突、动荡与战争。强调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围绕兼爱展开,旨在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突出心修而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关于人的学问,是人的学问都离不开心性。以儒道法墨四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精要,都有其鲜明的现实应用价值,在现实社会文化体系中,都能见到其“身影”。

金海峰.jpg

 

那么,怎么能够把传统文化切切实实带入到我们生活中,成为人人之教养及其益生元,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授金海峰,强调了三个点,颇具指导意义,即心、身、家,源。文化改变人,改变心灵。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修心,儒家修心养性,孟子说尽心知性

以儒家文化为例说明家学应有的内涵。儒家文化的根、孔子思想的核心,概括为“忠恕”二字尽己之心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什么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施于人忠”是忠于内心恕”是如其心“忠”与“恕”都是在心上用功。孟子发扬孔子的思想,强调学问之道无他收放心而已。无论是什么事,都要从心上使劲儿。

孟子.jpg

孟子强调人有四种好心,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这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就是廉耻心,那是义的发;辞让之心是的表现,而明辨是非,就是智的源泉。所以,明代大儒王阳明,恰到好处地择取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他说他是得孔孟一点“真骨血”,那就是内心使劲儿良心良知

人的改变就是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通过读书、观览与情境体验、劳动实践,认识身外的世界,要想适应外部世界而生存,利用好外部资源,都要在心上用功。所以,以心为源。但是,在一些人身上,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有知识没文化现象,这是因为学习而汲取的知识,没有作用于内心世界,或者说作用于内心世界之后,没有导致相应的外在行为。即没有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而文化修养要想落地,就要体现在身体力行上,叫以身为本。所以,儒家《大学》里边强调,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资料】《大学之道》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内圣外王.jpg

 

“身”是一个轴,它关乎里外。它的内部就是“心”,外部是“行”。身就像一道天门,推开门进去就是内心世界,推开门出来就是言行举止。可借用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表达“心”、“身”、“行”之间的关系。

儒家文化中,一个“身”字,对内叫修心,对外叫修行,内外兼修,最后的结果就叫内圣外王。言行举止,是举手投足之间,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的变化,一个手势,一个姿态,皆是人的修为。

那么,用什么来约束这些修为呢?儒家文化给出了一个标准,就叫做“礼”。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什么叫克己复礼?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言行举止,“视听言动”,都要符合文明的约束,这就是身行的行为。但是,修心修行是一个内外兼修的渐进的过程,要想对社会产生影响,就得有“训练场”,通过自律和他律逐渐完成,哪里最容易而最适合呢?这个落脚点就是家,通过家学的确立和实施来实现。

孔子.jpg

 

所以,强调以心为,以身为本,以家为。家相对于个人的身心,是个小社会,每个人朝夕而处的外部的环境,生存空间。从社会角度来讲,家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儒家文化角度讲,孟子说“天下国家”,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再加一句之本在心。从心出发,发挥于身的各种行为,影响着周遭环境,就是家。

荀悦.jpg

 

所以,汉代荀悦也说,“问明于治者其统近,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治乱之本在左右,内正立而四表定矣”(荀悦《申鉴∙政体》)。天下之本在家,家是每个人都在处的生存环境,不管地位高低,不管能力大小,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都要有一个家。孙悟空还要有个花果山。

身有一个家,心也有一个家,这就叫“心灵的家园”,这就叫“精神的归宿”。在中国文化中,家的观念是最重的。春节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因为,一年365天里,只有这一天中国人一个最大的愿望就叫“回家”,年年岁岁如此,祖祖辈辈如此,世世代代如此。时间上有这个结点,而空间上,“月儿弯弯照九州”,也别管什么“几家欢乐几家愁”,总之五湖四海都要奔一个目的地,就是家。家是身的寄寓,更是心的港湾,回到家似乎一切都坦然、也安然了。所以,从家出发,在家里边去思考着怎么样能够让家庭环境优美,关系和谐,幸福感增强。这是传统文化回归最经典的落脚点,也是强调家风建设的理论根源。所以,中国文化在“家”落脚是最好的。在这儿落脚儿,就转化成家文化;传统文化之精髓就转化成为家学之精要。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家学咨询.jpg

本文参照金海峰教授讲座相关篇章整理。

编辑/小月

上一篇:关于家学的重要性 下一篇:家学外延是修行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