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刘 彻(一)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7214

讲中国故事

刘 彻(一)

这是刘彻一生中最难堪的时刻。

【注】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之子。

公元前14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刚继位不久的刘彻,匆匆赶到长乐宫。一踏进戒备森严的宫殿大门,就遭到祖母窦太后的迎面痛斥。窦太后虽年事已高,但盛怒依旧威风凛凛,闻者胆寒。

刘彻一手提拔的两位朝廷高官赵绾wǎn)、王臧的名字,在窦太后的怒斥中频频出现。他刚刚得知,昨天深夜这两个大臣被捕入狱。与此同时,身为皇亲国戚的当朝丞相和太尉也被罢免。

十七岁的刘彻,看上去显得十分稚嫩,其执政能力正在经受太皇太后的强烈质疑。他究竟能不能掌控天下?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刘启给十六岁的儿子刘彻举办了成年礼。依习惯,成年礼在二十岁才能举办。但是,刘启等不了那么久了。他身患重病,自知来日无多,为了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他必须这么办。

在此之前,他曾就皇位继承人选,究竟应该是被封为梁王的弟弟,还是年幼的儿子,与母亲窦太后有过分歧。最后,他坚持了自己。刘启的一生,无论家事国事,他都很尊重母亲的意见,唯独这一次例外。很快,刘启驾崩,刘彻登基,成为汉帝国的第七个皇帝。

失明多年的窦太后可能已经记不清孙儿的模样,不过,在她记忆中,刘彻至少是听话的。他一定会像先帝刘启一样,遵守汉帝国历代传下来的祖制,无为而治地管理好这个国家。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按部就班的好皇帝。

但刘彻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开创性地使用了年号。之前的皇帝,哪怕秦始皇、汉高祖,也只是从即位起记年数,并没有年号一说。

刘彻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叫“建元”。元,在汉语中的重要含义是开端。

秦帝国灭亡以后,平民小吏刘邦开创了又一个大一统国家,立国号“汉”。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创立的帝国。为了感谢一起打天下的伙伴,刘邦在立国前后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王,但登上帝位后,他就逐个清除异姓王,同时分封同姓王。

刘邦去世时,已建立九个同姓王国,异姓王国则只留有长沙一个。汉朝版图的大部分都为十个分封国所有,皇帝直接管辖的郡只有十五个。这些诸侯王国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其百官设置如同中央朝廷。

汉朝初期的国家管理,本质上还是郡县制。但由于分封国的存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两个系统实际并行。之后,几经削、立变更,刘彻登基时,分封国的数量到了二十四个。

十六岁的刘彻有着异于常人的成熟,他从不轻易表达态度。不表达,并不代表没有态度。刘彻清醒地知道,身在宫廷中的自己是孤独的。

他在三岁时,就经历了七国之乱。父亲景帝即位之初,试图削弱诸侯王势力,下诏削夺吴、楚、赵等王国的封地。结果,吴王联合六国发起一场叛乱。景帝用三个月平定叛乱,加强了手中的权力。汉帝国还未走远的这段较量,时刻提醒着帝国的这位新任接班人。帝国要在自己的治理下前进发展,那就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力。是真正的权力,而不仅仅是一个“皇帝”的称谓。

只是,可能到了那一天,他会更加孤独。他只有一个人,永远就他自己一个人,但那是他想要的。

长安郊外,是少年刘彻常去的地方。风和日丽,他可以自在感受天地的美好,也可以一探汉帝国所尊崇的黄老之学。

刘彻登基时的汉帝国。虽然内有诸侯之忧,外有匈奴之患,但确实算得上一个阳光灿烂的安稳之世。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轻徭薄赋的苦心经营,中国呈现出几个世纪未见的祥和富裕。国家粮库中的粮食不断存入,新粮只能堆在旧粮上,越积越多,都溢出了粮仓。府库里的铜钱也越存越多,时间一长,连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刘彻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亲眼目睹了丈夫和儿子两代帝王的成就。在她看来,能有这样的繁荣,不是因为文帝和景帝有多能干,只是因为他们遵循了汉朝立国之初所确定的国家管理的思想核心——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诞生于稷下学宫,以黄帝、老子为旗帜和依托,发扬刑名之学的思想,认为对于皇帝,最重要的就是无为而治。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彻接手的是一份丰厚的基业,只需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下去,应该就能做个太平天子。但不知为何,初登大位的少年,却隐隐看到了并不遥远的危机。

在黑夜里辗转难眠的时候,他常常会打开一卷被翻烂的竹简。那是他的祖父汉文帝在世时,一位名叫贾谊的政论家留下的遗卷——《治安策》。贾谊身处盛世,但是却在开篇悲伤地写道:眼下时事,违背大道,而令人痛惜叹惋的,依然难以遍数啊。

刘彻出生时,贾谊已经去世12年,两个人的生命并没有交集。但刘彻却觉得,隔着漫漫时空,贾谊这些话就是写给他的。

“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如今有的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的不法活动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

分封国的权力问题,父亲已经采取了行动,但并没有彻底解决,自己又该怎么做呢?

“过去属于秦的东西,今日已转归汉朝,然而秦朝遗留的残余风俗并未加以改变。如今世人追求奢侈、竞相攀比,对此朝廷却没有制定法度,致使人们抛弃礼义、丢掉廉耻,一天比一天严重,可以说是每年每月都有不同。”

贾谊指出的乱相,一个指向国家治理结构,一个指向国家治理思想,恐怕真的不能无为而治了,但又该怎么为呢?

刘彻登基后不久,就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诏书引发了广泛关注,很多在深山隐匿的儒士纷纷走出山林。应征而来的贤良中,一位九十多岁的长者显得异乎寻常。他叫辕固生,生于战国晚期,见证了秦朝的统一,躲过了秦末战乱。如今,他满鬓风霜,站在刘彻面前。

刘彻身边很快聚集了大批儒家学者,他任命其中的学者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加上亲近儒学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朝廷的重要职务看起来都被儒家把控了。当大儒申培公、辕固生到来后,刘彻几乎公开举起了儒学的大旗。

他们日夜讨论,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令,对功臣贵戚等加以约束,并将太皇太后窦氏家族中品行恶劣的子弟除籍,严禁进入皇宫。这样做,一方面是想打击豪强,另一方面是想割断他们与太皇太后的联系。

但这一切,并没有逃过窦太后早已看不见的双眼。身居后宫的窦太后,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朝中的变化。刘彻的举动让她震惊并且愤怒,但她还像往常一样,每天只是跟宦官和宫女们做做游戏。

窦太后痛恨儒家学说,在她的心中,黄老之学才是有价值的思想。令她百思不解的是,这个一贯听话孝顺的孙儿,怎么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一定不是他,是他身边的那些人,那些儒生教坏了他。

她时常会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到辕固生的那一天,那还是景帝当政的时候。一天,窦太后听说,有一个儒家学者在景帝面前和一位黄老学者辩论,语惊四座。

那位黄老学者说:商汤、周武王,都是打败前面的君主,建立自己的王朝。这一行为并不是受天命,而是弑君。

那位儒家学者却说:夏桀商纣暴虐乱治,属地的人民都跑去跟着商汤周武,二人自立为王,是顺应人民的心愿。天命,在这里就是民意。要想长盛不衰,就要敬天爱民,否则,就会有人推翻你。

在黄老之学盛行的朝堂,说话敢于如此大胆直接的,就是辕固生。窦太后很好奇,是什么人敢于质疑汉帝国的治国之本。她专门诏来被景帝封为博士的辕固生,问他读《老子》的体会。天下人都知道,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恼怒道:那跟犯人囚徒读的儒家诗书比呢?于是,她便让辕固生入兽圈,与野猪搏斗。

景帝听到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生只是直言,并无罪过,便借给他锋利的兵器。辕固生杀掉野猪,得以脱身。此刻,窦太后一定心生悔恨,当初就不应该放过这个狂妄的儒生,这一次她不会再犹豫。

正好,御史大夫赵绾奏请“无奏事东宫”,这是从窦太后那里夺回权力的试探,窦太后即刻出手。

很快,刘彻亲自任命的两个高官赵绾、王臧被罢免入狱,二人在狱中自杀。同时,窦婴、田蚡的丞相和太尉职务也被下令免除,汇聚京师的大批儒士被遣返故乡。

离开长安时,九十多岁的辕固生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了。初出茅庐的刘彻就这样一败涂地,这是他第一次尝试使用权力。他还不熟悉权力,但他明白了一点:自己还没有足够力量和祖母对抗。所以,即便再不满,再生气,也要放在心里。

韬光养晦的故事,他听到过很多。而且,他还年轻,窦太后已经很老了。轰轰烈烈的新政,迅疾而惨烈地落幕了。虽然严厉地申斥了皇帝,但窦太后还是给了刘彻改过的机会。

她希望,这些儒生被清除后,她的孙儿还是一个听话的好皇帝。毕竟年轻人的冲动不过像一个短暂的音符,响过一声,就不会再有动静。

刘彻确实如她所愿,从此事事都向祖母禀报,甘愿做一个言听计从的执行者。窦太后越来越满意了。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刘 彻(二)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始皇帝与李斯(二)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