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吐蕃族简史(7世纪—9世纪)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4-14739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吐蕃族

(7世纪—9世纪)

吐蕃,既指称一个民族,即今天的藏族,又指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618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吐蕃王朝兴起后,用“吐蕃”作为自称。由于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遂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形成了吐蕃族。

隋唐之前,人们对寒冷的青藏高原上的政治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这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造成的,也和当时青藏地区没有形成较为强大的统一政权有关。从6世纪开始,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东部的雅隆部逐渐强大起来,势力扩大到拉萨河流域。到了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位后,用武力征服了周围的各个部落,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的官制度,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藏文是不是吐蕃文字还有待考证。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强盛的吐蕃在松赞干布带领下开始四面扩张,向南让尼泊尔俯首称臣,松赞干布还娶了尼泊尔的公主;向东与当时强大的唐朝分庭抗礼,在第一次和亲的要求被唐朝拒绝后,松赞干布发兵攻打唐朝,两国在松潘地区即今天四川西部山区鏖战多时,互有胜负。彼此摸清了对方实力后,唐太宗答应了和亲的要求,这才有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联姻,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二公主嫁入吐蕃的同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对吐蕃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8世纪中后期,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乱衰落之际,多次攻入长安。此外,还与唐朝为了争夺西域大打出手,丝毫不落下风。吐蕃向西还与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争锋。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即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东至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821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了会盟碑。这块碑今天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

青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青稞。青稞是大麦的一种,因为外壳分离,籽粒裸露,又叫裸大麦。青稞几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生长的重要粮食作物,适应高寒气候,青稞苗甚至在零下几度的低温下也不会被冻坏。但是,青稞本身产量低,而且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适合种植青稞的区域并不广泛,这是制约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的最重要因素。

841年赤祖德赞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其兄朗达玛被扶上王位。朗达玛代表着反对佛教传播的势力,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杀害僧人首领,强迫僧人还俗,关闭寺院,毁坏佛像、佛经,史称“朗达玛灭佛”。846年朗达玛被僧人拉隆贝吉云丹射死。达玛的两个儿子在父亲死后又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随即发生混战,内乱长达二十多年。869年统治集团的混乱又引起了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乱,877年起义军挖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至此终结。

后来的西藏分裂成了许多部落和土邦,直到大宋统一中原,吐蕃也还是一盘散沙。最后元朝通过军事和怀柔的政策将其纳入了大元的版图。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编辑/萧文

上一篇:党项族简史(5世纪—12世纪) 下一篇:回鹘族简史(6世纪—8世纪末)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