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忽必烈(一)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6575

讲中国故事

忽必烈(一)

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坚守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即使在漫长的分裂时期,“中国”的观念依然经久不衰。立国号为“大元”的忽必烈,让“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传统,再次得以延续。

公元1232年夏天,大蒙古国统帅拖雷,刚和兄长一起,率领大军重创了金国。但就在获胜班师途中,意外发生了。他的兄长蒙古大汗窝阔台突发重病,危在旦夕。巫师说只有用亲人做替身,才能消灾解难。

于是拖雷向长生天(蒙古民族的最高天神)祈祷,请求“以身代之”,然后从巫师手中接过为哥哥祛病的“巫水”,一饮而尽。不久,窝阔台的病奇迹般好转,拖雷却一病不起,没等回到家乡便撒手人寰。那年,拖雷的儿子忽必烈18岁,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突然降临在他的身上。

父亲的死因,已成谜案,好在他有一位特别的母亲。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一位仁慈、宽厚又富有力量的女性。她开始冷静地思考,如何让失去父亲庇护的儿子们,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变得更加强大。

这是一个崛起于北方草原的黄金家族。过去几十年里,忽必烈的爷爷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征服了世界上最为广阔的土地。但他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稳定的国家,而附着在武力之上的权力体系,很容易坍塌。

作为长期在后方替黄金家族管理领地的重要女性,唆鲁禾帖尼比那些嗜酒好武的男人们,更懂治理之道。她告诉儿子们要守规矩,保持团结,引导他们接触汉文化,并征召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来到身边。

一位坚强而充满智慧的母亲对孩子的精神引领和塑造是不可估量的。

她教育忽必烈,要把视野拓展到草原之外,要去寻找一种方式,让祖先流动的功业永久地凝固下来。

拖雷去世两年后,公元1234年,被蒙古和南宋夹击的金国末代皇帝,在一座小城里自缢身亡。曾经攻灭北宋、称霸中原百余年的金国就此烟消云散,忽必烈看到了父亲没能看到的胜利。

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的剧烈动荡,主导这一切的正是强悍的大蒙古国。在此之前,蒙古已先后攻灭西辽、西夏。随着金的覆灭,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全部统一到蒙古旗下。

但大蒙古国的铁骑并没有停止步伐,他们再度集结,随时准备南下。再向南,是位于西南方的吐蕃,偏居江南的南宋王朝,以及更南端的大理。

已经分而治之很多年的中国,再度走到风云汇聚的历史路口。

公元1235年,金国灭亡的第二年,一名叫八思巴的男婴降生在青藏高原,他被认为是一位得道高僧的转世。“八思巴”,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圣者”。

然而,他出生没几年,高原的安静祥和就被入侵的战火打破了。这片被泛称为吐蕃的土地,因为唐朝时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而得名。但自吐蕃王朝瓦解后,这里已经有三百多年没有出现统一的政权,一些大大小小的教派以割据的形式,成为不同地区政教合一的管理者。其中,八思巴的家族开创的萨迦派是最具实力的一支,掌管着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大片地区。他的出生,给家族带来了传承有序的新希望。

就在八思巴五岁时,蒙古大军首次出现在藏区,杀死了数百名僧人。有记载道:“整个吐蕃的土石都为之颤抖。”也是在这一年,八思巴的父亲去世。从此,担任萨迦派教主的叔叔萨迦班智达就将他带在身边,亲自予以教导和培养。

在一些具有政治远见的藏族人看来,外部的形势正在急剧变化,让封闭的高原与蒙古以及更广阔的地域建立连接无可避免。但究竟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连接,他们一时还没有想好。

历史中总会有一些特别的契机出现,但当它初露端倪的时候,往往更像是对勇气和智识的考验。

一天,六十二岁的萨迦班智达接到了一封来自大蒙古国的信函。发放诏书的人是蒙古大汗窝阔台的二皇子,受封河西的阔端。他告诉萨迦班智达:“我为报答父母天地之恩,需要一位能指引道路取舍之上师,选择时选中了你。”这一年,八思巴十岁。他可能还不太理解这封信函的深意,却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

叔叔萨迦班智达带着他和六岁的弟弟,踏上了前往北方的路途。他们要去的地方叫做凉州,也就是位于河西走廊的武威,那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在青藏高原上各教派的领袖们,都对彪悍的蒙古人敬而远之时,萨迦班智达毅然选择了前往凉州。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回到故乡,但为了吐蕃地区的长治久安,这位以睿智和渊博著称的教派领袖心意已决。

他预料到,这是一次异常艰辛的远行,什么变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把继承人八思巴兄弟带在身边,以防不测时完成交接。

他们一边走,一边搜集民意,光在路上就耗费了两年。转眼间,八思巴在凉州已经待了七年。自从和叔叔一起抵达这里,他们就再也没有离开。

来到凉州的第二年,萨迦班智达和阔端达成和谈,吐蕃从此成为蒙古的属地。阔端认可了萨迦派在西藏各教派中的领导地位,并请萨迦班智达担任藏区佛教领袖。

两年前,叔叔在凉州圆寂。八思巴继承衣钵,成为萨迦派的新任教主以及藏区事务的负责人。对八思巴来说,这是权力的交替,更是责任的传递。叔叔为藏区安稳做出的努力,他时刻铭记在心。只是现在,他只能独自绘制藏蒙两族的美好蓝图,他快速地成熟起来。

就在萨迦班智达圆寂的同一年,阔端也离开了人世。凉州会谈开创的和平局面能否继续维持,成了一个难以预测的变数。

一切都落到了年轻的八思巴身上,他决心走得更远。他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影响到更多人,尤其是大蒙古国的最高层。八思巴的态度,成功地引起了蒙古皇族成员的注意。公元1253年的夏天,他收到一份邀请,发出邀约的是忽必烈。

在八思巴从婴儿成长为萨迦派教主的日子里,忽必烈也在不断开创自己的人生。过去十多年里,大蒙古国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向外扩张,大汗之位也几易其主。

公元1241年,窝阔台病死,他的儿子贵由接替了汗位。但没过几年,贵由就去世了。公元1251年,蒙哥在众人推举下登上汗位。

蒙哥是拖雷的长子,忽必烈的长兄,因此,大蒙古国的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到了拖雷系。蒙哥即位后,将总领漠南的重任交给了弟弟忽必烈。

八思巴对忽必烈并无太多了解,但他仍然决定前去相见。接受未知和挑战,是他从小就熟悉的生存方式。这是忽必烈总领漠南后,第一次承担重大军事行动。大蒙古国制定了远征大理、然后迂回夹击南宋的战略,而远征大理就需要绕道西部藏区。

此种情况下,驻扎在六盘山的忽必烈想起了身在凉州的八思巴。忽必烈已经是一个三十九岁的中年人了,母亲在前一年去世,但母亲的教诲已深植于心。他渴望为自己的家族建立功勋,哪怕前路凶险,他也一往无前。往南去,这是他眼前最专注的目标。

在八思巴看来,这是他走近大蒙古国当权派的重要契机。当年叔叔赴阔端之约,有了凉州会谈,他将会给历史留下什么呢?八思巴对这次会面充满期待。不过,忽必烈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让八思巴为自己的行军提供支持。所以,这算不上一次愉快的交谈。

忽必烈以领主的口吻对八思巴下达任务,摊派兵差,征集财物,要求藏区支援他对大理的远征。八思巴心中很是不悦,他说:“如此,吐蕃的僧人实无必要在此坐住,请放我回我的故乡去。”

就在八思巴即将拂袖而去之际,忽必烈身边的王妃察必站了出来。她告诉忽必烈,这是一名在知识和功德方面卓然超群的法师,应该请他留下来,继续问法论道。

八思巴这才重新坐下。他想到,这正是向忽必烈施加影响的良机。过去几年里他学习到的中原历史文化知识发挥了作用,他决定以唐朝时期汉地与吐蕃的联姻,以及历史上吐蕃王朝和西夏王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来说服忽必烈。他想让忽必烈认识到,要取得藏区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需要尊重和接受他们的信仰,并与他们的精神领袖建立深层次的关联。

忽必烈表面上依然不露声色,尽力保持着一个王子的威严,但在内心,他对眼前这个不卑不亢的年轻人突然产生了兴趣,甚至有了些许好感。

作为忽必烈最宠爱的妃子,察必就像一缕清风,不着痕迹地化解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她主动拜八思巴为师,还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教权与王权的冲突:听法或人少时,上师坐上座;公开场合时,汗王坐上座。

有时候,女性的理性、宽容和善良本身,就是天赋的政治才能。在察必王妃的促成下,公元1253年,忽必烈正式拜十九岁的八思巴为上师。他们以宗教的形式,实际完成了一次政治上的结盟。双重的连接,让他们的关系从此牢不可破。

蒙古人的原始信仰是萨满教,伴随着他们征服世界的进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不断进入视野。

遇到八思巴之后,忽必烈有了更为笃定的信仰,这让他的精神世界空前地充沛起来。这种看不见的力量,让这个中年男人散发出成竹在胸的气质。而这次相会,也开启了两人此后漫长的合作。八思巴开始了对忽必烈一生的追随,忽必烈从此多了一份其他蒙古皇族不曾有的思想支撑。这是他们个人友谊的开始,更是一段宏图大业的序幕。

有一些相遇和结缘,似乎就是为了更大的事做准备的。忽必烈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身份和信仰。忽必烈像宽广的草原一样,接纳了他们。

见证了忽必烈拜师礼的人中,有一个叫刘秉忠的汉臣。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因缘际会进入了忽必烈的幕府。那时,他还在山林中隐居,以为就要这样度过恬淡无为的一生。

刘秉忠出身官宦世家,家族的命运随着时代巨浪沉浮翻转。他的祖辈先后在辽、金和蒙古为官,他也曾于十七岁时在蒙古统治区担任一名低阶的文吏,但很快就辞官隐世。

山中日月,容易让人忘记尘世的年轮。十年如水流逝,他出入儒、释、道三门,潜心向学,对天文、地理、律历、治国等知识都广有涉猎。就在二十六岁这年,他遇到了一个人——海云印简禅师。因为禅师的到来,刘秉忠的人生离开了原先的轨迹,掀开了计划外的新篇章。

海云印简禅师被忽必烈邀去讲学,因为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特意绕道前来拜访,并邀请他一起前往漠北。

唐帝国黯然崩裂后,宋王朝结束了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但始终未能完成大一统。四百多年过去了,像刘秉忠这样在战乱年代成长的士人,格外期盼国家的完整和统一。

他们心中所念的,不再是一朝、一族、一姓。在他们看来,无论何人,能用士,能行中国之道,他就是中国之主。就这样,当刘秉忠在漠北见到忽必烈之后,便一路跟随,并在日后为他构建了整个汉臣体系。

在这个汉臣体系中,还有一位大儒。当新任蒙古大汗蒙哥将漠南汉地的军政事务全权委托给了忽必烈后,他感到了一丝隐忧。众人都忙着大肆庆贺,他却对忽必烈说:“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超过汉地的吗?军政大权全都归了我们,大汗还管什么?”

这让忽必烈幡然醒悟,主动向哥哥申请,将自己的权限从军民兼领缩小为只掌管军事。向忽必烈献策的这位汉人,叫姚枢。因为姚枢的提醒,忽必烈与蒙哥之间的权力冲突没有过早发生,这为他积蓄力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忽必烈(二)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赵佶之“赵宋之世”(二)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