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故事
康熙大帝(一)
年少登基、擒拿鳌拜、平三藩、征战准葛尔……一生功绩不胜枚举的千古一帝康熙。
这是一场筹谋已久的战斗。宫门外,太平无事,岁月静好;宫门内,对决惊心动魄。一群身负秘密皇命的摔跤少年,没有给对手任何反应时间。16岁的玄烨冷冷地注视着一切,他要亲眼看到那个在心中已经预演了无数次的结果。为了找回一个皇帝的尊严,少年天子几乎押上了自己全部的未来。他当然知道失败意味着什么,所以这一战必须要赢。
摔跤手们死死压在身下的,是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作为玄烨8岁登基时的四大辅臣之一,鳌拜几乎从未将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公元1669年,累积的矛盾终于演变成激烈的冲突。这个内心不安但决意冒险的年轻人,如自己所愿,出奇制胜。权力之路上的第一道障碍被清除了,但玄烨明白,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步都不容闪失。
他极力遏制住心中的激荡,因为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14岁的玄烨举行了亲政仪式。不过他心里很清楚,权力并不稳固,危险就在身边。那些和自己同出一脉的族人越来越难以控制,他们已经成为这个国家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这是清军入关后的第23年,作为一个崛起于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原本的族号为女真,后改为满。为了维护本族的地位和利益,入主中原后,朝廷陆续向汉人推行剃发、投充、圈地等高压政策,社会矛盾陡然加剧。
亲政后的玄烨,即刻着手一件重要的事,事关他的父亲顺治皇帝。父亲也是幼年登基,皇权几乎一直都被满洲贵族把持。他试图改革官制,借鉴明朝制度,缓和民族矛盾,却受到极力阻挠。
顺治皇帝只活了24岁。去世后,朝廷以他的名义颁布了14条“罪己诏”,其中就有一条是“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任事”,“有才莫展”。登基以来,玄烨清晰地感受到,曾经笼罩着父亲的阴云,同样笼罩着自己。他绝不能像父亲那样,郁郁走完一生。
半年后,顺治皇帝陵前,树起了一尊巨大的《孝陵神功圣德碑》。玄烨御制的碑文里,盛赞父亲崇儒重道,视满汉如一体。这不仅仅是为父亲翻案,这是他作为刚刚获得实际统治权的大清皇帝发出的执政宣言。但这只是试探性的第一步,玄烨需要为自己找到更有力的支点。
这个少年一直是缺乏安全感的,两岁时,他就被送到宫外生活,以躲避家族的敌人——天花。他的父亲,以及13位兄弟姐妹中的9个,都死于此症。玄烨能活下来实属偶然,能成为皇帝也是偶然。他的母亲只是一名庶妃,所以他并非皇位的最佳人选,但恰好是罹患天花而幸存的经历,增加了他成为继承人的筹码。
命运的不确定感,给予了他一种本能:必须牢牢地抓住每一次机会。父亲和母亲都早早离世,抚养自己长大的祖母孝庄太后日渐衰老。玄烨知道,在做皇帝这条路上,他最大的依靠只有自己,他要尽快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顺治皇帝去世时,从满洲亲信中挑选了四位辅政大臣。此时,首席辅臣索尼已经去世,剩下的三人里,鳌拜独断朝纲。就在玄烨亲政一个多月后,鳌拜不顾皇帝反对,擅自罗织罪名,将自己的政敌、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全族。
面对鳌拜的恣意妄为,年少气盛的玄烨忍无可忍,但他忍住了。接下来的时间里,皇帝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他有自己的计划,他不怕冒险,但要一步一步来。也就在亲政的第一年,玄烨见到了一个比他小3岁的少年,孔子的第67代孙孔毓圻(qí)。孔毓圻刚刚承袭了家族的“衍圣公”爵位,赴京谢恩。
一位是当朝天子,一位是被尊为“万世师”的孔子的后人,他们一见如故。玄烨自幼饱读儒学经典,如今,他在这个孔氏子孙身上,再次感受到那股积淀了两千余年的无形而强大的力量。他相信,这是能帮助他的力量。
一年多之后,公元1669年4月,玄烨再一次将孔毓圻召到身边。为了一项即将举行的重要仪式,他酝酿已久,并采纳汉官建议,在宫中斋戒,以示郑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以来,历代王朝不断追谥孔子名号,以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巩固皇权。相应的,孔氏后人也被屡屡加封。“衍圣公”这一封号始于北宋,之后,由孔子的嫡长子孙世代相袭。爵位在封赐之初,就被明确了职责:“专主奉祀睦族”。简单说,就是陪祀。
玄烨正在准备的大典便是祭孔,孔毓圻正是为此而来。玄烨深知,儒家学说提供了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从态度到行动,他都要以超越前代的方式,表达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乃至尊崇,并将其作为牢牢握在手中的工具。
公元1669年4月15日,斋戒完毕的玄烨身着礼服,率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举行了盛大的祭孔仪式。这是玄烨人生中第一次祭拜孔子,他重新拾起了父亲顺治皇帝开创的在国子监祭孔的传统。
祭礼完毕,他还让国子监祭酒分别讲解《易经》《书经》,并告诫群臣,圣人之道如日中天,一定要铭记在心。这些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须认真学习。
玄烨的用意十分明显,他要向世人宣告自己的价值信仰,并成为道统的继承者。他要将程朱理学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而他本人将以成为一个圣君作为终生追求。之后,他要做的事一件件开始了。
首先,是要挟制那些恃功骄纵、飞扬跋扈的满人,包括那个不可一世的鳌拜。玄烨从未忘记过,要将天子的权力夺回来。行动,就在祭孔盛典结束后一个月展开。玄烨没有告诉任何一位大臣,他不动声色地布置好了一切。他知道此举并非万无一失,因此格外谨慎。
在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调出京城后,玄烨召鳌拜进宫,趁其不备,果断拿下。鳌拜被历数欺君擅权、结党乱政等30条罪状,但感念他的战功,玄烨并没有将其处死。对于牵连之人,也大都从轻发落。
这是一桩涉及权力更迭的大案,人事关系十分复杂,但玄烨前后仅用了十天,就全部处理完毕。他的高效和对分寸的把握,避免了一场潜在的朝局动荡,也赢得了人心。
没有人再敢小看这位16岁的皇帝,他有勇有谋,还有远远超出那个年龄的冷静、沉着和老练,那是掌控江山最重要的品质。现在,他是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了。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玄烨还处理了一桩大事。
明末传教士汤若望,因向顺治皇帝进献西洋历法而受到重用。顺治去世后,有人上书称,宁可让中国没有好的历法,也不能用西洋历法。统领国政的鳌拜借题发挥,将汤若望和另一名传教士南怀仁投入大牢,打算凌迟处死。后在孝庄太后的干预下,两人才被释放。玄烨对两位传教士并不陌生。
汤若望在出狱后不久去世,心有不甘的南怀仁上书申辩。此时,被重新启用了几年的旧历,误差越来越大,以至于一年之内出现了两次春分和两次秋分。南怀仁的上诉,引起了玄烨的重视。公元1669年1月,他让南怀仁和掌管钦天监的汉官在观象台现场比试,一起测验立春、雨水两个节令,以及月球、火星、木星运行的度次。结果显示,南怀仁的答案更加准确。
一场历时数年的历法之争就此画上句号。玄烨做出决定,为汤若望平反,从第二年开始恢复使用西洋历法。历法,在中国古代中占有重要地位。“古者帝王之治天下,以律历为先。儒者之通天人,至律历而止。”
玄烨把钦天监这个重要机构交给了外国人南怀仁,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南怀仁成了皇帝的西洋老师。敏而好学的玄烨,从这些新奇的西洋器械和科技知识中,看到了来自世界那一端的另一种力量,他想要拥有这种此前的帝王们都不曾拥有的力量。
对玄烨来说,完成了几件大事的公元1669年,仿佛才是他皇帝生涯的真正开始。他的治国思想、远大抱负以及性格和兴趣在这一年全面绽放,他有信心能治理出一片锦绣江山。
为此,他决意直面困扰国家根本的满汉矛盾。排在首位的,是屡禁不止的“圈地”现象。清朝初年,为保障满洲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朝廷曾三次颁发圈地令。名义上,所圈土地是京畿地区的无主荒田,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多有主的土地也被圈占。
满人不事农耕,便以“为贫民衣食开生路”为名,招揽失地汉民,“投充”到自己门下成为农奴。为防止这些人逃跑,朝廷还制定了严酷的“逃人法”。
缉拿鳌拜后,玄烨迅疾下令,废除圈地之法,让满洲贵族将所占的农田全部退还给百姓。与此同时,玄烨开始大幅提升汉官地位。清朝迁都北京后,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及六部等政治制度,名义上推行满汉一体。一些重要的官职虽是满、汉各一人,实权却为满人掌控。同一官职,满人的品级也要高于汉人。为此,玄烨要求,将满汉官员的品级拉平,表示用人不分满汉,只问贤能。
平衡满汉势力的过程,也是树立皇帝权威的过程。玄烨对权力制衡之术驾轻就熟,看上去,他像是个老成持重的帝王了。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有的人却很早就发现并致力于实现它,这会让人内心满足、精神丰盈。
不过,此时的清王朝和它的天子一样,还很年轻,一切并不稳定。清朝地方机构承袭明制,又有所发展。内地分为18个省,每省设一巡抚,二至三省设一总督。与全国统一建制不同的是,南方还有三个由明末降将演变而成的藩王。他们在清王朝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他们拥兵自重,逐渐成为中央集权最大的威胁。没有人知道,这个潜在的危险何时会浮出水面。玄烨决心先发制人,这是一步险棋。
公元1673年9月,清除鳌拜4年后,玄烨下令撤藩。三个藩王中,驻扎在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明末战争时,吴三桂曾“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如今,接到削藩令后,他表面恭顺,却在3个月后突然起兵。不久,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相继反叛。一时间,烽烟四起,一些地方也加入了叛乱的洪流。不到一年,已有八省陷落。
这是清朝建国后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几乎丢掉了半壁江山。对年方二十的玄烨来说,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后果。更让他担心的是,此时距离南明灭亡不过12年,很多南方人心里对清朝并不认同,已经有人开始蓄发易服,支持叛军。
就在吴三桂反叛不久,京城内有人自称,是民间传说中的明朝皇室遗孤“朱三太子”,密谋放火起事,事败后仓皇出逃。尽管其同党供出此人名叫杨起隆,并非真的朱三太子,但在京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与其说“朱三太子”是一个人,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符号,甚至连吴三桂也在《讨清檄文》中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
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成了玄烨的民心版图中亟待收复的一块失地。坏消息还没有结束。这年5月,皇后赫舍里氏死于难产。赫舍里氏11岁嫁给玄烨,两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玄烨悲痛难抑,他把皇后的棺椁放在自己的寝宫乾清宫内,亲自守灵,这在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
这可能是玄烨一生中最逾越礼制的一次行为。寝宫里,孤独、清冷,却也是他最安全、最私密的处所。或许,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安静地度过了一个皇帝的至暗时刻。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