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交往称谓之二:车笠之交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7-149340

车笠之交.jpg

交往称谓之二:车笠之交

【释义】车,指马车,古时有钱人家才配得起马车。笠,指斗笠,穷人用于遮阳光和雨的帽子。车笠之交,原指富人与穷人的交往。喻指不因为贵贱而影响交往的朋友。

【来源】出自晋·周处所《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言交不以贵贱而渝也。”

【人物】方观承(1698~1768年),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县人。清朝大臣,内阁中书方式济之子。雍正九年,成为平郡王福彭谋士,随军攻打准噶尔,授内阁中书。乾隆二年,担任军机章京,转吏部郎中。历任直隶清河道台、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累迁直隶总督。

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去世,时年七十一,谥号恪敏,入祀贤良祠。著宜《述本堂诗集》、《御题棉花图》、《问亭集》。

沈廷芳,清朝(1702~1772),字畹叔,一字荻林,号椒园,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元年(一七三六)举博学鸿辞,官山东按察使。乾隆元年以词科授编修,官至按察使(正三品)曾掌教粤秀书院。

【典故】在方观承的人生经历之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但说起最著名的便是他与沈廷芳、陈镳之间的“车笠之交”。

缘起方观承幼年的家庭变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方观承生于安徽桐城。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峄,官至工部主事。方观承的父亲方式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1711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榜眼),因其著作《南山集》一书中录有南明桂王(明永历帝朱由榔,16231662)时的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被处死。因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方观承的曾祖父方孝标著作中有关桂王抗清的章节,方观承家因此受到牵连。方观承的祖父与父亲被流放至黑龙江。 

方观承和他的哥哥,因年龄幼小,被免于流放,寄食于南京清凉寺,靠僧人接济为生。每年兄弟二人都要千里跋涉,往来黑龙江与南京之间,到塞外探视亲人,其生境异常艰辛,这种意志上磨练,为他日后的作为打下了基础,这是后话。

且说雍正五年(1727),京城举行三年一次的会试,天下举人皆满面春风地乘坐着州府派出的马车,从四面八方涌向京都。

仁和桐城书香子弟、博学宏才的沈廷芳和海南陈镳,两位举人同乘一车,赶往京师,入闱应试。路上,见一少年行色匆匆,步行而紧随车后。少年虽破帽敝衣(穿戴破旧),面带倦容,但丰姿俊秀,举止洒脱。沈、陈二人惊异之余,招而问之。少年彬彬有礼,拱手作答,自言是桐城方氏后代,将省亲塞外,囊空如洗,关山难越,只得徒步,远走万里……沈廷芳、陈镳二举人深悯其情,叫他登车。无奈车厢狭小,不能容纳三人。于是商议,每人交替步行三十里,再乘车六十里,三人都能得到休息。如此,一路上“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晓行夜宿,风尘仆仆地来到京城。三人分手时,沈廷芳、陈镳赠送方观承新衣毡笠(毡制的笠帽),方观承长揖拜谢,洒泪而别,只身北上。此后,三人一直春树暮云,思念邂逅的朋友。

二十余年过去,沈廷芳迁任山东登莱青道的道台,陈镳已出任云南知府,两人相约而同道去京都述职。途中,被等候已久的直隶总督派遣的守候差官拦下,苦苦拜留,邀至总督官署,与总督相见。沈、陈二人见盛情难却,来到总督府,总督出署迎接,沈、陈方知总督者,就是桐城方观承,二十年前路遇同车的少年。

三人别后重逢,方观承热情款待,畅叙离踪,依依难别。言谈之间,沈、陈得知,方观承乃康熙年间工部主事方登峄之孙、后世内阁中书方式济的儿子,均因其曾祖父方孝标《滇黔纪闻》案牵累,同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由此,方观承当年才远走万里,塞外省亲。

三人欢然相聚,张筵畅饮,盘桓十余日,沈、陈、方涕泪纵横,依依作别,“车笠之交”,传为美谈。

【编后】从晋·周处所《风土记》可以看出,古时的苏越(现江苏、浙江一带)风俗淳朴,凡初次同人交往,就封土坛,拿出鸡犬等作为祭品,向天祷告说:“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希望以后再次见面时,不论贫富与地位如何变化,还是交往如初,平等相待。

车笠之交,是传统文化中交友的经典,也是仁爱、和合文化精神尊奉。亦如君子之交。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沈廷芳与陈镳并不认识、不了解方观承,且方观承当时一身破落之态。假使他们以貌取人,歧视方观承,也就不会去帮他,更不会有“徒步三十里、坐乘九十里”的同甘共苦,难忘邂逅。可以说,他们从没有想过方观承日后是否能发达,仅是处于对方观承朴素的怜悯。而方观承也从没有忘记沈、陈的恩情,千方百计查询沈、陈的踪迹,差人等候以再次相聚。其之所以被后人传为佳话儿,正是因为他们交往的纯粹,共鸣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帮人帮到底”的民间交往观念,以及“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的仁德主流和人们企盼的美好。此亦为当下所倡导。

【启示】车笠之交,表达的是平等尊重、互帮互助的和谐文化理念,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理念,也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中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给孩子讲好这个典故,仔细讲清楚其中做人的道理,并结合孩子与小朋友相处过程中相关事例,从根本上理清其认知,端正交往意识与行为,树立他们友好对待同学、尊重同学、主动帮助同学的意识,把对别人的友好与帮助变成自觉行为。若如是,孩子将终生受用,也避免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惹出什么祸端。

 整理编辑/萧文

上一篇:交往称谓之一:布衣之交 下一篇:交往称谓之三:患难之交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