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交往称谓之一:布衣之交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7-141632

布衣之交.jpg

【编者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人际交往,有不同的称谓,实现知称谓者知其“缘”。主要称谓有布衣之交、车笠之交、患难之交、酒肉之交、忘年之交、竹马之交、肺腑之交、胶漆之交、生死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邂逅之交、君子之交、一面之交、点头之交、泛泛之交、半面之交、八拜之交、杵臼之交、金玉之交等二十余。而每一种称谓都蕴涵着人际交往规范与理念。为此,本站做出系列揭示,供家庭教育之用。

交往称谓之一:布衣之交

【释义】旧时指显贵之人与贫民间的交往,后指普通民众之间的交往。

【来源】提炼于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因而为成语。

孟尝君.jpg

 【历史人物简介】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田文,又称文子、薛文、薛公(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父亲靖郭君田婴子,祖父齐威王。得父赏识令主持家务,广罗宾客,名声闻于诸侯。父死袭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官桥镇境内)。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齐湣王时,任齐相,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联合韩、魏攻楚、燕。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田甲叛乱事出奔魏,任魏相,发兵联合燕、赵攻齐。齐襄王继位后,他居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死后诸子争立。齐、魏共灭薛,绝嗣无后。

【典故】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的一个门客爱上了孟尝君的一个宠妾。虽然这事没留下什么真凭实据,但是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有人对孟尝君说:“这个人的人品实在是太差了,他做你的门客却对你的宠妾心怀不轨,太不讲道义,根本就不能留他在世上。”可是,孟尝君却说:“看见漂亮的女人心生爱慕之情是人之常情,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可原谅的,这事就这样吧,以后就不要再提了。”这些话后来传到了那位门客的耳朵里,他十分惭愧,同时对孟尝君的宽容心怀感激。

过了一年多,孟尝君找来那个门客,对他说:“您到我这里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您的才华我是知道的,但是我这里没有合适您的官职,让您做个小官又委屈了您。卫国国君跟我是布衣之交,在他还没有显贵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就已经很好了。所以您可以带上一些车马礼物,我向卫君推荐,您去投奔卫君吧!他会很好地对待您的,兴许在他那里您会有更大的发展!” 

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因为是孟尝君推荐来的,所以很受卫君的器重,在卫国做了大官。

后来,齐、卫两国关系恶化,卫君想趁机联合其他几国进攻齐国。这个人知道后,就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一个无德无才的人,把我推荐给国君您。如今国君这样器重于我,有几句话我却不能不说。齐、卫两国的先君,曾经杀牛宰羊,盟誓说:‘齐卫两国后世永远不互相攻伐,如果互相攻伐,那么他的下场就是这样。’现在国君却要联络各路诸侯去攻打齐国,您这样做是有违先君盟约的,而且也对不起曾经帮助过您的孟尝君。希望您能放弃攻打齐国的想法,这样对齐、卫两国和国君您都有好处。今天如果国君能接受我的意见那最好不过;如果不能,我就只好以死相谏,流尽我的热血,血染国君的衣襟,以报孟尝君对我的知遇之恩!”说完,就拔出宝剑准备自刎。卫君听完慌忙拦住他说:“先生千万不可如此!您这样珍惜故交,我怎么能不顾朋友之谊呢?我答应您就是了。”于是,卫君下令撤军,齐、卫两国又重新和好。

后来齐国人知道这件事情,都说如果不是当初孟尝君对那个门客宽宏大量,就不会有齐国今天的转危为安!

【编后】布衣之交,可进一步理解为平和心态、朴素的交往,就是没有任何图谋、没有利益观念参杂的交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态,基础形态。通过这种交往,相互了解、理解、认知。得以认知,是否深交,大体有四种情况:一是人品相互认同,相互间能有礼有让,互尊、互敬、互慕,不犯冲突,能聊到一起,玩到一起,共事到一起,谁有急难之事,相互能伸把手,平等互助,“拿人心比自心”,既不用刻意讨好,有了小的冲突也不刻意解释,是那种较纯粹共生关系;二是人品不是太认同,但也不至于不可交,关键时刻相互间或许可以帮助一下的。即参杂了利益观念的交往,面上如同以往,而心理相互芥蒂;三是迫于在一个环境内生活,相互敷衍而不得罪对方。面上冷淡,日常也较少来往,尤其避免利益交集。即使不得已而交际,都十分小心地防着对方;四是发生重大冲突,或者说是根本冲突,断交。在这四种情况中,唯第一种情况为“布衣之交”的存续形态,纵使人的境遇、社会地位等发生变化,但这种友好不变。后三种属于“三观”不合,借网上的段子,“你敬畏天理,他崇拜权威,世界观不合;你相信良知,他追求物质,价值观不合;你想做一个平凡人,他想做人上人,人生观不合。”属于“布衣之交”过程中,背离初衷的关系变“种”。

【启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佳形态就是平和心态交往。平和心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上文中“敬畏天理”和“相信良知”(遵行规律、平等尊重、互不侵犯的生存之道)的中正平和之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然而,但凡是“最佳形态”,都是最难以把握的形态。因为社会在发展变化,人也在发展变化,每个人都在变。既有的人际关系往往也随着这种“变”而变化。或者更深入、更紧密、更真诚,因“三观”和合;或者是渐淡、渐疏、渐离,甚至成死对头,因“三观”背离。旧交远去,结新交,过往闺蜜变仇敌等。越是变,越要保持平常心看待人际关系,恪守天理良知正心法。如同孟尝君对那位门客的关系处理,因不触及生存之本,就不用刻意去理顺。只要平常心,尊重为本,平等待人,求同存异,多念人之好,多宽容待人。纵有暂时的不理解、误会纠结,也会在时间与交际的碰撞中得到感化、谅解而化解。给人让道儿,自己能顺利通过;予人以活路,就是给自己留后路。和而不同,和合众生,“大本”与“达道”。

 编辑/小月

上一篇: 下一篇:交往称谓之二:车笠之交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