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66—全盘汉化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10-19556

【中国通史】—066

全盘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鲜卑族,汉名元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拓跋宏.jpg

他的胆识过人,魄力无边,敢于割除传统的弊病。他意志坚定,面对反对之声,仍然把改革进行到底;他聪明睿智,顺利完成迁都大业;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推崇儒学;他日理万机,勤于政事,不以寒暑为倦。

孝文帝为什么要改变祖宗之法,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改革会对北魏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本文就此简述。

北魏统一中原后,国力日渐强盛。但是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文化与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是继续保持拓跋氏落后的制度、习俗,还是捐弃旧俗而接受先进的文化?是摆在北魏的统治者面前的课题,而必须作出解答。

武力可以征占一方土地,但难以赢得土地上民族的拥戴。只能文化及信仰相容,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与民众之间的相互认同,才能和谐共生。所以,马克斯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要想立足中原,就必须走汉化的道路。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守旧势力的顽固抵制,汉化之路,行之必然艰难。

北魏的汉化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晋国之初,汉化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汉化的范围和程度都非常有限。真正把汉化作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来加以推行的是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10岁时,父亲被毒死,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太后把持。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迁都.jpeg

为此,孝文帝亲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

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山西大同市)。平城地处北方,无论生活习惯,还是气候条件,都与鲜卑故土相近。随着北魏在中原开疆拓土,在平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已经不太适宜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平城长期作为北魏的都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鲜卑文化氛围浓郁,鲜卑人从贵族到素民都不愿意改变固有的文化,因循守旧,给北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所以,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洛阳是当时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为了减少迁都的阻力,孝文帝佯言要“南伐”,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亲率20万大军南下,大军到达洛阳时,正值秋雨绵绵,群臣不想再进军了。纷纷劝阻,孝文帝宣称,如果想停止“南伐”,就必须迁都,要不然我们兴师动众,若是半途而废,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虽然大臣们不想迁都,但是更不愿“南伐”,只得同意迁都。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而且使之后的改革比较顺利地进行。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首先发出诏令,让鲜卑等少数民族改穿汉服,禁止穿胡服。消除服饰上的民族差异,公元495年,又以汉语作为通行语言,禁止说鲜卑话,特别是规定30岁以下的官吏,如不能尽快改说汉语,将以降职甚至罢免作为惩罚。借此逐渐消除了各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但是,人都是会怀念故土的,孝文帝将如何斩断人们缅怀故土的情感的?

鲜卑族的保守派,仍旧对传统习俗恋恋不忘,并希望死后归葬北土。为了消除旧传统的影响,孝文帝下令,将迁往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作洛阳,并规定死后不得埋回平城。同时,命令鲜卑人改从汉姓,将部落名号改为汉语的姓氏,亲自将皇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随后,又将汉族门阀制度推行到鲜卑贵族中,制定姓族,区分门弟,再辅以联姻加强拓跋贵族和汉族世家的血亲关系。面对孝文帝的改革,朝中的反对派会做如何反应呢?

当时,以太子元栒为首的保守派,对改革持反对态度。一次,太子趁孝文帝巡幸嵩岳之机,图谋出奔平城,孝文帝闻讯大惊,急忙返回,囚禁太子,后将太子毒杀

任何改革都要付出代价的,孝文帝在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之后,也让反对派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所以,反对之声也就越来越少了。而孝文帝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允许那些受不了暑热的鲜卑贵族和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秋天在洛阳居住,春天回到旧部落。

孝文帝不仅仅是学习汉族的语言、服饰,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汉族的文化。孝文帝汉化的措施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提倡儒家学说,以此从思想上进行统治

其在位期间,不仅广设学校传授儒学,而且还设立孔庙封孔子后人为侯。总的来说,孝文帝在治国上以尊儒敬孔为主导重视仁德与孝治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此外,还通过奖励“孝悌”敬老严惩不孝等手段,对人民进行引导。

孝文帝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使北魏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迁都后的北魏政权成为了鲜卑族和汉族、还有其他民族的利益综合体。留居中原的汉族豪门与鲜卑贵族逐渐融合,社会下层各族人民的交流活动也变得更加频繁,进一步为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经过孝文帝的大力改革,北魏完成了封建化的历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都城洛阳一度成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强盛的北魏政权能维持多久的繁荣?

北魏建国之初,政权内部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诸如官吏的贪污腐化等问题,由于中央政权重视吏治,所以上下官吏都有顾忌。

公元499年,孝文帝驾崩,宣武帝元恪即位。此时,各级官吏的管理开始松散,官场风气日下,政治逐渐趋于腐败。宣武帝驾崩后,继位的孝明帝元诩(xǔ)年仅七岁,胡太后临朝称制。正光元年,也就是公元520年,宗室元叉与宦官刘腾幽禁胡太后。孝昌元年,即公元525年,胡太后杀元叉,再度临朝称制。政治至此大坏,此时各级官吏的管理更加松懈,政治更加腐败。朝中权贵卖官鬻yù,卖爵,贿赂成风。各级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此时孝文帝改革时颁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名无实,所取得的成果也荡然无存。原本被掩盖的矛盾,也全部暴露出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平城防卫.jpg

拓跋氏建国之初为拱卫平城,防止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是东胡鲜卑直接后裔攻入塞内,沿北边自西向东设置了六个军镇。军镇设置之初,由于受到中央重视,不仅镇都大将的人选皆出自拓跋宗王和鲜卑贵族王公,就连戍防的士兵也都以拓跋部氏族成员为主。但是,随着孝文帝迁都和北魏政权的发展,不仅六镇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就连戍边将士的身份也在逐渐降低,甚至于到最后一度以罪犯充任兵士,这样的变化,再加上孝文帝死后,北魏朝政的荒废,边镇将领中饱私囊,导致沿边诸镇军事力量的下降和基层将士的不满。而这,对于柔然族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孝明帝元诩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夏,柔然南侵至平城附近,六镇边防空虚,无力抵挡,孝明帝急调关内大军抵抗,却无功而返。不久之后,柔然再次南侵。由于地方将领中饱私囊,克扣军粮,处于饥饿中的怀荒镇兵民请求打开公仓,发给粮草,以便抵御攻击。结果面对外军的入侵,镇将竟以没有收到洛阳的命令为借口加以拒绝。愤怒之下的军民攻杀镇将,以极端的暴力发泄心中积压的不满。不久,破六韩拔陵?~525年,本姓破六韩,沃野镇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人。北魏历史人物,匈奴单于后代,六镇起义领导者)起义,“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义军随机占领全镇,甚至连高车族初兴于春秋之前,始称“狄历”,到汉代称“丁零”,魏晋南北时称敕勒chì lè 。其始祖属羌人也加入到起义之中。一时间,天下震恐,边镇儿狼烟四起。面对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北魏统治者勾结柔然进行了残酷镇压。公元525年,在政府军和柔然的夹击之下,六镇大起义最终失败。

八九个月之后,怀朔镇又发生了起义,被北魏迁往内地的六镇兵民,也不断在河北、山东组织起义,关陇地区也开始爆发起义,北魏政权在各地起义的打击之下,逐步走向衰落。

孝文帝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封建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北魏王朝达到了强盛时期。但是,在孝文帝死后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全部化为乌有,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北魏王朝岌岌可危。新一轮的分裂局面即将拉开序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小月 

上一篇:065—草原之鹰 下一篇:067—北朝分立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