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62—百年风云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10-06723

【中国通史】—062

百年风云

——偏安一隅的东晋

在“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的童谣传唱中,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它就是东晋

它是一个偏安一隅的短命政权,它统治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时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保持了南方相对的安定,它虽然是一个只存在了103年的王朝,却在政权频繁更迭的中华大地保留了一方净土。

“八王之乱”期间,琅琊王司马睿,仅仅是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的远支宗王,受命镇守下邳(现今江苏睢suī宁),为东海王经营江南地区。“八王之乱”后,东海王毒杀晋惠帝司马衷,拥立晋怀帝司马炽,取得了朝中辅政大权。司马睿也坐镇建邺(现今的南京),招揽人才。不过,由于长江以南是东吴旧地,而且自西晋统一后,原吴国士族便一直受到排挤,南北之间有着很深的芥蒂。而司马睿当时名望并不高,实力也不强,南方士族都对他不予理会,期待在南方大展宏图的司马睿,面对这种困境一筹莫展。这时,一位出身北方大族的杰出人物,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他就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王导

注: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即晋元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曾孙,琅邪王司马觐与夏侯氏之子。东晋王朝第一代皇帝。 他15岁时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初期,依附成都王司马颖征讨,司马颖败后,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东海王司马越,以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307年,他用王导之计,请求移镇建邺(后改称建康,今江苏南京),朝廷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愍帝即位后,授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316年,刘曜(yào)攻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317年三月,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署百官,改元建武。318年,愍帝死讯传至建康后,司马睿称帝,改元大兴,东晋王朝正式成立。322年闰十一月,晋元帝在忧愤中病逝。

王导.jpg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县即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

王导深知,要想立足江南,当务之急,便是树立起司马睿的个人威信。于是,在当地三月初三的一场求福消灾的祭礼活动上,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队伍,司马睿坐在肩舆 jiān yú,古代一种轿子上,王导、王敦等北方高门士族恭恭敬敬地骑马跟随,整个队伍庄严威武,礼仪隆重,引人注目。当时社会风气一向崇尚奢华,这次出行,为司马睿赢得了人望,折服了江南高门世族

这些人虽然对于北方大族怀有不满,却又将北方士族大姓当做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当看到司马睿赢得北方士族鼎力支持的时候,他们改变了观望的态度,转而支持南渡的司马睿。

凭借王导的支持,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心中的威望大大提升。王导这时又劝说司马睿拉拢江南士族,给予高官厚禄。此时,北方战乱愈演愈烈,北方的士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司马睿在王导的劝说下,将南渡的北方士族中有才能者招揽到自己麾下。司马睿虽然名义上是镇守一方的藩王,但实际上他延揽了南北两地的精英,东晋已经初具开国气象。

就在这个时候,坐困长安孤城的晋愍mǐn帝司马邺(yè),向手握重兵的司马睿写了一封近乎哀求的诏书,要求他率兵赴京勤王。然而,司马睿已羽翼丰满,不听朝廷节制。他借口江南地区刚刚安定,无力北伐,拒绝了皇帝的征兵请求。

公元316年,匈奴刘矅yào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西晋王朝宣告灭亡

注:晋愍帝司马邺(270年或301年~317年或318年),字表仁,又字彦旗,吴王司马晏之子,晋武帝之孙,西晋的最后一任皇帝。司马邺早年被过继于秦王司马柬而被封为秦王。后被封为散骑常侍与抚军将军。晋怀帝于洛阳被俘之后司马邺逃亡许昌,后在雍州刺史贾疋的护送下逃入长安,之后被封为皇太子。313年,晋怀帝于平阳遇害之后,司马邺于长安即帝位,改元建兴。司马邺即位时,西晋已经没有可以作战的战力,而且长安也没有可用的物资可以与前赵作战。316年8月,刘曜发兵攻打长安,并且切断长安的粮运,司马邺在食粮断洛绝的情况之下于十一月投降前赵,被送往平阳,封为怀平侯,受尽屈辱。不久被杀。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国号仍为,历史上称之为东晋

司马睿能够从一个实力平平的远支宗王成为皇帝,王导及其背后的王氏家族功不可没。晋元帝司马睿在升御座朝会时,竟然要王导与他同登御床,共受朝臣参拜,王导虽极力谦让,并最终让司马睿独自享有了这份帝王的威严。

但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仍然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

东晋建国之初,王敦、王导两兄弟,掌握着军政大权,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而在王氏家族执掌政权二十余年之后,庚氏、桓氏、谢氏等大族纷纷把持东晋的最高权力,东晋的皇帝对于士族大臣也给予了极高的尊崇与待遇。

东晋时期的皇权几乎成为了门阀士族的一个装饰品。这是因为东晋能够在江南立国,完全是依靠士族大姓的支持,这些士族占有大量的田产,手中还握有私人武装、部曲,实力雄厚,门第声望较高,使得士族们成为东晋真正的统治者。由此,士族的意志便成为了国家的意志,士族门阀势力达到顶峰。后世将这一政治模式,称为门阀政治

在门阀政治时代,国家的稳定取决于豪门大姓之间能否相安无事。东晋建国之初,丞相王导特别注重调节南北双方士族的对立情绪而南方士族在北方王敦统领强大武力的威胁之下,也自知不得不和南渡的北方士族联合。然而,这种联合非常脆弱,士族之间矛盾,士族与皇族矛盾,士族与庶族之间矛盾,一直是东晋朝廷挥之不去的梦魇。

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人们翘首企盼他能率军北上,恢复中原。然后,接二连三的内乱,却阻挡了北伐的脚步。

公元322年,也就是东晋立国五年,由于不满司马睿削弱王氏家族的权力,王敦在武昌起兵作乱,其党羽纷纷响应,叛军攻陷国都建康,司马睿在忧惧之中死去。

注: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东晋时期大臣。王敦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琊王司马睿大将,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握重兵驻武昌。后拥司马睿为帝建东晋,升任大将军、荆州牧,与王导分掌军政。后以司马氏抑制王氏势力,于永昌元年(322年),攻入建康,谋夺司马氏政权,后回屯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宁二年(324年),晋明帝司马绍 ,东晋第二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乘王敦病危,下诏讨之。王敦再次进兵建康,病死军中。王敦善书法,在唐张怀瓘《书估》列中列为第三等。《宣和书谱》评曰:“敦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

王敦在二次进军建康途中病逝,叛乱才得以平定。然而,在此次平叛中,立下战功的苏峻,又与后来辅政的产生了矛盾,庾亮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征召苏峻入京为大司农,借此解除苏峻的兵权。苏峻不欲受制于庾亮,因此起兵造反

注:苏峻,生卒?~328年,字子高,长广郡挺县(今山东莱阳南)人,安乐相苏模之子,晋朝将领、叛臣。他少时有才学,举为孝廉。西晋末年,聚集流民为豪乡里,推为盟主。后渡江,晋元帝委以鹰扬将军。平定王敦之乱有功,升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并封公授邑。从此,招收亡命,抱有异志。晋明帝崩,辅佐成帝的庾亮诏调他为大司农。遂生疑,以讨亮为名,联合祖约祖氏为范阳豪族,豫州刺史祖逖胞弟,东晋将领起兵。次年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独揽朝政。当时,温峤(江州刺史,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名将,征西大将军)等结盟倡议平叛。峻兵败被杀。苏峻、祖约之乱,历时年余,是一场因统治者内部利益失衡而引发的动乱。

yǔ)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东晋名臣、名士,丞相军谘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出身颍川庾氏,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

这是王敦之乱后的第二起叛乱,经过一年多才被平定。东晋在内乱中,消耗着国家的力量,人们期待的北伐却迟迟没有到来。

苏峻之乱后,庾氏家族把持朝政近二十年引起了其他士族的不满,一代枭雄桓温趁机取代庾氏掌握了朝中的最高权力

注: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qiáo)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权臣,官至大司马,封爵南郡公。掌权期间,抑制朋党,改善吏治,抑制兼并,实施土断,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教育。

这时,中国北方的政局动荡不安,统一的曙光重现,为了迎合人们恢复中原的愿望,同时也为了建立功勋,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桓温连续发动了三次北伐,他曾经收复洛阳,进驻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巩固北伐成果。

桓温三次北伐图.jpg

公元369年,桓温大军惨败于枋头,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军事行动的失败,并没有减弱桓温政治上的权势。公元372年,简文帝司马昱病逝。桓温于次年率兵进京。京城之内,谣言四起,盛传桓温将屠戮王、谢两家士族,取代司马氏称帝。无奈之下,王谢两族代表人物王坦之谢安不得不前去面见这位杀气腾腾的桓大将军。

王坦之见到桓温时,吓得面如土色。而谢安凭借着雍容自若的风度,折服了桓温,使他撤去了埋伏在墙外的士兵,一场政治风波消弭(mǐ,平息、停止、消除的意思)于无形。

自此之后,谢安的威望便凌驾于王坦之之上。四年之后,桓温去世,谢安接掌大权。东晋进入了由谢氏家族引领的新时代

谢安.jpg

注:谢安,320年385年,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名士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吴兴太守。后入朝拜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晋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他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并争取到镇守荆州的桓冲的合作。太元二年(377年),举荐其侄谢玄组建“北府军”,镇守广陵,对抗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又乘胜派谢玄收复洛阳及徐、兖、青、司、豫、梁六州。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晋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此外,他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精于儒、玄、佛、道学。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后世多将他与王导并提,认为二人“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谢安的中郎帖.jpg

公元382年,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完成了北方的局部统一。公元383年,大秦天王苻(fú)(前秦第三位皇帝)率90万大军自长安南下,准备一举消灭东晋。

苻坚望着自己的南征大军,感叹而发出“投鞭断流”的豪言。他认为,软弱的东晋军队,根本无力对抗自己的百万雄师。在出征之前,他甚至已经想好了,东晋皇帝和丞相投降之后的封号。

然而,苻坚并不知道东晋此时已经拥有了一支能够与前秦虎狼之师一较高下的强悍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士兵全都是受胡人欺压的北方流民,经过多年的训练,他们将成为苻坚从未遇到过的强大对手,千年之后,人们仍然会记起这支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的军队——北府兵

战争开始时,一切都按照苻坚的预料进行着,东晋军队节节败退,前秦大军高歌猛进,以为胜利唾手可得tuò shǒu kě dé的苻坚,派遣东晋降将朱序(东晋名将,益州刺史朱焘的儿子)前往晋军统帅谢石(谢安的弟弟,东晋时期大臣、将领的大营进行劝降。但朱序见到谢石之后,反而劝说谢石立刻迎战,并声称,只要击溃苻坚的前锋部队,尚未集结的前秦大军,便有可能土崩瓦解。

本打算坚守的谢石,听从了朱序的建议,决定主动出击。两军最终在淝水两岸对峙。苻坚命令军队后撤,想引诱晋军渡江,不料军心不稳的前秦部队,一退而不可收拾。北府军统帅谢玄(谢石之侄、东晋名将、晋军前锋都督)趁机冲锋,秦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注释】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350年10月,苻健占据关中,次年登基,设置百官,定都长安。不含追封的帝王,前秦历五世共六帝,享国四十四年,从349年苻洪自立算起是四十六年。

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祖籍略阳郡临渭县即今甘肃省秦安县人,生于邺城,氐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第三位君王。景明帝苻健之侄,文桓帝苻雄之子。357年,苻坚与清河王苻法等袭杀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后,着手革除暴政,主张“黎元应抚,夷狄应和”;重用王猛、权翼、邓羌等汉族世人,抑制豪强,强化皇权;鼓励农耕,教民以区种之法,兴修关中水利,以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及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提倡儒学,兴办教育,以汉族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自命,积极推行“圣君贤相”的治国之道;对各族实行“服而赦之”的方针,凡自动归顺或投降的少数民族上层基本采取优容政策。十余年后,前秦大治。370年以后,苻坚陆续消灭前燕、前仇池国、前凉、代国,取东晋梁、益二州,并命吕光远征西域,结束北方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统一北方后,他自恃“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欲灭亡东晋,实现混一六合之志。383年亲统大军南伐,折戟于淝水之战,国势大衰,各族首领慕容垂、慕容泓、姚苌、乞伏国仁等纷纷自立。385年,苻坚出奔五将山,被后秦将领吴忠俘获,软禁于新平郡。姚苌逼迫其交出传国玉玺,苻坚言已将玉玺送晋国,誓死不让玉玺落入羌人之手,最终被姚苌缢死于新平佛寺中,终年四十八岁。身后被三个国家共同追封谥号,尊谥宣昭皇帝、文昭皇帝  、壮烈天王  ,庙号世祖。

投鞭断流,意思是把马鞭全部投入江中就能截断水流,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淝水之战后,前秦元气大伤,退回北方。东晋转危为安。中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淝水之战后两年,谢安辞世。宗室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父子掌握政权,政治腐败不堪。

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率领他的追随者“长生人”起兵反晋。公元402年,孙恩兵败被杀,他的妹夫卢循被推举为首领。率领起义军继续战斗,在这场起义中,东晋士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随着士族的衰落,东晋的政权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北府兵将领刘裕在平叛中渐渐崛起,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军事实力成功地镇压了孙恩、卢循起义。

注:孙恩,?402年,字灵秀,琅琊(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爆发了王恭(东晋大臣、因对抗司马道子的势力战败被杀)之乱,孙泰(五斗米教传承人)借讨伐王恭之名,私合徒众数千人准备起事被杀,孙恩侥幸逃到海岛,聚集了一百余名教徒,立志为孙泰复仇。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起事反抗东晋政权,占领会稽,自封为“征东将军”。东晋朝廷派遣卫将军谢琰、镇北将军刘牢之前去讨伐孙恩,孙恩逃到海上。隆安四年(400年),孙恩再次率军进入浙江余姚地区,谢琰派参军刘宣之前去防御,并成功将孙恩击败。元兴元年(402年),孙恩率众攻临海,在强敌面前再次失败,在绝望中投海自杀,很多信徒随同孙恩一起跳海。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正式灭亡

注: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

刘裕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他治军有方,用兵多奇谋,其军事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体系。

土断: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户籍管理政策)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实施土断是为了使得社会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矛盾还会再次恶化。故而,东晋、南朝实行了许多次大规模的土断。其旨意、方法因时势不同而有所差异。

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终于在内外交困之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保持较长时间安定的南方,在短暂的统一后,又重新开始了战乱和动荡,人民再次深陷痛苦的深渊。

 编辑/萧文

上一篇:061—八王之乱 下一篇:063—金革之世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