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003
华夏族与人文初祖
(本节重点历史知识: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族的由来。龙图腾的构成及其意义,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两大历史事件,黄帝与炎帝的历史贡献。)
龙的传人,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炎黄子孙,海内外华人共同拥有的称呼。为什么?
传说中那种有鳞有角、能上天入地、兴云布雨、傲视一切的龙,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魅力,历经几千年而越来越具有感召力?时至当下,仍包涵着华夏一族的深情以及祥和、喜庆与希望之寓意,表达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
要回答这些问题,也只有追溯到华夏族形成的那个传说时代。
⒈龙图腾的由来
(编者注:图腾,意思是承载神的灵魂的形象符。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中国人心中都有个龙图腾,融入血脉,奔腾不息。它是多民族图腾的融合。作为现代中国人,知晓龙图腾是必须的。)
龙作为华夏族的图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永远不可能被忽略的一个形象。远古时代,它被公认为沟通天地人兽的瑞兽,影响万物的神兽,预兆凶吉的灵兽。封建时代,又作为帝王的象征,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然而,这种伴随中华5000年文明历程的动物,却完全是先民想象出来的。怎么就勾画出龙作为华夏族的图腾,说法很多。但都与传说中的黄帝部落有关。
一种说法认为,黄帝部落一开始就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国语·晋语四》中说到,昔少典娶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也就是说黄帝的母亲是有蟜氏,蟜为龙蛇类(古时指一种毒虫),所以,黄帝为龙蛇之后,奉龙为图腾。但更多的说法是,黄帝部落有自己的图腾,在统一中原后用融合进一些新的图腾,从而产生的龙图腾。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到,龙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似乎能解释龙的形象。
也有认为,黄帝部落的原始图腾是熊。黄帝一统中原后,博采各图腾之特长,决定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龙鳞,以鱼尾为龙尾,以狮头为龙头,以鹿角为龙角,以鹰爪为龙爪,最终构成了部落联盟的图腾——龙。
在现实生活中龙并不存在,那么,这一符合多氏族信仰的龙图腾,到底讲述着怎样的氏族部落的融合历程?这与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解答这几个问题,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一位祖先,他就是传说时代的黄帝。
⒉黄帝、炎帝、蚩尤、涿鹿之战、阪泉之战
相传,黄帝是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首领,他领导了两次大战,一次是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一次是阪泉之战,炎帝臣服。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住在今河南郑州市轩辕丘。轩辕丘在古代是有熊国的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他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据《史记》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聪明。意思是说黄帝几个月就能说话,长到七八岁时就有大人的风度,十二三岁就有大智慧,成年后聪明坚毅,并肩负起部落首领的重任。
与黄帝相提并论的炎帝。据《国语·晋语》记载,黄炎两族都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帝部落生活的姬水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或者黄陵县一带 。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一带,所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当时正处于氏族社会后期,为了各自的发展,部族之间经常爆发惊心动魄的战争,涿鹿之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例。
传说炎帝部落,与九黎部落发生冲突,并被蚩尤打败。炎帝不得不向黄帝部落求救。黄帝与炎帝两部落便结成联盟,与蚩尤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展开大战,这是一场真正的恶战,是一场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传说蚩尤牛首人身,以金属制造兵器,能呼风唤雨。蚩尤请来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与之九战而九不胜。于是,黄帝请来旱神女魃帮忙,还制造出指南车来辨明方向,冲出迷雾重围,击败蚩尤,最终蚩尤被杀,九黎族一部分加入炎黄两族,一部分南逃,加入南方的三苗部落。
涿鹿之战中,黄帝以他的睿智和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战后,他的威望更是在炎帝之上。这对当时统领联盟的首领炎帝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于是,昔日的盟友终于反目成仇,他们各自带领着自己的部族,准备开始一场厮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的地点,一种说法,认为在河北涿鹿东南,也有说在北京延庆一带,还有说在山西运城一带。相对于结果来说,地点似乎并不重要。阪泉之战虽然没有涿鹿之战那么激烈,但仍然经历了三次战役,由于黄帝收服民心,整治军备,蓄积粮食,做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两手准备,炎帝最终战败被俘,并率领全族接受了黄帝的领导。
通过这一系列战争,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被打破,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也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
⒊炎黄两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炎黄两族的融合,确实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氏族当时还停留在游牧阶段,而炎帝族已经会斫[zhuó,用刀斧砍]木为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揉[róu,使木弯曲]木为耒[lěi,古代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有了原始的农业。两部的融合,无疑为中原各部落尽早地进入农牧阶段,奠定了基础。
这两位领袖的杰出才干,也被两大部落从游牧到农耕,从迁徙无常到定居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说的中的黄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有许多发明创造,如教人挖井、造宫室、舟车、兵器、衣裳等。不仅仅如此,黄帝部落本来就是一个睿智的群体,史官仓颉[jié]发明了文字,大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乐观伶伦制作了乐器。就连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也在劳动中发明了养蚕抽丝的技术。于是,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从那时候起,中国就有了丝和帛。由于她的巨大贡献,后人尊她为先蚕娘娘。
相传炎帝部落是一个善于耕作的群体,炎帝不仅改进了农具,教人农耕,发明了耒和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还尝遍了百草,发明了医药,是人民有了一定的健康保障。他发明陶器,开辟街市,使人们互通有无,后人称之为神农氏。
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是传说还是具有真实性呢?
距今7000—4000年的各地文化遗址的文物遗迹,多少为我们提供一些证据。河南洛阳等地发现了水井遗迹,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挖井取水。黄河上游地区出土的绳纹蚕纹陶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纺织养蚕。半坡和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更与仓颉造字的记录相符。
黄帝时代的这些神话传说,无论是否得到考证,这都代表着后人对黄帝的尊敬,对祖先的敬仰。
⒋华夏族、中华、炎黄子孙、华夏初祖
在炎黄两族逐渐融合的同时,两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和炎帝为共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又称为华族。
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并称之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古代人称为中华。后来由于华夏族与其他各族不断融合,中华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这就是中华民族成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的渊源。
司马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氏族繁衍系统。根据这一说法,其后所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禹,这些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都是黄帝后裔,他们自称炎黄子孙。至此,炎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而黄帝这位传说时代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被后人奉为华夏初祖。
【编后】
我国成语中,带龙字的300条左右。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如同深深的烙印,影响极深。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图腾已经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龙图腾在民风民俗、建筑雕刻、民间工艺等方面都有其现代体现。龙图腾体现着包容精神、奋斗精神、和谐精神等新时代意义。 为此,建议读者在阅读本篇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网络详查,深入了解,透彻掌握。
编辑/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