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02—氏族公社与阶级萌芽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161572

中国通史】—002

氏族公社与阶级萌芽

(本节重点历史知识:水稻与粟的出现,家禽家畜的出现,象牙雕的出现,制陶业发展特征,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居民的房屋建造技术等,父系氏族公社产生的原因,阶级出现条件。)

没有存就没有活,更没有进化。漫长的原始社会史,就是先民们探索存和活的历程。为此,先民们用尽心思,艰难前行,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进化,生存智慧支持下的生存能力也出现了质的飞跃。

(编者注: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在什么地方?高级在有语言、文字、制造和使用工具等。其他动物都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在食物链上索取食物,满足生存繁衍需要。而人则能积极探索、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物种属性,主动地改造自然,实施生产劳动,创造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与空间,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

山顶洞人时期,先民们实现了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的转折,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又经过1万多年的变迁,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进入到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他们像星星之火一样,遍布于这片土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以及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景象。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晚期,则已经出现了阶级。

话说,与山顶洞人相比,这些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原始居民,取得了长足进步。

⒈河姆渡原始居民

在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镇,坐落着一座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它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震撼世界。

1973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余姚县河姆渡,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7000年前的景象依稀可见。河姆渡人已经种植着大量的水稻,金黄色的稻谷,一如今天。如果把这里发掘的稻谷堆积,换算成新鲜水稻的话,足有12万公斤。差不多够500个人吃一年。这说明了河姆渡人栽培水稻,比传说中的神农栽植水稻早2000年。

(注:南稻北粟,如同7000多年前的稻种,随着氏族支脉的迁徙及对外族交流,定然是跨区域散播,广泛种植,延续到今天。不管我们今天食用是哪里的杂交水稻,哪里的粟,都保留着最原始的物种属性。就如同感恩先祖赐于我们血脉一样,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它们饱含着先人的赐予和人类的血汗。)

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由于原始农业生产水平仍很低下,使用鱼叉、鱼钩捕鱼和使用弓箭射猎,依然是河姆渡谋生的重要方式。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现在常见的猪狗马牛羊鸡,也成为河姆渡人的家禽家畜。

河姆渡人还创造了令人吃惊的艺术品,大海和海中戏浪的海鸟,飞进了他们的世界。他们喜欢飞鸟,崇拜太阳。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一件象牙雕,非常精美,在光芒四射的太阳两旁,各有一只昂首相望的鸟,也许中华民族最初的凤凰,就是从这里起飞的。

河姆渡人的陶塑制作较古朴粗糙,有模仿日常生活用具随意捏塑的玩具,有仿制独木舟的陶舟,有陶猪、陶羊、陶狗、陶塑鱼、陶塑人头像等。

由于江南水乡之地,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河姆渡人居住在高出地面的木头房子里,是一种像鸟巢一样的干栏式建筑,在木桩上架设龙骨,已承托楼板,上面儿在立柱、架梁、盖顶。就成了干栏式房屋。它最大的特点是防水防潮,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使用了非常先进的榫[sǔn]卯结构,以及具有很高工艺水准地板拼合企口技术。榫卯结构与楔[xiē]口技术,是中国木构建筑最基本的要素,一直沿用到今天。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建筑技巧,是河姆渡人在没有金属的石器时代发明的。

河姆渡人还在低洼地方开挖水井,保证自己的生活用水,制造独木舟和船桨,开展水上活动。

河姆渡人在此处生存了1700年之后,突然消失不见了。仿佛一夜之间,他们的灵魂与肉体都蒸发了。

⒉半坡原始居民

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一样,当时的黄河流域,也有早期的古人类在繁衍生息。与河姆渡人相比,同时代的“北方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952年,在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半坡遗址,它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形象地再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古人类生活。那么,当时的半坡人是如何生产和生活?

在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半坡遗址出土了两个装有种子的小陶罐,是半坡人保存的种子。经鉴定后得知,是粟的种子。这已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粟是从狗尾巴草进化来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狗尾巴草的生长规律,于是采集草籽儿进行培育,这就是后来的粟。直到现在粟仍是北方居民主要的食粮之一。

自古就有南稻北粟的说法。半坡人培育的粟和河姆渡人培育的水稻,是几千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他们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那么,在农业生产中,半坡人是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的呢?

所有的生产工具都是骨制或石制的,石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半坡人当时仍使用少量的打制石器,但磨制石器占绝大多数。说明半坡人已处于新石器时代,他们用石铲翻地,用石刀收割,最后在石杵上加工脱粒。出土的磨光钻孔的石斧是最典型的磨制石器之一。石斧制作规整,孔的位置上下适中,左右对称,安上木柄后,是一件非常得心应手的工具,它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狩猎在半坡人的生产活动中,仅次于农业生产。半坡原始居民用弓箭射猎鸟兽。猎物的增加使驯养成为可能。猪狗马牛羊鸡,“六畜兴旺”起来。

捕鱼生产成为第三位。从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鱼钩制作得非常精巧,它是用骨头角料磨制而成,上面带一个倒刺,这样钩上的鱼很难逃脱。它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极富才智的创造。从此,以后几千年鱼钩的形状再未改变过。虽然它是骨制的,但大小、形状、作用以至精美程度完全可与今天的钢制鱼钩相媲美。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陶器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半坡人的陶器种类繁多,器形多样,仍以原始手工制作为主,基本方法是泥条盘筑法,即先将陶泥和好,用手搓成泥条,由下往上按不同器形,一圈圈盘绕而成,晾干后入窑烧制而成。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是半坡遗址的灵魂。可是这样的组合和构图,是否表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

在遥远的史前时期,这种构图究竟代表了什么含义?半坡人为什么把鱼和人组合在一起呢?关于人面鱼纹饰的真实含义,至今是未解之谜。有人猜测,与人类起源于海里,最初与鱼伴生的传说有关。

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以坑壁围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并不适合人们的生活生产。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修筑了“防御工事”。现在半坡遗址仍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其作用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他仿佛把半坡人装进了一个最安全的城堡。

在原始社会时期,妇女管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采集,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妇女还承担管理住所、抚育子女、制陶和纺织等劳动。妇女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比男子生产活动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氏族首领由年长妇女担任,财产都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差别,过着平等生活。历史学家把这个阶段称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这种女性一统天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呢?为什么男子的地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⒊大汶口原始居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男子说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大约距今5000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时期,农业已经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大汶口居民创制了用于翻地的耜[sì],用于中耕的鹤嘴锄和收割庄稼的镰刀,农业生产得到显著提高,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可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技术得到提高。

大汶口居民制造陶器,已经使用快转陶车,烧制技术也有提高,黑陶和白陶两个新品种的产生,使制陶工艺进步的突出表现。

黑陶采用了高温严密封窑技术,表层乌黑发亮,有像金属器物一样的光泽,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是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白陶用白色高岭土烧制,胎薄质硬,色泽明丽,为以后瓷器工艺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受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男子占据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生产劳动,妇女的劳动更多的限制在抚养子女,处理生活杂物的范围,地位渐趋下降,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随着生产的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氏族分化成若干个家庭,氏族内的人人平等制度已不复存在,大量的精美陶器和其他陪葬品,出现在富人的墓葬里,而穷人死后仅有几件儿粗糙的陶器陪伴。

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和阶级压迫逐步产生。

种种迹象表明,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已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国的原始社会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华夏大地上,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

【编后】

我们今天所认同的“人性”、人文知识、理工知识及其支撑下的生产技术,都是有着历史渊源的。这种渊源的源头就是人类从动物界相对分离出来原始群。原始群的人们,逐步地克服从动物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兽性的东西,随之越来越多了些人性的东西。比如原始群时已逐渐开始不是象动物那样将扑获的猎物就地抢着吃光,而是带回洞里分给老少共同享用。与动植物共性的繁衍上,已经出现婚姻关系。开始时本能的支配的杂婚,即这群男子是那群女子的共同丈夫。当认识到这种杂乱群婚,会造成后代体质衰弱的可怕后果后,便开始婚姻限制,出现了按辈分限制的群婚制。诸如只允许同辈间发生性的关系,禁止父母辈与子女辈发生性的关系。又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出现母系氏族。人们认识到按辈分群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性的关系繁衍的后代,也大量出现一残疾体弱的问题。因而,又禁止了同族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实行族外群婚制。此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变,一直到父系氏族公社时,形成了一夫一妻组建的家族。这就是当下婚姻关系制度的历史渊源。观览历史,比对当下,打到渊源,这就是察古知今而读史的重要目标之一。

1660655189135076.jpg

编辑/小月

上一篇:001—人类起源与原始人群 下一篇: 003—华夏族与人文初祖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