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01—人类起源与原始人群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162508

(编者注:所谓“观古知今当思进退,读书养志可识春秋”。观古察今,古为今用。只有了解人类发展史,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理解社会,归整自我意识与行为,和谐融入社会生态。这是品质人生的必修课程。)

【中国通史】001

人类起源与原始人群

(本节重点历史知识:人类起源的论点,成为人类的标志,原始群的组织形态,已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石器时代及分类,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原始农业的特点等。)

人究竟从哪里来?古往今来,人类不断地问自己,问宇宙。在认识能力还很低的时候,出现诸多猜测,如我国女娲造人的故事,西方上帝造人的传说。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一步步地揭开人类起源之谜。

⒈理论上的认知

早在18世纪的时候,著名瑞典生物分类学家林奈,通过解剖学认识到人与猿解剖结构的相似性,提出把人和猿同归于灵长类的论断。(注:人属于动物类别中的灵长类。)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阐述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后来,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达尔文的启示下,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人猿同祖的理论。

1871年,达尔文又在《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是由一种绝灭了的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论点。但是,达尔文只回答了人类由何而来的问题,而没有回答如何而来的问题。

于是,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在1876年写成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理论,开启了人类起源研究的新篇章。

(编者注:物种,指各类动物与植物。有假说,地球上火山爆发与地球表面环境的偶合,产生了有机物及其有生命的细胞。无数的细胞适应水环境,在自身裂变繁殖的同时,又自然组合,形成各种生命体,即原始形态的低级水生生物与水生植物,并在水域中适应而生存,逐渐进化。若干年后,水域开始消退,陆地出现,水生植物裸露于陆地上。很多水生植物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生长进化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等。而有些水生动物也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进化成今天我们看到的陆地动物。地球上物种,无论是在水域滋生进化,还是到陆地进化,同区域的物种,适应着几近相同的环境,因而其生理机制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是同步的。食物链伴随着它们的生成与进化,层次上没有多大改变。而改变的是生存的技能。)

⒉适应环境生存促进人性的形成。

那么人到底从哪里来?人类真的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吗?若如是,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从猿进化到现在的人,期间经过约3000万年的时间。

在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里,成群体生活着古代类人猿。他们遍体是毛,用臂攀援着树枝活动,这些攀树的猿群,被公认为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后来地球上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于地壳和气候的变化,原来郁郁葱葱的森林逐渐稀疏了,使一部分古猿被自然淘汰,另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古猿,走出森林,成群来到林间草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前后肢渐渐有了明确的分工。前肢更多的时候用来抓握工具,后肢用于支撑身体和行走,古猿的直立行走奠定了他们向人演化的基础,是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注:直立行走,是人与猿的行态区别。)

(编者注:还有一种猜想,远古水域里,生成并进化出一种叫水猿的动物,形态如当下的类人猿,但全身无毛而光洁。随着海水退去,大面积陆地出现,海猿来到陆地。一部分登陆于寒冷气候环境,进化成全身长满毛发的类人猿,在森林里,尤其是树上生活。一部分登陆于炎热潮湿气候环境,在林间草地、荒原、海边生活,进化成今天的人类。)

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为了求生存,防止饿死或被野兽吃掉,类人猿一直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分享食物等劳动成果。在长期的劳动中,交流的需要促使语言产生,适应各种环境的劳动,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群居成员之间协作上的问题,促成大脑的进化。逐渐学会了打制粗糙的石器,学会把树枝砍成合适的木棒,作为防御工具或者觅食的武器。工具的制造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巨大飞跃,是人类诞生的标志。

(编者注:西汉末刘向编定的《战国策·齐策三》中有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古猿的生存状态就是这样,相互间“合意”的就聚集在一起劳动安歇,繁衍生息。由此,形成了无数个这样的群体,可以称之为原始人群。

到了距今300多万年的时候,最原始的猿人和最原始的社会组织(注:群体及群体成员之间简单的劳动分工协作的自然组织)构成原始社会。从此,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编者注:原始社会分两个阶段,一是低级阶段的原始人群,二是较高级阶段的氏族公社。氏族公社也包括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⒊中国最早人类出现与变迁。

中国人的祖先究竟是谁?

(编者注:这个问题虽有国内专家学者公认结论,并已编入教课书。但有报道称,经过现代DNA检测技术验证,目前地球上的60多亿人,都是东非智人的后裔。因而,出现一种假说或者称为猜测。从海猿登陆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唯有位于现在非洲的远古时的海猿进化得最快,最彻底,最接近于现代人。后经几万年的迁徙,散布于世界各地。并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而进一步进化,形成不同体貌特征,以及语言文字文化,繁衍生息至今。假说有待进一步考证。我们只能从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看中华大地上古人类的足迹。)

⑴元谋人。1965年的5月,中国地质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先后出土了7件石制品。证明了在大约170万年前,原始人类就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最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儿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

出土的石制品如刮削器,人工痕迹清楚,为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此外还发现众多的炭屑和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有研究者认为,这些可能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

考古学上,把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制作石器的方法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石器显示,元谋人应该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考古学者把这一群体称为元谋人直立人,俗称“元谋人”。

⑵ 重庆巫山龙骨坡的巫山人,被测定是距今201万至204万年的古人类。

⑶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人。距今180万年。

重庆巫山龙骨坡的巫山人和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文化的发现,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存年代,较元谋人往前推了30多万年。

(编者注:究竟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无论如何,元谋人的发现都将是一个里程碑。它使那个时代的远古祖先的生活重见天日。)

⑷北京人。元谋人之后,古老的华夏大地上,人类一直生生不息。

1929年12月2日,中国科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到1966年5月以前,已经发现了40多个北京人的遗骨,其中5个是比较完整的头盖骨,9个头骨碎片,6块面骨,15个下牙床骨 ,152枚牙齿。此外还有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

北京人属早期直立人,学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他们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但是北京人的脑容量,却显示了他们的智慧水平的提高,平均约1059毫升的脑容量,几乎是现在猿类415毫升的2.5倍。与现代人的1400毫升的脑容量相比,已经较为接近了。与头部的特征比较而言,北京人的四肢已经发展到更接近于现代人。除了骨臂较厚,骨腔较小外。北京人骨骼的形状大小、比例和肌肉附着点都和现代人差不多。这说明北京人确实是经常劳动和长期直立行走的。从而也验证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

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是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典型。大体可以分为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在漫长的岁月里,北京人就是使用这些石器,打砸野兽,刮削兽皮,切割兽肉,砍砸兽骨和树木,挖掘植物根块。从而顽强地与自然界抗争。这些原始的石器,每一样都浸透着先民们劳动的汗水和智慧。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表明北京人,你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北京人使用火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这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个体的力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群体,也就是原始群体的力量才能勉强生存下来。因为生存的需要,北京人形成的集体,开始了群居的生活。他们以平等的个体身份参与集体活动,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⑸山顶洞人。

1933年,在发掘北京人遗址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古人类遗址,由于发掘地点位于北京人的遗址顶部,即龙骨山上部山顶的一个洞穴内,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据测定,山顶洞人的生活时代属于距今18300年~10500年前。与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不同,他们懂得人工取火,这是他们摆脱对自然火的依赖,成了自然界里的主动者。他们的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已懂得刮挖、磨光、钻孔等技术。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做精美的装饰品。制造了许多令人骄傲、内容丰富的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堕、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这表明他们已经有了美的概念。山顶洞人还以兽皮为原料,用古针和古锥缝制衣物。把鹿皮缝制起来,做成漂亮而适用的衣服、短裙等。

那时候狩猎和采集,依然是山顶洞人主要的生产劳动。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北京人的那种群居生活逐渐过渡到山顶洞人的生活集体,即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通常有几十个人,他们有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这时候,氏族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血缘亲族关系是维系氏族成员的纽带。

氏族成员之间人人平等,互相保护。氏族内部按照性别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负责狩猎捕鱼,防御猛兽。而采集食物,烧烤食物,缝制衣服,养老育幼的任务,则由妇女来承担。

氏族社会,是原始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氏族的庇护下,山顶洞人顽强地生存着,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编后】

①人类之初,靠互助,构成生存共同体,应对各种风险。落单的灭亡,让他们选择群居,共同获取与分享食物、抵御外来风险,实现勉强生存。形成基本的团队意识;

②血缘亲情突出,以此为纽带,构成命运共同体,即生活集体。随着人类的进一步进化,思维变得发达,意识变得多元,血缘关系从各种人际关系中突显出来,成为信任与依托的首选。因而,促成群居生活形态向以血缘亲族关系为纽带生活集体转变。让集体组织更牢固,合作更协调,生存能力更强。由此形成的亲缘意识影响至今,牢不可破;其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成为后来社会的基本形态;同时,这一转变,促使原始社会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即氏族公社;

③没有贫富贵贱差别,人人平等,互相保护,是群居形态与生活集体,即氏族公社组织的共同特征,也是人类最初的意识形态。由此,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成为后来人们的理想形态;

④打制与磨制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成为后来生产力发展及科技进步的基础,为整个人类维护自身安全、提高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标注了方向。

1660654344100651.jpg

编辑/小月

上一篇:中国历史纪年表 下一篇:002—氏族公社与阶级萌芽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