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化基础

汉字和书写形态的演变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03-30667

汉字和书写形态的演变

要了解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我们就得先知道龙骨、甲骨文、结绳记事等历史。

㈠ 龙骨与甲骨文

我国古代有一味中药叫龙骨。骨上面刻有文字。除了考古与文字研究专业人士,极少有人知道这些字表达的是什么。这就是甲骨文。产生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jpg

带有文字的龙骨是怎么发现的呢?

据史料记载,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一个农民,他在耕地的时候经常能挖出来那种成块的骨头,他发现止血特别好使。后来药铺知道了,就大批量的收走了,这就是中药里边的龙骨。

甲骨文.jpg

到了晚清的时候,有一人叫王懿荣,他偶然间发现龙骨上刻的字,就从药铺给收回来了,研究以后,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龙骨,而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龟甲或兽类的骨头。

甲骨文.jpg

他还发现,骨头上面有很多的小圆坑,这就是用来占卜用的骨头。古代做什么都先占卜,什么庄稼能不能行,我会不会生病,明天下不下雨,打仗能不能赢,就全都卜一下。怎么卜呢,就是先在龟甲上钻个坑儿,再用火烤,这样龟甲上就能出来那个裂纹,就用那裂纹来答疑解惑。占就是观察,卜就是火烧龟壳,然后把占卜的时间、人、结果都刻在这上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

王懿荣.jpg

【注释:王懿荣,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遂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

内行知道,要想识读甲骨文,比登天都难。尽管难,但还是可以识读的。从形、意、记事意会等方面理解,经过不懈的研究,把容易的字都识读完了,剩下的就是大家都不知道的。

甲骨文.jpg

前些年,有一个人用了两年的时间破译了龙骨上的一个字,于2016年获奖10万。

公告.jpg

这是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表的公告。凡是对存在争议的字,能给出新的解释,得到认同后奖励5万。

甲骨文.jpg

据统计,流传到现在,现存的甲骨文经过百般确认,单字一共4500个。其中,学术界公认的已经识读的就1500个。

㈡结绳记事

甲骨文作为文字,主要功能是格物与记事。要说起记事功能,甲骨文不是最早的符号。

结绳.jpg

最远古时期的记事符号,最先有的当是结绳记事。大事结一大结,小事结一小结。

结绳.jpg

所以,那木杆子上挂一堆绳结,直到现在我国的瑶族、哈尼族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㈢象形文字

但是这结打多了他也忘。后来,有人提议用“画”记录。于是,黄帝就让史官仓颉想办法,由此,就产生了象形字。

象形字.jpg

到了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用象形文字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作为记录,这就是上文提到的甲骨文。它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金文.jpg

同时,夏商时,又把这种文字刻到青铜器上,这就是金文也叫钟鼎文。

㈣大篆

牍.jpg

1680108445148287.jpg

春秋战国把字写竹片上的叫简写,写在木板上的叫牍,因此简牍是春秋时期的主流。

石鼓.jpg

人们在书写的过程中,让象形文字的笔法及形态上,给予逐步规范,无论是简写还是牍,用毛笔写在木质板条上,更美观,更容易识读,慢慢就有了大篆。后来,往石头上刻字的石鼓,就被称为篆书之祖。

㈤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提出“书同文”。便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由此,将大篆简化成小篆,被称为“秦篆”。形成了新的汉字书写形式,并列为官方规定的规范文字,作为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文字。即以小篆实现了文字统一,书体统一。小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小篆.jpg

隶书

在书写过程中,为了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就对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产生了新的字体,由于这种字体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称之为隶书,分为“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jpg

等到了大汉王朝,隶书成熟了,就是每个字笔画结尾都顿顿的,这个字整体看起来比较扁,但是朴实自然,就像《菜根谭》说的抱朴守拙,平中寓奇。

草书

书写者在记录的过程中,为提高书写速度,下意识地打破了隶书方整规矩和严谨,结构简省、笔画连绵,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新的书写文体,形成了初期的草书,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勾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草书.jpg

楷书

同样是书写者,在简牍的书写过程中,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逐步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形态,由于它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成为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jpg

行书(行草和行楷)

       人们在书写楷书的过程中,为提高书写速度,运笔上比较放纵流动,又打破了楷书的规矩整齐的法度,笔毫的使转,在点画上又产生了各种形态的变化。笔毫运动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往往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这种字体形态变化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统称为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其中写得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而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行楷.jpg


   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世范·处己】—万般无奈方诉讼 下一篇:春秋时代简述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