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司马睿与王导(一)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7531

讲中国故事

司马睿与王导(一)

王导感受到了一种彻骨的寒意。这寒意无关天气,而是来自中国北方旷日持久的纷乱。已经十多年过去了,王导仍然看不到乱世的尽头,他的好友比他更加忧心忡忡。

他好友叫司马睿,晋朝皇室后裔,十五岁世袭琅琊王,在持续不断的皇族内战中险遭不测,刚刚侥幸脱身。

司马睿和王导相交多年,一起经历了家国命运的巨大颠簸。此刻,这两个三十二岁的同龄人心照不宣:未来何去何从,到了必须做决定的时候了。王导已思虑良久,也许是时候把视线投向广阔的南方了,那里有富庶的良田、活跃的经济和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于是,向司马睿建议:“大王,我们南下吧”。

这是公元307年,西晋末年。

司马睿和王导风尘仆仆,一路向南,在他们逐渐远离的北方大地上,八个诸侯王争夺王朝控制权的内乱正在进入尾声。这场“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盘踞北境的匈奴、鲜卑等部族也借机不断侵入,晋朝一直在风雨中飘摇。

前面就是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回望远去的故土,他们心中都明白,过了长江,再想回来就不容易了,但他们决意不再回头。王导对晋王朝早已失去信心,他把希望寄托在司马睿身上,他有皇室成员难得的谦逊、仁慈、文质彬彬。

司马睿对王导深信不疑。这是他年少时的伙伴,是在军中救他于危难的朋友,是琅琊王氏的杰出子弟。

北方渐渐远去,但南方的岸线还看不到踪影。现在,他们在一条船上。此番南下,司马睿身负朝廷授予的安东将军一职,统领扬州所辖的江南的诸多军事。王导被聘为安东司马。

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当时的扬州,是晋朝下设的二十一个州之一,范围涵盖今天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是王导为司马睿精心谋划的位置。

汉帝国崩溃后,曾出现三国鼎立之势,曹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之后又被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取代。在灭掉东吴结束分裂后,晋朝分封了司马氏的二十七个人为王,结果很快引发“八王之乱”。

长期混战带给晋朝无可挽回的重创,而北方各部族还在持续酝酿新的乱局。王导审时度势,劝说司马睿前往江南。在时人的观念中,黄河流域所在的中原,代表着中国的正统和中心。却也因为如此,当北方兵连祸结时,南方获得了相对的静好。

【注】兵连祸结(bīng lián huò jié),指战争接连不断,带来无穷的灾祸。

那里远离政治核心,不受权力关注,没有太多战事。人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农耕桑织上,沃野千里,经济富庶。与中原一样,那里不乏世家大族,根深蒂固,称誉一方。

对王导和司马睿来说,南方有无尽的可能性,这确实是充满政治智慧的想象。为了这个前无古人的大胆谋划,他们必须同舟共济。黄昏时分,司马睿和王导在长江南岸的幕府山码头上岸,两个久居中原的人就这么来了。

江南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前方就是他们此行的终点——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王朝此前从未将长江以南视为战略重点

但世事难料,公元307年的这次南渡,让之后的中国历史调整了书写的重心。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真实感扑面而来,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半年多过去,事情似乎和王导想象的有些不太一样。没有人欢迎他们,当地的世家大族对他们几乎视而不见,不仅无人登门拜访,连礼节性的接风洗尘都没有。

作为司马睿南下的策划者和坚定同盟,王导感到压力重重,他不能辜负司马睿以身家性命相托的信任。而且,琅琊王氏是中原颇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作为享誉百年的王氏后人,这关乎王导的脸面,也关乎家族在江南的前程。

司马睿的府邸门庭冷落,王导急于改变这个尴尬局面。贵为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司马睿丝毫没有感受到权力带给他的尊贵与荣耀,南方的态度完全不像这里的天气那么温暖宜人。

王导告诉司马睿,他主动找到江南大族陆氏,想和陆玩结为亲家,却被断然拒绝。陆玩毫不客气地说,小土丘长不出松柏,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个器皿里。

司马睿也告诉王导,有一天,他在街市上与当地士族领袖顾荣相遇。顾荣不仅没有执礼参拜,还佯装没有看见他,坐着轿子大摇大摆地走掉了。气愤之余他意识到,没有这些力量的支持,恐怕他将无法在建邺立足。急躁不能解决问题,平心静气下来思考,南方的冷漠甚至敌意是有原因的。

此时距离晋灭东吴还不到三十年,南方对中原王朝的隔阂尚未消除,他们被北方势力视作“亡国之余”(已灭亡国家留下来的后代),仕途上备受歧视,这导致双方对立进一步加剧。

南方士族并非不需要依靠,但司马睿只是皇室远亲,还未显示出他们期待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所以,建立和江南的关系需要慢慢来,就像江南人吃蟹那样,一点一点耐心拆解。

为了让江南大族感受到司马睿是个非同凡响的大人物,王导想了一个策略:在司马睿出行时,他特意拉上身居要职的堂兄王敦等人,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为司马睿造势立威。

魏晋两朝,社会动荡,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处世哲学。他们纵酒欢歌,蔑视礼法,不求使命宏大,只愿个性张扬。

帮司马睿把名头打出去后,王导决定自己先出面,去拜会当地的名门望族。为表达诚意,也为交流方便,久居中原的王导学会了说吴语。他性情谦和宽厚,善于察言观色,很快就收获了不少好感。

王导知道,南方大族缺的不是财富,而是政治地位。他承诺,要把一些重要的官职留给他们。渐渐地,芥蒂开始消散。南方士族们开始和司马睿把酒言欢,他们在惊喜之余,看到了司马睿的真挚和诚恳。与想象中强横的诸侯王不同,他斯文有礼,甚至给人一种懦弱感。

王导则一展名士风流。他酷爱书法,自成一格,南渡时,很多东西不便携带,他却把大书法家钟繇的字帖小心翼翼缝入袍中,一路护到江南。出身北方的著名世家,王导深谙士人间的交流方式。他不露声色地展现才学与风范,并不吝表达对江南文化的仰慕。南北士族间的关系,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司马睿侃侃而谈,推心置腹。他要让众人相信,他是可以信赖的自己人。王导也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司马睿正是他们需要的强有力的靠山。他来自礼乐发祥的中原,身上流淌着皇室血液,代表着政治和文化的正统。

就这样,多位南方的士族领袖加入了将军府,更多士人入职效力,司马睿终于站稳了脚跟。

就在司马睿和王导南渡的第四年,公元311年,匈奴人后裔刘聪带兵攻陷洛阳。两年后,晋朝的晋愍帝司马邺决定迁都长安。为避新帝名讳,建邺改名为建康。

公元316年,匈奴人攻破长安,掳走晋愍帝。消息传到南方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恐慌。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的拥戴下,司马睿自立为晋王。

公元318年,晋愍帝的死讯传来,司马睿正式登基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中国由此进入南北对峙的时候。

司马睿和王导在南方的经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吸引着北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大批北方士族、百姓陆续南迁,避乱江左者十有六七。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厚重的文化。

在王导建议下,司马睿趁机大量招揽北方士人,充实官员体系。励精图治的二人深知,经营国家就像耕种土地,需要勤勉、细致、不疾不徐。继三国东吴之后,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迎来了又一次大开发。那些沉睡的山川林泽,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到来,而被唤醒。

自司马睿被拥立为晋王开始,王导就一直担任丞相。王导为政,贵在清静。他轻赋税、薄徭役,让战乱中背井离乡的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他发明了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用来安置北方移民,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栖身之地。同时又避免南北士族聚集,为争夺土地而引发矛盾。

草木有情,江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王导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经过数载耕耘,他终于实现了当年渡江时对司马睿的承诺。

但王导的志向并非偏安一方。望着遥远的北方,他时常感受到来自故土的召唤,什么时候才能重返故园呢?司马睿已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他没有忘记王导为江南基业所做的努力。二人本是同岁,司马睿却尊敬地称王导为“仲父”。

接受群臣朝贺时,司马睿看到王导要给自己行大礼,连忙起身,走过来一把拉住王导,要他一起接受百官朝拜。司马睿的意外举动,让众臣大为吃惊。

司马睿十分清楚,如果没有王导,即使渡过长江,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封王。是王导辅助自己拥有了今天的一切,分半壁江山给他又如何呢?面对司马睿的盛情相邀,王导跪拜在地,坚持不从。司马睿再三邀请,王导再三拒绝。他说:如果太阳也和万物一样毫无分别,那百姓该如何仰望、沐浴光辉呢?

王导苦辞不受,司马睿只好以加封职位的方式表达心意。君臣二人间的这一幕,深深震动了朝廷。尽管王导为人低调,但他的家族主导了东晋政坛却是不争的事实。

王导贵为丞相,堂兄王敦统率六州兵马,朝中官员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自琅琊王氏,或与琅琊王氏有关。世家大族曾是司马睿建立政权不可或缺的支持者,却也由此,原本的君臣关系蜕变为皇族与士族共治的关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门阀政治

门阀,即是世代为官的家族。自曹魏政权以后,官吏选拔开始注重门第出身,门阀的力量日渐彰显。门阀政治在东晋维持了一百多年。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司马睿与王导(二)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班 超 (二)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