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司马睿与王导(二)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7519

讲中国故事

司马睿与王导(二)

秋天到了,这是江南的好时节。南渡以来,每逢佳日,相约长江边的新亭,成了北方士族保持多年的习惯。隔江远眺,景色苍茫,家乡就在江的那一边。

王导思虑重重,忽然有人感叹:眼前风景与中原相似,不同的是,如今那里换了主人。王导说:我们应当同心合力恢复中原,为什么要相对而泣呢?

王导从未忘记北方,可眼下的南方还无法让他安心,不断有南方士族来找王导诉苦。随着北方士族在朝中占据主导地位,双方的矛盾逐渐显露。作为调停者,王导不胜其扰。但王导内心真正的担忧,是他的堂兄大将军王敦。王敦手握重兵,权倾一时,他越来越不把司马睿放在眼里。

王敦年轻时就以粗放豪迈、铁石心肠著称。当年在洛阳,富豪石崇和他人斗富,邀请王导、王敦前去见证。石崇定了个规矩:让侍女敬酒,如果客人不喝,就立即斩杀侍女。

王导从不饮酒,但面对此种情况,也不得不频频举杯。可素来豪饮的王敦,那天却故意一杯不喝。王导上前劝说王敦,王敦却回答道:关我何事?

王敦的跋扈以及王家的势力,让司马睿隐隐不安。亲信告诉他,外面都在传:“王与马,共天下。”

他想起那天接受群臣朝拜时的场景,他是真心想和王导一起分享天下,但是不是因此而让旁人产生了不该有的联想?传言越来越多,身边的人不断劝说司马睿,应该钳制王导和他的家族。司马睿自知不该怀疑相知多年的王导,但心中的忧虑却也很难消除。司马睿意识到,自己大约是史上最没有权势的开国皇帝了,这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疑云越压越重,司马睿与王导数十年结下的友谊第一次出现裂痕,而裂痕一旦产生,就会不断扩大。朝中大臣也多次提出打压士族、加强皇权的建议,矛头直指琅琊王氏。司马睿觉得,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了。随后,受王导重用的官员以及王氏家族的人陆续都遭到弹劾。

针对手握重兵、驻守武昌的王敦,司马睿特意将一些北方流民征召入伍,又将亲信安排到重要位置,暗中为防范王敦做出军事部署。

王导明显感受到了司马睿的态度变化,但他始终不动声色,仍专注于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司马睿已经下定决心了,他要削弱王氏的权力。与王导的隐忍不同,性情暴躁的王敦准备反击。对王敦信中透露的反意,王导并不意外。他素知王敦为人,给一个人权力容易,想要收回来却难。

王导只能劝王敦不要鲁莽,司马睿是个重情谊的人,不会有过分之举,但王敦早已按捺不住了。

公元322年正月,他以“清君侧”为名,从武昌起兵,直指建康。司马睿一直处在焦虑之中,他是个感恩的人,也是个念旧的人,但为了司马氏的天下,他必须提振皇权。就在备受煎熬之际,一个消息传来。

“陛下,王敦谋反。”司马睿或许预想过这样的结果,现在,它果然来了。王导也获知了王敦谋反的消息,他为没能劝住兄长而深感懊悔。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他无意逃避。

司马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提出,将建康城内的王氏一族全部诛灭,以绝隐患。但这一动议遭到南方与北方士族的联合反对,他们既不希望琅琊王氏一支独大,也不希望皇权被强化。

如何处置王氏一族的背后,是皇权与士族力量的博弈,也决定着门阀政治的走向。群臣纷争,让司马睿更加难以抉择。王敦的军队日日挺进,家族的命运生死未决,王导率先做出了行动。他脱下丞相的官服、官帽,带着家族的兄弟子侄,天还没亮,就跪在了皇宫前。

初春时节的建康城,冷雾弥漫,寒凉沁骨。王导的诚意打动了正在犹豫不决的司马睿,司马睿同意与王导一见。目睹王导毕恭毕敬地捧着朝服走进殿内,司马睿几乎下意识地起身迎上前去。王导拜倒在地,万分自责。

司马睿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清醒,王导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自幼相识,三十二岁一起南下,这是他最忠实的朋友和臣子,绝不能让猜疑和迁怒毁了这一切。

王导说:没想到乱臣贼子竟出在臣的家族。司马睿扶起他说道:这是什么话?朕还要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你呢。司马睿不但没有降罪,还下诏把自己任安东将军时的符节授予王导。千钧一发之际,司马睿的决定是明智的,这个明智决定也替他保住了东晋社稷。

回到家中,王导闭门谢客,以避嫌疑,但外面的形势变化仍不断传入府中。

王敦沿长江水陆并进,逼近建康,局面对司马睿越来越不利。盛怒之下,司马睿披挂战袍,准备亲自率兵应接。听闻这一讯息,王导隐隐预感,更糟糕的情况可能就要出现。没有中央军的东晋王朝,只能不断依靠各地方军力来抵抗王敦,但收效甚微。王敦的进攻速度如此之迅猛,建康城的陷落如此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刚刚还在率军迎击的司马睿,沮丧地脱下盔甲,换上了朝服。宫女、宦官、亲信大多已四散奔逃,皇宫里只剩下几个侍卫,还有可怕的安静。

攻陷建康后,王敦放纵士兵在城内外劫掠,一直没有去见司马睿。司马睿对身边的人说:这个王敦,如果想要坐我的位置,可以早说嘛,何必让百姓受苦呢?

之后,司马睿写了一封书信,派人给王敦送去。“你如果还不忘文朝,就此息兵,我们可以共同安定天下。如果不能这样,朕就回到原来的封地琅琊,给贤者让路。”

这一年,司马睿四十七岁,登基称帝仅仅四年。苦心经营了十余载的大好江南,顷刻间成了他人囊中之物,一切仿佛大梦一场。王敦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见王导,失势的司马睿封他为丞相,他已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操控者。

王敦说:几年前西晋灭亡时,他就不想拥立司马睿,却遭到王导的坚决反对。这一次起兵,王导又没有听他的,导致整个家族差点覆灭。王导的态度却冷淡而坚决,他劝王敦尽快收兵,回到驻地。王导一直谨记着家族遗训,信、德、孝、悌、让。

虽然从乱世传下来的家训里没有“忠”字,但他心里从未忘记补上这个字。法统名分、君臣之义,是铭刻在他骨子里的士人操守。在王导的坚持下,王敦最终退回武昌,但仍以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遥控朝政。

建康城破后,司马睿度过了一段最幽暗的日子,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依然是东晋的皇帝,但也不再是之前的那个皇帝,他是一个失败的、丧失了所有权力的皇帝,这击垮了他全部的精神意志。

大部分时间,他都独自一人枯坐在宫中。眼前的江南,已不是他的江南;身后的北方,却是他回不去的北方。他时常陷在回忆里无法自拔,郁郁终日。

南方的雨季总是绵绵不绝,漫长得好像永远见不到天日,一切都是潮湿的、阴冷的。明明昨天还繁华似锦,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境地?作为司马氏的后代,司马睿当然深知皇权至高无上的重要,但他也知道,相比先祖,自己无疑是懦弱的。所以,他愿意和王导同船共渡,携手而行。

作为世家大族的后代,王导只想以士族之力辅佐皇权,用一个王朝的辉煌成就一个士人的荣誉。但权力却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成了他也无法控制的结果。他们一起来到南方,从无人问津走到创立新朝,司马睿和王导都以为,一切终于有了改变。

但是到最后,司马睿竭尽全力想要维护的皇权,与他同样竭尽全力想要维护的朋友,似乎都不知所踪。王导一心想要营造的安定繁荣,还有琅琊王氏绵延不绝的光荣,似乎也都无力左右。

而他们共同的北国故园,与彼此心中都不愿放弃的友情,永远地停留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一个回不去的时间。公元323年,司马睿抑郁而终。司马睿离世第二年,王敦再次起兵反晋。这一次,王导和琅琊王氏其他成员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很快,一意孤行的王敦身死兵败,王导再一次替司马睿保住了他的江山。

没有了司马睿的日子,王导抵达了他人生的顶点,之后的两代皇帝都对王导敬重有加。此时,东晋已不再设丞相一职,王导被封为掌管国家民事的司徒,兼太保,辅佐太子。

皇帝准许王导上殿穿鞋、佩剑,奏事不用通报姓名,甚至都以晚辈身份向他颁布诏书。他是东晋三朝元老,已成为王朝的精神象征。风云跌宕,岁月穿行,王导正在老去。晚年的王导,对于奏章和决策都不再做出评价,只偶尔画圈称诺。当年以精准点评时事人物而著称的大名士,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老糊涂。

有人将这样的议论告诉他时,他微微笑道:你们都说我糊涂,等我死了,你们会怀念这种糊涂的。王导的糊涂中,隐藏着无奈,也充满了智慧。

隔江而治,掌控南中国的东晋王朝看似光彩绚烂,但搭建在门阀政治上的皇权并不稳固。人情练达的王导是洞悉这一切的。他亲手推动、形成了这样的政治格局,又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求平衡,王导尽力了。

在中国北方乱作一团时,东晋小心翼翼地维持了南方的百年偏安。衣冠南渡,让中原的政治和文化根脉得以延续,也让南方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开发,将它的广袤风美尽情展现。

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终结,南朝开始,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由皇权与士族共治的门阀政治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甚至无法让一个王朝延续更久,但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独特而璀璨的文化遗产。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一些士族子弟相聚在绍兴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其中有精通音律文学的陈郡谢氏领袖谢安,还有琅琊王氏后人王羲之。

那天,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记录山水之美和聚会之欢,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只是东晋时期无数次士人雅集中的一次,却被后人不断怀想。怀想他们用率真自信塑造的魏晋风度,怀想他们为中国文化赋予的洒脱气质。

物换星移,旧时王谢堂前燕,最终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一个时代终会结束,但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它不灭的精神。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萧衍与佛教(一)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司马睿与王导(一)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