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68—政教相争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2-02375

【中国通史】—068

政教相争

——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中国佛教的劫难,寺院被毁,佛像被熔,僧侣遭难,经卷被焚。因果轮回,在劫难逃,似乎一切早有定数。当寺院经济兴起,居天下户口近半时,预示着劫难即将到来。

不经浩劫,何来涅槃。灭与不灭之间,只是缘起缘灭。有神与无神之争,不过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朵浪花。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免税政策,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地主经济形式——寺院经济。

这个时期,一方面统治者利用佛教及其教义,麻痹民众的思想,使其完全服从统治。另外一方面,长期处于战乱中的人民,为了逃避杂税徭役之苦,宁愿出家当和尚,或者成为寺院的依附民,甚至愿意做寺院的奴隶。因为寺院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梁武帝时期,是南朝佛教最盛的时代。仅建康城就有佛寺五百多所,僧尼十余万,加上寺院的依附民,天下户口的一半都被寺院所占。这就导致官府所能控制的户口越来越少,财政收入也大大减少,官府与寺院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官府开始严厉取缔佛教寺院,强制全部僧众还俗。也就是所谓的“灭佛”运动。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灭佛运动的合称。佛教史上称“三武”之厄,其中有两次就发生在北朝。

北魏建立后,和其他王朝一样,都比较推崇佛教。但是,随着太武帝拓跋焘东征西讨,人力不足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而这时,佛教徒还在不断增加,国家控制的户口则日益减少。公元438年,拓跋焘下令五十岁以下的沙门全部还俗。并从军打仗。以解决西伐北凉人力不足的问题。公元444年,拓跋焘又下令,“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一概不准私养沙门,有私养的一律交出,如果过期不交,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公元446年,拓跋焘在镇压盖吴起义时,来到长安,其随从发现寺院内藏有武器,于是报告了拓跋焘,拓跋焘下令搜查,又发现了很多脏贿之物和密室等不法证据,原本就排斥佛教的拓跋焘,下诏灭佛。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将灭佛推向了高潮。当时太子拓跋晃坐镇平城,他笃信佛教,所以一再上表,请求太武帝不要灭佛,但都未被采纳。但是,却使平城灭佛的诏令延缓下发,使很多僧侣得以逃脱,大批佛经、佛像得以保留。北魏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么幸运了。寺院塔庙全部被毁,一直到太武帝驾崩,文成帝继位,佛教才开始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当佛教再次兴盛后,它的第二次劫难又开始了。

北周武帝.jpg

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之初,政权掌握在宇文护手中,他韬光养晦,运筹帷幄,诛杀了宇文护,开始掌握北周大权。他掌权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灭佛。

相比较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主要采取和平手段,而且效果更好。周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王,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生活简朴。但是,当时佛教盛行,与政府争夺户口、劳动力。对于有志于完成统一大业的周武帝来说,佛教的盛行,对他的事业是一大障碍。

早在公元567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向周武帝建议灭佛,此建议正好符合周武帝的心意,于是周武帝决定灭佛。但是在灭佛之前,周武帝先后召开了多次大会,召集文武百官,以及道士、僧人等,共同讨论是否应该灭佛,因为当时掌握实权的宇文护,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对于灭佛一事,周武帝不敢轻举妄动。宇文护死后,灭佛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公元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这一次,不仅灭佛,而且还灭道。不过,一个月后,道观就被恢复了。所以,真正受打击的是佛教。

通过灭佛运动,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减轻了,国力也大大增强,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当时北齐佛教更盛。周武帝又把灭佛运动推广到北齐境内。寺院都赐给王公贵族当宅地,僧侣还俗,佛像、经卷全部被毁,周武帝虽然灭佛,但是他并没有屠杀僧侣,而是使几百万的僧侣变成了国家的编户,使国家的力量日益强大起来。兴盛数百年的寺院和寺院经济,由于周武帝的灭佛,受到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对于佛教发展史而言,是一场劫难。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而言,却是利大于弊。北周也在灭佛的过程中日渐强大。北方近半个世纪的割据局面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南北人民已经能看到全国统一的曙光了。

北朝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那么,对于佛教所宣扬的有神论是不是也反对呢?他们是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呢?

其实,两次灭佛运动的出现,只是反映了当时佛教与官府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灭佛是为了维护统治利益,与有神无神论毫无关系。不过,因为佛教盛行,这一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批坚定的无神论者,如孙盛、何承天、范晔、范缜等等,他们对鬼神及成佛成仙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他在《论衡》一书中,就提出万物由元气构成,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而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反对有神论的思想也日渐盛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南朝范缜。

范缜.jpg

范缜,字子真,出身士族家庭,不过家道中落,自幼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生活的时代佛教盛行,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弥漫于整个朝野,上至王公贵族,下到贫民百姓,都笃信佛教,相信因果轮回。但是,范缜对此却嗤之以鼻,声称无佛。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了佛教信徒的极为不满。公元489年,以萧子良为首的佛教信徒们,与范缜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在这次论战中,范缜以他的聪明机智,言简意赅,把佛教信徒们批驳的无言以对。通过这次辩论,范缜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加以系统的阐述,于是,写出了著名的无神论著作——《神灭论》。

《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形神相即”的观点。也就是说,精神与形态是不可分离的,形态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随之归于灭亡。在《神灭论》的最后部分,范缜还无情地揭露了佛教的欺骗性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虽然范缜的思想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他的言论在当时却引起轩然大波,士林们纷纷争相传抄《神灭论》。萧子良虽然再次组织人员,对范缜进行轮番轰炸,但是同样以失败告终。到梁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教,多次舍身出家,朝野上下,崇佛信神。面对盛况空前的佛教,生性耿直、不怕威胁的范缜,再一次向佛教发出了挑战。他将《神灭论》充实完善后,在亲友中传播,梁武帝为了让范缜放弃自己的主张,召集众多大臣、僧侣与范缜展开激战,结果众人都一一败下阵来,范缜以胜利者的姿态永载史册。幸好,梁武帝并非残暴之徒,虽然对范缜的言论非常不满,但是却没有迫害范缜。范缜终其一生,既没有遭到贬黜,也没有得到升迁,《神灭论》一书也没有遭到毁禁。

范缜以他深刻的思想,严谨的逻辑性,超越了之前所有唯物主义者,他那种为了捍卫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划下了灿烂的一笔。

在中国历史上继北朝以后,又出现了唐武宗后周世宗灭佛运动。但是佛教劫后重生,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继范缜之后,又出现了唐朝吕才、元朝谢应芳、明朝王廷相等不少的无神论者,无畏的与有神论进行抗争。但是,这依然阻挡不了佛教在中国发挥他的重要影响。

直到今天,如天籁般的梵音,还回响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编辑/萧文

上一篇:067—北朝分立 下一篇:069—瑰丽多姿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