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60—分久必合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10-04497

【中国通史】—060

分久必合

——两晋的短暂统一

公元239年初,在经历了漫长的病榻生活,魏明帝曹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也为他死后的帝国做出一项极为重要的安排。为了政局的稳定,会将帝国的事物和年幼的皇帝,托付给一批老成持重、沉稳可靠的大臣,这是每一个皇帝在面临类似的情况时,都会做出的决定。

心目中的人选是司马懿,一个聪明睿智,而且出身士族的大臣。曹认为,只有司马懿,才能在这纷繁的乱世中,守住大魏的荣光!但这位以英明决断著称的皇帝,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临终嘱托,彻底改变了魏国的命运,也为三国历史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司马懿.jpg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河内著名的士族。由于汉末曹操把持政权时,主要依靠明经通法的务实型人才。司马懿所代表的士族,一直郁郁不得志。然而,士族大姓,在当时的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到了曹丕执政后,他改变了父亲打击士族的做法,政策向士族高门倾斜,司马懿等士族开始得到重用,地位逐渐显耀。正因为这样,曹氏统治与司马懿等士族的关系悄悄的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日渐侵蚀着曹氏社稷的基石。

在明帝曹时代,司马懿开始从同辈中脱颖而出。他率军抵御蜀国的北伐,又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凭借赫赫军功,以及清白高贵的家世,成为了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司马家族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逐渐开始控制朝局。

明帝曹死后,司马懿与宗室曹爽共受遗诏,辅佐幼主。曹爽为了大权独揽,开始排挤司马懿。他上表推举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明升暗降,解除司马懿的领兵权。司马懿并不与曹爽争一时之短长,而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他为了麻痹曹爽,在别人来拜访自己的时候,装作耳聋眼花,甚至在别人服侍自己喝粥的时候,故意将米汤洒在衣襟上

到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到洛阳城郊拜谒魏明帝的陵寝高平陵。此时曹爽,志得意满、神采飞扬,却没有料到在城内的司马懿,已经退去了昏聩老辈的伪装,磨刀霍霍,准备兵变了。

曹爽是个缺乏应变之才的纨绔子弟。在城外接到司马懿发动政变、封锁洛阳城的消息后,当即慌了手脚。他虽然手握重兵,但他没有胆量与司马懿放手一搏。经过一夜的辗转思考,决定向司马懿投降。然而,他的懦弱屈服,并没有换来苟且偷生的机会。

在他缴械之后,很快便被司马懿杀掉。司马家族独揽了朝中的大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但是,司马氏专权,又引起了一些地方势力的不满。在淮南地区,先后出现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军事行动,史称“淮南三叛”

第一次是由太尉王凌起事。司马懿率兵征伐,王凌最终乞降后被司马懿逼死。司马懿在得胜回师后也病死了。后世甚至有人认为是王凌的冤魂索命。

第二次是讨伐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即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公元254年,司马师怀疑曹芳意图罢除他,就废除他而立曹髦为帝。隔年,毌丘俭(guànqiū Jiǎn,?-255年,字仲恭,河东闻喜即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与文钦?~258年,字仲若,沛国谯郡即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曹操部将文稷之子举兵讨伐司马师,这就是淮南第二次叛乱。司马师抱病出征,结果毌丘俭被杀,文钦投降孙吴,司马师回朝后,也很快死去。他又将兵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司马昭。

第三次是淮南守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再次举兵反叛。司马昭率兵亲征,由于东吴救兵不至,诸葛诞困守孤城,最终兵败被杀。其部下数百人无一人投降,全部追随诸葛诞而死。

这三次兵变的失败,宣告了朝中亲曹势力的全面衰落,司马家族为自己最终篡取皇位铺平了道路。

曹氏的支持者接二连三起兵失败,司马家族羽翼已丰满。皇帝曹髦深切地感受到了威胁,现在是自己做最后一搏的时候了,他要以生命为赌注,夺回自己帝王的尊严。于是,面对着朝臣,他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随即做出决定,亲自率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很快得到消息。当曹髦带领着宫中的卫兵和武装起来的太监到达皇宫东止车门之时,发现这里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先祖的英武血气,激发着年轻的皇帝勇往直前,然而迎接他的是太子舍人(古代官名)成济(?~260年6月21日,扬州丹阳即今安徽省宣城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依附于司马氏家族,拜太子舍人,得到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刺死魏帝曹髦)的夺命长矛。冰冷的铁刃,穿透了年轻皇帝的胸膛

堂堂天子,竟然死在自己宫殿之前,洛阳城内轰动。最后,司马昭杀掉了成济,以封众人之口。他另立燕王曹宇的儿子曹璜为皇帝,并将新皇帝改名为曹奂。司马昭借助皇帝的名字,把自己要改朝换代的信息,明确告诉了世人。

为了篡夺曹魏的江山,司马昭知道自己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立下不世之功,才能向天下昭示自己是天命所归。他选择的目标是地处西陲有频频骚扰边境的蜀汉。

位于西南的蜀汉(蜀国)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后主刘禅亲近小人,朝政已经腐败不堪,唯一能够成为蜀国屏障的姜维,还受到了刘禅的猜忌。

于是,司马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公元265年,他首先下令各地制作浮海大船,作势准备渡江伐吴。同年秋天,任命邓艾、诸葛绪统军伐蜀。与此同时,时任镇西将军的钟会也开始行动,与姜维在剑阁对峙。邓艾这时显出了战术家的天才,他偷渡阴平,率军在地势险恶的蜀道,急行军七百余里,凿山通道而行,如天兵般突然出现在了成都平原上,蜀军将士应变不及,江油守将马邈投降,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绵竹,邓艾率军迅速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出城投降,蜀亡。

魏蜀作战态势图.jpg

注: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姜维出身天水姜氏。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魏天水太守马遵怀疑有异心,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遇刺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原名邓范。义阳郡棘阳县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魏晋时期大臣、将领、军事家。

诸葛绪,字佑明,琅邪阳都即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西晋大臣。以门荫入仕曹魏,历任泰山太守,打退东吴孙峻进攻。后迁雍州刺史,参与魏灭蜀之战,负责牵制姜维退路,之后其部队被时任镇西将军的钟会收编。西晋建立后,册封乐安亭侯,历任太常卿、卫尉卿等官。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颍川长社即今河南长葛东北人。中国魏晋之际的谋臣、将领, 文学家、玄学家、军事家、书法家。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即今西川阆中西南人,中国魏晋之际史学家、天文学家、 大臣。谯周自幼丧父,长而好学,精于六经。蜀汉时出仕散官,曾撰《仇国论》劝诫刘禅勤政,后累迁至光禄大夫。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伐蜀,兵临成都,谯周力劝刘禅降魏。后被魏封为阳城亭侯,入晋又拜骑都尉。  晋泰始六年(270年),为散骑常侍,后因病去世,葬于今四川南充西山万卷楼景区内。谯周著述颇丰,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百余篇,但大多已亡佚。其中《古史考》25篇,是针对《史记》而撰写的上古史考订之作。该书全本已佚失,根据后人所辑遗文判断,其内容既有对《史记》未载之事的补充,也有对《史记》所记之事的辨误。《古史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考据专著,对考据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谯周的学术贡献,使他成为《方志百科全书·方志人物》中的一号“种子选手”而翘楚方志人物界。至于谯周“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的故事,既为我们留下了“谯周独笑”的美谈,又给敏而好学的陈寿树立了榜样。

司马昭灭蜀后,晋爵为晋王,但就在与皇帝宝座一步之遥的时候,他便病死了。儿子司马炎晋升为晋王。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逼魏元帝退位,自己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是为西晋

司马炎登基后,又追尊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为帝

这种追谥祖先的做法,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宣传意味,以最符合儒家经典记载的方式,追尊祖先,正是说明士族出身的司马家族是恢复儒家名教的忠诚卫道士。

接下来,司马炎又大肆分封宗室为王。他认为,曹氏政权之所以落到司马家手中,是由于宗室弱小的原因,于是在开国之君的鼓励和支持下,司马家族的近支宗室掌握了巨大的权力,这也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时,东吴的政局也走入了死胡同,吴主孙皓残暴不仁,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使人民处境悲惨孙皓使用挖眼、锯头、剥面等酷刑,惩罚大臣,东吴统治集团内部也陷入了上下离心的境地,蜀汉的灭亡,又使得吴国失去了上游的屏障

晋国本可以趁着天时、地利、人和统一中国,但由于帝国内部的争权夺利,人事倾轧,十余年之后,晋军才大举伐吴。晋军统帅王濬率领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并取得节节胜利,这使得吴国君臣失去了抵抗的勇气,但王濬率军抵达吴国都城建康时,抬头看到的是城墙上竖满了的降幡,这才真是“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一年,是晋泰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主孙皓投降,受封为归命侯,东吴覆灭

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混战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不过这种统一的局面是短暂而又虚幻的。出身士族的司马炎在完成了统一的丰功伟业后,志得意满,整个帝国在司马家族为首的士族带领下,进入了一个浮华的狂欢时代。人们以豪奢为风尚,以放纵为潇洒,尽情地享受着这短暂的太平盛世。毫不理会北方少数民族武士们,已经养肥了骏马,磨亮了弯刀,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原士族们的一举一动。

三分天下的结束,西晋统一中国,并不是动荡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到来前的片刻宁静,有识之士感觉到这个庞大的晋帝国,在酝酿着巨大的危机,枕戈待旦的北方少数民族,将带着血与火卷入到这个历史的舞台上,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将贯穿在几百年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中。

而在汉族内部,世家大姓之间的倾轧也一直伴随着胡汉的争斗,不停地萦绕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于是,宫廷阴谋,战场角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胡汉双方的儿郎,南北两地的豪杰,都将以自己的智慧和热血,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洪流中,谱写着中国历史上这段极为华丽的乐章。

编辑/小月

上一篇:059—三足鼎立 下一篇:061—八王之乱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