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52—道教兴起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09-24859

【中国通史】—052

道教兴起

——道教的孕育与产生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留下了《道德经》后,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公元前218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到海外求仙,数千人的船队一去不复返。最终,他没有得到长生不老之法,魂归骊山陵冢

又过了近百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任用众多方士,造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求得长生。最后,梦归自己建造的茂陵之中。

仙人承露.jpg

仙人承露

所有这些活动都与一种宗教有关,这就是道教

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创始人。秦皇汉武任用的方士,成为道教成员的前身。思想家老子如何成为这个教派的创始人,威风一世的秦皇汉武又为何如此痴迷不悟,这种土生土长的宗教给普通百姓、给中国社会又带来了什么。

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外来的宗教道教与之不同,它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道教虽然产生在比佛教传入时间还晚的东汉中期,但它酝酿与孕育的过程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我国巫术盛行,商代社会从朝廷到民间,无论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无不以卜筮来判断凶吉,而从事卜筮的巫祝,则被认为是沟通神与人的代言人,具有崇高的地位。到了周代,宫廷中的神权色彩逐渐削弱,巫祝的地位有所下降,然而在民间,巫术的力量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巫祝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拜和尊重。这些巫祝及其巫术,就成为道士及道教的最早起源

在先秦的典籍中,保存着大量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的记载,例如后来被道家尊奉为南华真经的《庄子》,就有许多篇章刻画了众多的仙人,描绘了美好的仙境,为人们展现了一种脱离世俗的神仙境界。在燕齐一带甚至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这些方士只是以术行世,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到战国末年,齐人邹衍(约前305年-前240年,有“谈天衍”之称,战国末期齐国即现今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郝庄人,五行创始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代表人物,  学者、思想家)提出阴阳五行之说,方士们便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他们的方术。最终发展为道教的前身——方仙道

所谓“方”指不死的神奇方术;所谓“仙”指长生不死的神仙。方仙道在理论上日渐成熟,也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其宣扬的神仙之说,更是受到统治者的垂青。秦始皇时,他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访求神仙及不死之药,后又陆续派遣方士卢生、侯公、石生等入海求仙药,这就是使得神仙方术逐渐演变成道教的修炼方法神仙方士也逐步演变为道士

黄老之学.jpg

战国时期在神仙方士阴阳五行流行的同时,传说源于黄帝和老子的黄老之学也在流行。西汉初期,鉴于秦朝任用法家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西汉统治者选择了以清静无为为主的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黄老之学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神仙方士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也为了自身的发展,就把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使得黄老之学的宗教色彩日益浓厚,西汉一朝,最热衷求神求仙的当属汉武帝。当时,上书谈论神怪奇方的术士多达万人,汉武帝还多次派人寻求仙药,以求长生不老,均无结果。

到东汉时,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在晚年更加推崇黄老之学。此后,黄帝、老子被进一步神秘化,最终形成了以尊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这是道教前身的另一支——黄老道

黄老道后来又与方仙道合流,逐步演化成道教

道教的最终形成,还有其政治原因。道教追求的目标是得道成仙,认为通过自身的修炼,是可以做到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东汉从和帝(刘肇,79年—106年2月13日,东汉第四位皇帝)开始,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政治异常黑暗,豪强地主则凭借权势,大肆兼并土地,大量农民被迫沦为依附豪强地主的佃农或雇佣。日益腐朽的统治,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而此时地震、蝗虫、水旱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加之瘟疫疾病流行,最终使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

社会底层的民众需要精神寄托,渴望摆脱这种深重的生活灾难,而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企图摆脱这种严重的社会危机,寻求长生,永亨富贵。他们都急需借助一种外力来改变现实。于是,已经具有宗教雏形,并在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道教脱颖而出。并很快被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所接受。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道教的产生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需要。

早期的道教分为太平道五斗米道两大派别。早在西汉成帝(刘骜ào前51年-前7年4月15日,字太孙,汉元帝刘奭与王莽姑王政君之子,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时期,方士甘忠可(?-约前22,西汉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齐地即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活跃于汉成帝年间),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宣扬仙人赤精子下凡传授太平之道,主张易姓受命。这对于尊奉儒学为正统的西汉统治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甘忠可不久便被处死。

东汉顺帝时,宫崇(琅邪即今山东省临沂市人,著名东汉黄老道家)向朝廷献上《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这是我国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东汉末年,这部书落到了信奉黄老道的张角手中,张角就以此书为经典,创立了太平道。并自称大贤良师。他在各地传教,手持节杖,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以治病,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生活痛苦,便把太平道作为精神寄托加以信奉。张角传教十多年,足迹遍布黄河两岸,信徒有数十万之多。

张角.jpg

与此同时,道教的另一支派,五斗米道也在活动着,其创始人为张陵。张陵,又叫张道陵,今江苏丰县人,入过太学,通达五经。汉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顺帝时客居四川,继而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鹄鸣山学道,建立道团,奉老子为教主,尊其为太上老君。

五斗米道.jpg

张陵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依据《太平经》作道书24篇,自称出自太上老君口授。张陵向民众传道,受道人都要出五斗米,故该教被称为五斗米道。后来,张陵被道徒尊为天师。其子孙也世代袭用天师的尊号。所以,五斗米道后来也叫做天师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在这一带传教,张衡死后,其子张鲁又继之。

太平道五斗米道这两个早期的道教派别,最初主要是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它们都受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影响。早期的道教反映了劳动大众的愿望和思想要求,具有相互的平等观念,以及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思想,因此深受社会底层大众的拥护,并为农民起义所利用。

公元184年,太平道发动黄巾军起义,张角按照军事编制,把三十万教徒分成三十六方,并设置统领进行指挥。黄巾军起义,虽然在历时九个多月后宣告失败,但其余波却延续了十多年,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名存实亡。期间,张鲁自号师君,帅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相互呼应,在汉中(今陕西西南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维持统治近三十年。

随着黄巾军起义的失败,太平道被视为非法团体,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最终解体。张鲁政权也于公元215年被曹操所灭。曹操对道教采取镇压与利用,限制和改造相结合的手段,把一些道徒方士集中在自己的统治中心,防止他们再进行传教活动。但是五斗米道并没有因此而中落,而是随着张鲁的东迁,更广泛地流传到江东一带。

在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大道教派别相继创立和发展的同时,还有一部分黄老道和方仙道的方士仍然坚持独立活动,他们隐居山林,隔离尘世,继续参悟修道、养生、炼丹等方术,并有一些著述传世,如假托为刘向所著,流行于东汉的《列仙传》。该书收集了自三皇五帝时代至汉代的70位神仙,对每位神仙的事迹都做了简述并附有赞语,其中不少故事为后世道教徒和文人墨客、阡陌百姓广为传诵和引用。

魏伯阳.jpg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外丹(又名外丹黄白术、金丹术、外丹仙学。外丹术相对内丹而言,古称炼丹术)为主的金丹派道经,这方面代表人物首先是魏伯阳。他留下了道教史上第一部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该书被后代道士奉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是一位不求名利而潜心修道的隐士,他所倡导的理论思想,最后发展成了道教的丹鼎派

周易参同契.jpg

道教思想,主要源于道家思想和方士所宣扬的神仙思想和方术。此外,还吸收了古代的宗教思想巫术以及阴阳五行谶纬神学等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道教曾一度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致使其民本思想逐渐减弱,转而主张修身养性。于是,修道成仙的思想便成了道教的主旨。这又恰恰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道教最终受到统治阶级的喜欢与推崇。并发展成为我国盛行的主要宗教之一

编辑/小月

上一篇:051—窥天测地 下一篇:053—佛教东来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