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42—短命王朝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09-12232

【中国通史】—042

短命王朝

——毁誉参半的王莽改制

王莽,是一位倍受后人争议的人物。不同的是非观评价他,或为改革家,或为复古狂,或为“周公再世”,或为忠臣孝子的楷模。或为“曹瞒前身”,是奸雄贼子的榜首。或为救世主,或为野心家。有人以虚伪奸诈贬斥他,也有以坦荡无私赞美他。

后人往往以自己的是非观,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对王莽的褒贬,自然也是来源那段倍受后人争议的历史。

只所以倍受争议,是因为最高统治者苦心积虑地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却让被统治者,由希望到失望,由期望到观望,再由观望到反抗,经历倍受煎熬的社会心理的演进。

就让我们回到那段一波三折的历史,看看其演进的过程。

王莽.jpg

 王莽,字巨君,出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王氏家族,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逝,儿子刘骜(áo)即位,这就是汉成帝,汉成帝尊生母王政君为皇太后,此后王氏家族开始显赫朝野,王莽的祖父王禁和伯父王凤、叔父王谭和王根等人均封侯。只有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早年过世没有被封侯。王莽的同族兄弟倚仗权势,横行不法。而他在这个全族富贵、骄奢淫逸的群体中,却成为异类。

他自幼节俭,努力学习,精通儒学,对母亲克尽孝道,对寡嫂和侄子的照顾也无微不至,对地位显赫的叔伯,他不卑不亢,谦恭礼让,尤其是对身居要职的伯父王凤,颇为恭顺,王凤临终时,再三嘱托成帝和皇太后照顾王莽。王莽因此被征为黄门郞(秦时设置后来沿用官职。皇帝近侍之臣,承担传达诏令等事务),不久升迁为射声校尉(官名,汉武帝置,执掌待诏射声。射声是指善射且闻声便断方位并瞬即射中的高手)

王莽何时滋生篡位之心,我们无从得知。可他这种谦恭礼让的品质,确实成就了他。他善于收买人心,就连当时的名士戴崇、陈汤等人,也在成帝面前称颂王莽。

公元前16年,王莽晋升为骑都尉(汉武帝始置官名,掌监羽林骑,无定员)、光禄大夫(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侍中(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开始参与朝政。发迹后的王莽并没有显出一点骄横之气,相反更加谦恭谨慎,他不仅妥善处理好和大臣的关系,还经常救济贫寒的宾客,这使得他的声望日渐增长,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此时,他的政治权术开始展现出来。

他的表兄淳于长发迹较早,地位和权势远胜于王莽,而且深受成帝和皇太后的宠信。此时,王莽的叔父王根,即将退去大司马一职,淳于长与王莽就成为继任候选人。为了彻底打败这位竞争对手,王莽不动声色的搜集淳于长的罪状,并上书成帝,淳于长被杀。

公元前8年,王莽升为大司马(古代官名,执掌军政。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汉时多授掌权的外戚),独掌朝纲(执掌朝廷法纪,制定法度纲领,处于指导政治时务的地位)。就在王莽仕途畅通无阻的时候,成帝忽然死去,即位的哀帝重用自己的外戚傅氏和丁氏家族。王莽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

失势后的王莽寻找一切时机,以图东山再起。他抓住各种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以至成为朝野臣民心目中的救星。六年后,汉哀帝死去,没有留下子嗣,王政君以元帝皇后的身份,出面收拾残局,重用王氏家族成员,政权重新落到王莽手中,继位的汉平帝才9岁,完全受大司马王莽的摆布。

重新崛起的王莽,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拉拢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结交官僚贵族,同时又把自己的女儿选为皇后,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声势。

公元4年,王莽被王太后封为宰衡,这是古代名臣伊尹的阿衡和周公太宰称号的合称,意思是王莽兼有这两位圣贤的功德。这更加助长了王莽篡位的野心。

西汉晚期,盛行谶chèn纬之风,王莽深知,只有上得天佑,下得民心的符瑞出现,才能给自己的执政和篡位找到合理的依据。于是在他执政五年出现了很多瑞兆,这进一步神化了王莽的形象。当他认为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毒死平帝,立孺子婴为皇帝,由他辅政称“摄皇帝”。即便这样,他还不满足,公元8年,他干脆踢开孺子婴,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把国号改为“新”。篡夺了汉朝的政权,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王莽当政时,西汉后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社会危机严重,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新”朝的统治,他试图仿照古代制度,改变汉制,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公元9年,王莽宣布,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同时他还把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也不许买卖。王莽试图恢复古代土地公有制的井田制。

这一空想,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宣布奴婢不准买卖,不仅没有解放奴婢,而且把占有奴婢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其实质都是复古倒退的改革。

经济上的另一重要改制是实行一套新的工商财政管理办法,即“五均”“六筦(guǎn)”。“五均”即在商业较发达的长安、络阳、邯郸、临淄、成都等大城市设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平衡物价、收税和贷款。五均官还负责对百姓发放贷款,在百姓遇到诸如丧事、祭祀和经营工商业无钱时,向百姓发放贷款,但利息相对要少一些。工商贷款利息每年百分之十,而丧葬和祭祀贷款则不收利息。但是,祭祀要在十天内还清,丧葬归还期限则是三个月。所谓“六筦”,是由国家对盐、酒、铁、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管制,不允许私人经营管理山林水泽,对采集者征税。这些措施本意是通过限制大工商业者,使国家与百姓获得利益。但是,由于政府没有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及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和大贾来推行。这些拥有了特权的大富商,乘机收贱卖贵,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最终,国家财政收入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大大加重。甚至,百姓上山打猎、放牧、在家养家畜、纺织也要上税。

王莽还多次实行币制改革,导致币制复杂混乱。为了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势力,王莽不切实际地废除五铢钱,推行各种新币制,使得货币流通不顺畅,物价不稳定。最终,财政经济陷于瘫痪状态。而且,每次改革都是对人民的一次大搜刮。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到了统治者手中。除此之外,王莽还多次改动官名和县名,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如此一来,朝廷及地方行政制度被搞得一塌糊涂。

朝廷的组织机构变化和郡县的一再分割,使官员数量增加,行政效率降低,也给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混乱。

王莽推行的改革,一方面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由于用人不当,不仅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反而使社会矛盾加剧。同时,他下令把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王”的称号一律贬为侯,派使者到周边地方政权宣扬自己的威德,这些做法恶化了民族关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在战争中,新政权大量征发徭役和物资,使人民陷入悲惨境地。

与王莽新政相伴随的是连绵不断的天灾,由于汉朝立国两百年,人口大量增殖,人们在黄河流域地区过度开发与砍伐,最终导致植被不断破坏,水旱灾害连年。

从宣帝开始,汉帝国灾害频频发生,以至于皇帝不得不发“罪己诏”来安抚天下的百姓。据统计,这样的诏书宣帝有8次、元帝有13次、成帝又有12次。但,水旱灾害不会因为几道诏书而改变。到王莽时期,黄河决堤,人们辗转逃亡,无以谋生。接踵而至的蝗灾、水旱灾害更使普通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与自然灾害相比,人祸更厉害,新政不但没有使百姓受益,而且其中的许多措施还触犯了许多贵族、官僚的利益。因此,许多王莽政权的最初支持者,也开始反对新政权。到新朝晚期,由于天灾人祸,已经使民不聊生,国无宁日,不仅贫苦百姓无法生存,就是中小地主阶层也无法保全自己和家人。上层贵族官僚也是争权夺利,人心惶惶,整个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王莽,这位坚持改革的野心家,由于他的改革措施过于理想化,加之用人不当,最终把自己和帝国都推入了绝境。

【编后语】纵观王莽的“新朝”治理,处处事与愿违,使“新朝”在历史上一瞬而过。正所谓序位法则不可僭越,违背天道则殃祸必至。王莽在改制中食古不化,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倒行逆施,成为发展的羁绊;他在改制中过于自信,过于迷信儒家经典条文,不切实际照抄照搬,结合其性情躁扰,轻于改作,过急过速,达到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地步,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失去社会基础;为了缓解内部矛盾,贬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王”为侯,挑起民族纷争,不仅没有转移民众的视线,反而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激化民族矛盾,让社会陷入动荡;加之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而国库早已耗费殆尽,又无力济民。人心思汉,各路起义军顺势而起,“新朝”由此轻易崩塌。

 编辑/小月

 

上一篇:041—帝国危机 下一篇:043—光武中兴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