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041
帝国危机
——西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
强盛繁荣的王朝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到达巅峰的朝代,难免逃脱盛极而衰的厄运。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的鼎盛时代,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然而,大汉帝国的衰弱,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汉武帝后期,他虽然幡然大悟( fān rán dà wù,突然明白过来),改弦更章(换掉旧的琴弦,再安上新的。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做法等),但汉王朝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晚唐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汉帝国的强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经历了七十余年的积累,帝国的衰败也不是一日而成,甚至还有过回光返照(比喻人将死时神志忽然清醒或短暂的兴奋,也比喻旧事物灭亡前表面上的短暂繁荣)。在大汉帝国依旧傲然挺立的时代,它到底酝酿了哪些危机,到底是哪些因素的积累,使汉王朝最终悄然没落。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他虽然晚年昏聩,让汉帝国处于危险的边缘,但最终能及时醒悟,更为关键的是他选好了自己的继承人,并配得一位精明能干的助手。与众多酒色误国的庸主截然不同,汉武帝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汉武帝晚年宠幸钩弋夫人,立其子为太子,为防止小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他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钩弋夫人,然后指定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辅佐少主。其中,霍光居首,位在三公之上。
【注】称制: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gào,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所以,称制是指古代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帝权力的做法,也称之为“临朝称制”。
霍光,西汉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之弟。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征讨匈奴回师路过平阳(汉置平阳县,故城在今山西临汾县南,隋改为临汾),带上十来岁的小弟霍光回长安,安置在自己账下做事。两年后,霍去病去世,霍光任奉车都尉,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他精明干练,做事谨慎,20多年没出过差错,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最终被委以重任。
事实证明,汉武帝的确眼光独具,霍光不仅政绩显赫,还得到了继位的汉昭帝的信任。霍光针对汉武帝在位时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的弊端,正视国家财政空虚、户口减半的严酷事实,继续实施汉武帝晚年减轻赋税、节约民力、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重新恢复了和匈奴和亲的关系,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成效显著,出现了百姓充实的局面。在此期间,汉昭帝在霍光的辅佐下,逐步走向成熟。
但,不幸的是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突然死去,无子嗣,作为首辅的霍光与大臣商议,迎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贺为皇帝。但,刘贺荒淫无道,结果被废。霍光又立汉武帝曾孙刘询(刘病已)为帝,史称汉宣帝,霍光继续执掌朝政。
然而,由于长期执掌汉王朝大权,霍光逐渐贪恋权势,霍氏家庭也基本上包揽了朝政大权,在朝廷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势力,以至于使成年的汉宣帝如芒在背(像芒刺扎在后背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忐忑不安),对霍光十分忌惮。更有甚者,霍光的夫人为了使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竟然毒死了汉宣帝为贫民时的结发妻子许皇后。这便使汉宣帝对霍光怀恨在心。霍光死后,汉宣帝亲政,霍氏一门仍然十分显赫。为了削弱霍家权力,汉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后以谋反为名,将霍家满门诛灭。
汉宣帝虽然铲除了霍家势力,但在施政方针上与霍光并无分歧,依然延续了昭帝时期的统治政策,昭帝、宣帝时期,西汉王朝出现了几十年的兴盛景象,史称“昭宣中兴”。
汉宣帝在打击霍氏集团势力的同时,大量任用外戚许氏、史氏家族的弟子,又任用受过宫刑的宦官,作为辅佐国家的重臣,这就开创了西汉晚期外戚宦官左右朝政的先河。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去世,太子刘奭(shì,字意为盛大的样子)继位,史称汉元帝。
西汉从汉武帝以来,一直以尚法尊儒、“王霸道杂用”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王道”就是用儒家的办法,从思想上进行统治;“霸道”就是法家的办法,用暴力和权术进行统治。而汉元帝改变了这一大政方针,全力推崇儒家。他继位后,启用当时的名儒王吉、贡禹、提拔众多的儒生掌管朝政,实施以宽治国的政策,这就大大削弱了皇家的权力,导致刘家政权开始衰落。
由于皇家权威下降,朝中各种势力乘势而起,展开了争权夺势的斗争。从汉元帝开始,成帝、哀帝、平帝统治期间,外戚和宦官相继掌握朝政大权。
在汉宣帝临终时,拜外戚史高(鲁国人,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兄弟史恭的长子)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受遗诏与萧望之(字长倩,萧何七世孙,东海兰陵人)、周堪(字少卿,西汉时齐人,汉宣帝时任大鸿胪译官令、太子少傅)共同辅佐元帝。但,元帝即位后,只信任自己师傅萧望之、周堪,史高受到排挤。于是,史高与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勾结,与萧望之等人争斗,经过数年斗争,汉元帝竟然在石显等人唆使下,迫使萧望之自杀,摒弃周堪等人。石显集团把握朝政,大量正直官员或丧命或被贬,朝政日益败坏。
汉成帝刘骜即位后,石显被诛杀,宦官集团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外戚集团取而代之。由于汉成帝无能,其母族王氏集团趁机崛起,长期把握朝政,甚至成帝想委任官员,也要经过舅舅王凤等人同意。
汉哀帝继位后,收回了被王氏掌握的大权,可是他同样受到自己祖母傅氏和母族丁氏的束缚。傅、丁二族胁持哀帝,取代了王氏家族尊贵的地位,他们尽量扩展权势,作威作福。傅氏家族六人封侯,二人任大司马。丁氏家族二人封侯,一人任大司马。但是仅仅六年,哀帝病死,以王莽为代表的王氏集团,在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支持下,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西汉晚期,外戚借助与帝王的特殊关系发展权势,帝王也借助外戚势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外戚一旦羽翼丰满,又与帝王展开权力斗争。元、成、哀、平四朝,外戚、宦官轮流干政,成为西汉晚期最腐败的一幕。
在外戚、宦官轮流登台的同时,西汉的统治者也是日益腐朽。这还得从汉武帝说起。
汉武帝是一位武功卓越的帝王,但又倍受非议。原因有二:
一是好色。汉武帝自称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妇人。皇宫宫女以千万计算。汉武帝时代的三位执掌国家兵权的大将,都是因女宠而得到重用。卫青以皇后卫子夫同母弟弟的身份,而被任命为大将军。霍去病以卫子夫外甥的身份被任命为骠骑将军。李广利以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哥哥的身份,被任命为贰师将军。
【注】贰师将军:一种杂号将军。汉武帝命李广利到大宛国的贰师城,即现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城去取良马,所以委任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二是为求长生而迷信鬼神。汉武帝为求长生,遍求方士,大炼丹药,他身边有很多方士。最有名的是栾大,此人自称能“通言于神人”,汉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仅为一个封号),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甚至赐他“天道将军”的玉印,特许他不行君臣之礼。在栾大的怂恿下,刘彻兴师动众出巡蓬莱半个月,希望能够遇到神仙,结果无功而返。此外,他还步秦始皇后尘,多次封惮出游和派人入海求蓬莱真神。
汉武帝后来的继位者,在武功武略上,无法与他相提并论,但在奢侈糜烂方面,却毫不逊色。汉元帝时,由于皇宫宫女太多,没有机会一一召见,居然让画师给宫女画像,元帝通过浏览画像来召见宫女。成为千古笑料。成帝时,因宠爱歌伎出身的赵飞燕姐妹,废黜许皇后,封赵飞燕为后,封赵合德为昭仪。二人极得恩宠。哀帝时,宠爱男宠董贤,封他为司马大将军,执掌朝政,甚至表示要将皇帝之位让给他。丞相王嘉劝阻,哀帝大发雷霆,将王嘉投入监狱,逼迫王嘉自杀。
与此同时,西汉后期,社会谶纬(chèn wěi ,谶书和纬书的合称,为神学说)之风盛行。所谓“谶”就是“图谶”,即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冥冥之中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它通常是用编造的荒诞不经的文字或图像,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政治目的而服务的。所谓“纬”,就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都是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之风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秦朝时,人们就有意识地用谶纬来达到自己特定目的,例如《史记 · 秦始皇本记》载,“亡秦者,胡也。”《史记·陈涉世家》也记有“篝火狐鸣”、“鱼腹帛书”的谶语。这些事例,实际上都已开出了“政事用谶”的先声。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指出天、地、人三者之间,生生相应,天子行为的好坏,政策的得失,上天都会显示祥瑞灾异。这就使谶纬成为统治者神化自己统治的依据。谶纬之学,成为儒者必须掌握的一门专门的学问。到西汉末年,谶纬之学已经广为流传,而且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由于统治者无能,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灾荒连年不断,社会经济凋敝,人心浮动思变,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这就为少数野心家利用谶纬篡权夺位制造了条件。而后出现的王莽、刘秀称帝都是最好的证明。
整理编辑/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