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38—繁华初现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02-11778

【中国通史】—038

繁华初现

——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

刘氏皇族中一位默默无闻的诸侯王,因机缘巧合而继承帝位,却就此开创一段盛世,其父子俩先后40余年的无为而治,让后人啧啧称赞,史称文景之治。

公元前180年,执掌汉帝国最高统治权长达15年的太后吕雉病死。吕后一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设计夺取吕禄的兵权。齐王刘襄又起兵响应,内外一心,很快就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吕氏家族被消灭后,摆在群臣面前的是拥戴谁继承帝位的问题。

面对众多野心勃勃的刘氏诸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远在代地的代王刘恒。

刘恒是刘邦第四子,八岁时被封为代王。其母薄姬因不受宠爱,所以在刘邦死后,没有遭到吕后的迫害,被送往刘恒的封地母子团聚。刘恒远离政治中心,相比其他的刘氏诸王,没有政治野心,也不参与朝廷斗争。所以,与汉廷的权力斗争没有多少牵连,且具有一定的执政经验。在群臣一致拥戴下,公元前180年,刘恒成为汉帝国的第三位皇帝,史称汉文帝。

汉文帝.jpg

文帝刘恒和他的儿子景帝刘启一共执掌政权41年。文帝和景帝深谙为君之道,很有政治才能,又一直坚持汉初确立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使政策保持着连贯性和一致性。不仅为汉王朝的巩固发展并最终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2000多年的封建政治史上也颇具特色。因而,被旧史学家称颂为可以同西周的成康媲美的治世和平昌盛之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间,坚持轻徭赋役,大力发展农业。文帝提倡以农为本,多次发布诏令劝农。他恢复古代的籍田礼(古代帝王于春耕前举行的亲耕农田的典礼,即天子示范性耕作),做出带头种田的姿态,以鼓励农耕。同时,多次减少田租,口赋和徭役也减少了三分之二。景帝大体上继承了这一政策,也很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下诏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到地广人稀地区去从事垦殖,继续实行文帝时期的规定30税一的田租,并将男子扶徭役的年龄推迟到20岁。文景时期还屡次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

这些措施的实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向前迈进。

文景帝之所以能够不断减轻租赋徭役,关键在于他们厉行节俭,有效地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文帝在位22年中没有新建宫室苑囿(yòu,有围墙的园林,这里指帝王养禽兽的园林),还经常撤销旧有的苑囿,将土地赐予贫民,甚至规定宫廷人员身着布衣,皇后妃嫔裙裾(qún jū,裙子,裙幅)不得长拖到地上。有一次他打算修一座露台,工匠预算说要花费百金,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资产。文帝听闻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文帝的陵墓霸陵以山为陵,陵内的随葬品也不用金银贵重物品只用些陶器。

由于文帝政治清明,与民休息,深得人民的爱戴,所以在文帝下葬后,民间就流传说,平地涌起丘陵,狂风刮了一夜,风沙卷起了山头,所以人们说是天葬汉文帝。

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继续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由于最高统治者高度教化,量刑宽大,所以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不求细苛。这就缓和了专制政府对民众的压迫。但是这并不代表汉初法律的废弛,据《汉书》记载,刘启为太子的时候,与弟弟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汉代皇宫的外门),遭到弹劾。于是,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后来,还是薄皇后下诏赦免了太子和梁王。

可见汉朝法律实行的是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思想。据说文帝时期一年刑事案件只有几百件,社会治安几乎达到了儒生们理想的西周盛世的状况。这同秦末,囹圄成市、赭衣半道(zhě yī bàn dào)的残酷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从而使封建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汉景帝.jpg

景帝时期,还比较好的处理了民族关系。对于北方匈奴的侵扰,汉文帝虽然无法以武力相抗衡,但已经能够有效地阻止匈奴的深入。文帝时期,对于北方边境仍采取防御战略。在坚持和亲的同时,加强了军事要地的防守,后来又接受晁cháo错的建议,移民充实了北部边区,采取入粟拜爵中国古代将谷物输入官府用以换取爵位的方式,鼓励臣民向边境输送粮食,解决了军需的供给,同时还提出了“募民徙塞屯田”的主张,也就是令大批内地人迁往边疆屯田,增加了边境的自卫能力。景帝时期,在加强防御的同时,继续与匈奴和亲,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完全阻止匈奴的袭扰,但也没有造成严重的祸患。

在汉帝国国事蒸蒸日上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急剧尖锐起来。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等错误的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是没有实行分封制,特别是没有封自己的子弟、亲属为诸侯王,造成出现反叛时,没有人站出来拱卫王室,才形成土崩瓦解的局面。于是,刘邦在翦除异性王后,大封同姓诸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汉文帝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王,而这之前分封的诸侯王实力已经逐步增强,势力日益膨胀,开始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面对这种状况,西汉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已经洞察到潜在的危机,并试图将危机消除于萌芽阶段。

梁王太傅贾谊给文帝上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半独立的王国同集权的皇朝在各方面存在许多矛盾,主张尽封诸王子弟,使大国尽可能分成小国,中央才容易控制。文帝虽然也听从贾谊的建议,把齐国分为七国,但是汉王朝内其他诸侯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到汉景帝时期,当年被刘邦封为吴王的刘濞(bì)造反迹象日益明显。吴国拥有江东53县,国富民强。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当时为皇太子的刘启发生冲突,被误伤致死。刘濞从此怨恨中央,图谋叛乱。景帝时大臣晁错上《削藩策》,指出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无论是否削夺诸侯王的封地,诸侯王都会造反,削藩越早,造反越快,祸害反而越小。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山东七国,正好以此为借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

叛乱之初,缺乏执政经验的汉景帝被七国联合造反的声势所吓倒,只好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希望以此换来和平。不曾想七国仍不肯罢兵,这时景帝终于明白刘濞篡夺皇位的野心,决心武力平叛,果断派兵将周亚夫为太尉,率军迎击。周亚夫一面屯兵坚守,一面出奇兵切断吴军粮道。不到三个月就将吴、楚和其他五国扫平。七国之乱平定后,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改封国的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对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减,并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全部收归中央,诸侯王不再掌握政权和军队,从此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单位,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这基本上解决了汉初分封诸侯所带来的弊病,也为汉武帝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由于文景二帝四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汉帝国已经摆脱了汉初凋敝的状况。

司马迁《史记》记载,到汉武帝初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lǐn yǔ,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可见当时的社会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国富民强。因此,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他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促进了政治进步,经济繁荣。为汉武帝的大一统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编后语】

白居易的《才识兼备明于体用策一道》:“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所以兵偃而万邦怀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动植之类咸煦妪而自遂焉,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于此矣!”(出自《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八)

这里说的“成康”即是“成康之治”,指西周第二代君主周成王姬诵执政末期到第三代君主周康王姬钊执政前期的前后四十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即“成康之治”。周成王与周康王两位君主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勤政爱民,慎重国事,务从节俭,发展经济,尤其是大力发展农业,推行“井田制”。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驱除其对百姓的袭扰,以安定天下,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成康时期,由于治理有方,又有贤臣辅佐,国力日益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书上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因而出现周朝最为盛世的景象,被后世誉称为“成康之治”。

这里的“文景”是指本篇的“文景之治”。白居易说:礼乐礼法使得上下和睦,内外平和,所以汉朝的偃旗息鼓,统治者怀揣着仁义来治理万邦,刑法分明,减轻酷刑,因此使得百姓受到教化,天地博爱,万物生养。而这就是文景之治所以昌盛的道理。

执掌事业,决事者要做出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策略,并顺势而为。

首先,得知道发展规律。靠认知深透,以见多识广为基础,以深谙机理为结构,建立完善的思维,而形成正确的是非鉴别力。如此,可抓住发展规律,找到发展的命门,奠定合理治理之策的基石;

其次,得做出正确策略。靠规律信守,以健全的思维基础,以准确的是非判断为途径,以对发展趋势及进程的精准拿捏为关键,以合理的目标定位(期望达成的结果)为终极,抓住命门,统筹考虑,系统化制定策略,方可能是正确的策略;

再次,得持续发力实施。靠始终坚守,成康之治、文景之治靠得都是四十余年一以贯之的坚守,方得盛世。故,只要是符合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方向正确,目标誓得,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以终为始,必可成事。

是为才识兼备明于体用。深透认知决定健全思维(鸣之通其意)、健全思维决定合理行为(食之尽其材、策之以其道)、合理行为决定良性结果(达之顺其理)

唐朝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的《马说》有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揭示的也是这个道理。“策之不以其道”,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驾驭它,千里马就不可能按照其自身体能合理分配支撑日行千里,最终也跑不到千里就得停下来;“食之不能尽其材”,不能按照千里马的体能需求去喂养它,造成体力不支也发挥不出千里马的潜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到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身体出了问题,照样发挥不了千里马的作用;“执策而临之”,为了达到你的愿望,不顾千里马的实际支撑能力,拿起鞭子就打,甚至在它体能不支的情况下,仍拿着鞭子面对它,它也照样发挥不了作用;“天下无马”,这个时候,你说天下没有千里马,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世。所以,韩愈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不知马”,就是不知道千里马应该怎么喂养、怎么驾驭、怎样与之沟通、怎样维护它的健康等,就不能做到正确驾驭。这样,再好的千里马在你面前,与一般的马没什么两样,即是“天下无马”。“不知马”才是事业的大忌。

读史以明志、知古以鉴今,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道理于此。

整理编辑/萧文

上一篇:037—无为而治 下一篇:039—开疆拓土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