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17—生产变革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231096

【中国通史】 017

生 产 变 革

——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一个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制造工具,从而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我们的先祖制造工具的水平也越来越精湛,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出现了。

当华夏族进入春秋战国这个大动荡时期,也进入了一个生产大变革时期,原始的刀耕火种已经茫然无存,木制和石制器具已经无影无踪。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先民用怎样的工具去征服自然,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又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脱离了原始的自然状态,人类在文明的萌芽中逐渐有了新的追求,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人们开始不断地去创造。从依靠简单的石制工具去狩猎,到用木材搭建起自己的房屋,在不断的实现和突破中,他们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具对比.jpg

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就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正是这一变革,才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到来。它是怎么样在实现自身变革的同时,又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转变的?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农业的大发展

中国是什么时候发明和使用铁制工具的,到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根据考古证实,至少在西周时期,铁制工具已经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不过这时候的铁还只是一种通过低温固体还原炼出来的“锻铁”。铸铁出现后,凭借其坚硬、锋利的特性,在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但早期的铸铁很容易折断,为了使铁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人们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发现铸铁的高温退火技术,经过这一技术的应用,铸铁就会变成既有较高硬度又有较好韧性的可锻铸铁。

铁制农具.jpg

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但春秋时期,铁器还没有普遍使用。那个时期,还是一个铁器和青铜并用的时代。到战国时期,农民才更多地使用铁农具,在不断地使用中,人们初步掌握了炼钢的技术,但它们大多被用于兵器制造业。当时,铸造名剑的地方有吴、越、楚等国,出现了干将、莫邪等名剑。铁制工具的使用,为精耕细作和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铁制工具出现以后,牛耕逐渐普遍起来。牛耕起源于商代,其依据是甲骨文中的“犁”字。因此,有人认为用牛拉犁启土,在商代就发明了。从另一个方面考察,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叫牛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的方法,在春秋时期便得到了普遍推广。

铁器的广泛使用,也给农田水利的兴修提供了方便。传说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quèbēi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芍陂位于安徽省寿县南,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灌溉农田一万多公顷。魏国西门豹修建的“漳河渠”,也使大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组织人力修建了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邗(hán)沟。由于各国都有了国家经营的水利事业,所以,齐桓公在“葵丘之盟”的盟约中规定,不准以邻为壑,不准切断临国的水源。

铁制工具的出现,农业技术的进步,最终导致了西周确立的“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早在西周中期,就有个别奴隶主贵族,为了额外榨取奴隶的剩余劳动,强迫奴隶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这种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土地叫私田。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而用旧的奴隶制办法无偿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已经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于是,一些贵族顺应新形势,改变了剥削方式,以此招徕劳动人手。如齐国田氏向民众征赋税时是使用小斗,把粮食贷给民众时用的却是大斗。晋国韩氏、魏氏、赵氏采取扩大地亩而不增税额的办法来收买民心。这样,奴隶们纷纷从公室逃往私门,封建依附关系也就产生了。

奴隶的逃亡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变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对私田的合法性予以承认,并按照占有土地的实际数目征税,土地私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承认,就必然会导致井田制的瓦解。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也有了显著进步。人们逐渐总结出耕田要深、除草要快等经验。尤其在战国时期,农民已经开始为农作物施肥,而且不仅施用动物粪肥,还懂得使用草木灰和绿肥。这比欧洲早了近1300到1400年。此外,人们还意识到,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选取上等品种,同时对土壤开始进行研究,主张先分辨土性,再挑选适宜种植在某种土壤里的农作物来播种。

战国时代农业的显著进步,开创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二、铁制工具的使用,为手工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之井田制的逐步瓦解,为各国手工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春秋时期,国家设官吏对礼器、兵器、车器的生产进行管理,官府控制着各种手工业,而一切日常生活用品,则大多由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当时,官府手工业的分工已经很细密,据《礼记》记载,天子有六工,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各类工匠长年为官府工作,自己工作或自我经营的时间很少。由于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不同,每个地区都出现了独具风格的产品。但是,官府工业的存在和扩张,阻碍了商品生产的充分发展,民间手工业在官府的直接控制下也很难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到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崩溃,各国国君和大贵族垄断手工业的局面有所改变,虽然官府手工业的规模还是很大,但私人手工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

冶铁业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由于冶铁的需要和多年经验的积累,人们掌握了初步的采矿知识,作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五藏山经》中,记载的有明确地点可查的铁矿山就有三十几处。战国时代开矿技术也已经相当进步,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运载、提升、照明和巷道支护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楚国的宛、韩国的新郑、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都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

三、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带动社会各行业的长足进步

除冶铁业外,当时的煮盐业、纺织业、漆器工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春秋时代齐国的海盐煮造业和晋国河东池盐煮造业都十分兴盛。河东盐还被视为“国之宝”。战国时代,齐燕两国的海盐产量多,流通范围广,是当时主要的食盐供应地。在四川,从李冰做蜀郡守时,就开始有了井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战国时期的纺织业也颇为繁荣。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农村都普遍养蚕,生产丝织物,其中以齐鲁等国生产的丝织物最为精美。所谓“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就是对其生动的写照。当时,各诸侯国常用丝织物作赏品,多者一次可达5000匹,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服饰颜色.jpg

麻织物作为当时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比丝织物更为普遍,同样是当时的主要商品。这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印染技术,所以不管是丝织品还是麻织品,在当时都已普遍染成了五颜六色,并织成五彩缤纷的布帛,花色品种也较以前丰富了很多。

春秋战国染色工艺.jpg

新兴起来的漆器工艺,在春秋时还附属于木器业,战国中期以后便迅速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战国早期漆器木胎还很厚重,往往在精雕的木器上施以彩漆。战国中期以后,木胎开始变得轻巧,漆的颜色也发展到黑、朱、黄、紫、白、绿等十多种,根据不同的需求,用它们在器物上画成各种图像和图案,有些日用漆器的边缘还镶有金边和铜边,即所谓金铜扣。这都说明了漆器工艺的进步。

历史走进春秋战国时代,一切都在这里交融,诸侯各国的彼此征伐,加速了这一进程,这不仅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更是一个生产大变革时期,它为人类社会注入了活力,加速了新时代的来临。

 编辑/小月

 

上一篇:015—七雄图强之大变革 下一篇:016—秦帝国统一的前奏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