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12—七雄并立之齐楚燕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191464

【中国通史】—012

七雄并立之齐楚燕

【编者注】春秋和战国是东周的两个历史阶段。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止于公元前476年,共295年。那个时期,鲁国人按照年、季、月、日分门别类记录历史,重点对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予以记录,共记录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记录历史事件的书卷。当时是农耕社会,重大事件大都发生于春季和秋季,史官们习惯称其春秋。后来,孔子及其负责整理这些编年史书史官,便称之为《春秋》。史学家们以此书卷名命名这段历史。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共计255年,为战国时期。春秋之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盛,处于本国发展需要,撕破“有义伐无道”规则,对外扩张,展开争霸混战。凸起了七个势均力敌的大诸侯国,史称七雄并立。群雄对以战争霸、夺得天下心照不宣,称为战国。到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纂的《战国策》一书出版后,详细的记录了七大诸侯连年征战的过程,把“战国”这个历史阶段名称确定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被历史学家称呼为中华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爆炸。这个时期,在经历了夏商的氏族封建(封国建邦)、西周春秋的宗法封建,转为战国的土地封建,相应地社会形态由自然分布的氏族部落转为都鄙(dū bǐ,以城或周边封国,没有边界)国家、再转为郡县制国家(面状版块分布、国与国之间有明确边界的国家)。内容决定形态。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得到普及、铁制品得到广泛应用、编户齐民政策实施,“户籍”及人口能够准备掌握。因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兴起。促使社会各个方面的革新。打破国人兵役制度,实行广泛的征兵制。封地和官位不再世袭,布衣将相登上政治舞台,国家法律取代族规而公开化,让人人遵守。随着氏族集团解体,学术走出王室贵族,私学兴起,鲁国(记录历史之国,文人墨客众多)为典范,孔子为私学的第一人,促成百家争鸣,实现文化大发展。士职也由血缘族团的武士转向纵横捭阖的文士。在祖先信仰方面,各宗族归为一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全面进步而凸起,让华夏大一统成为可能。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王夫之《读通鉴论》称其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将战国时期分别概括为关键性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时期、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百家争鸣而英才辈出的时期、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秦、晋、齐、燕、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

本节讲述的便是奋发图强促成七雄并立。

经过春秋前后三百多年演变,周王室衰之又衰,诸侯国盛之更盛。在相互征伐中,西周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大都被兼并。到战国初期,只剩二十几个,周王室被彻底架空。真正有发言权的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

①楚燕秦三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存在,起起落落,终到强盛;

②齐国由当初的姜氏齐转为田氏齐。公元前476年田氏完全掌握国家权力、公元前391年田氏占有齐国、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为齐侯,延用齐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③晋国到战国时期,经历公元前438年的三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并列,再到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废除,晋国被赵魏韩三国正式取代。就此,七雄并立正式形成。

一、齐国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周代诸侯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子牙),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今天山东省大部。共认的春秋四强国之一。

齐国始君姜子牙,亦作姜尚,祖籍东海边,因其先祖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吕地,故又称吕尚。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败落,故年轻时当过屠夫,开过酒店等谋生。他胸怀大志,研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安邦之道,直到70岁方遇周武王,奉为国师、军师。助武王夺得天下,建立西周。分封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建国,即齐国。吕尚东去就国,一边与近邻的莱子征战,夺取营丘,守护疆土城池。一边顺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合理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煮盐垦田,人口大增,国力渐强。周成王在三监之乱后,命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富甲一方,拥兵数万,成为大国,建都于营丘。

【编者注】齐国经历吕尚受封而建国并逐渐强大以后,又经历齐国始霸、桓公即位、齐桓独霸、诸子争位、霸业崩溃、晏婴相齐、田氏专权、田氏代齐八个阶段650多年的发展,实现雄居华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到齐丁公(齐第二代国君,吕尚长子,崔姓和丁姓始祖)时,因代周王室平定武庚之乱成为诸侯国中政治大国。之后,齐国经吕季将第三代国君让给弟弟吕得(齐乙公),并与吕得共勤周王室,把齐国在王室中的地位又提高一层。到齐哀公,周王室开始衰落,诸侯出现不纳贡并相互征伐现象。公元前868年,周夷王听信纪侯谗言,烹杀了齐哀公。随即,他的异母弟吕静被立为齐君,是为齐胡公。从公元前866年,齐胡公迁都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引发众怒,先后发生胡公被杀、其子被驱逐、国都回迁临淄、厉公暴虐、齐胡公之子攻杀厉公、齐厉公之子吕赤为国君(齐文公)、处死参与杀厉公的数十人,结束长达四十余年的宫廷内乱。

齐文公(吕赤,公元前815—公元前804在位)接受父王的教训,谨慎处理国政,齐国政局渐趋平稳。再传至齐僖公,强化外结盟,主持与多国会盟同。先后平定宋、卫、郑国之间纷争,讨伐宋国和郕国,平定许国、宋国之乱,打败狄戎,联郑伐鲁,联宋卫燕三国伐郑,齐国初步实现霸主地位。

到齐襄公在位时,国力更强,降服纪国与郕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中原霸主,齐国霸业达到顶峰(详见【中国通史】—010群雄并起与五霸迭兴)。

桓公晚年昏庸,疏于治国理政,重用佞臣公子开方、易牙、竖刁等人。当贤臣管仲、隰(xí)朋及鲍叔牙等相继去逝后,齐国开始走下坡路。以致齐桓公重病时,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争位,桓公“身死不葬(67天),虫流出户”。齐国国力衰落,齐桓公霸业告终

齐孝公死后,又经历了一连串的弑杀争位,到齐惠公,争位结束。齐顷公(惠公之子)在位时,齐军在鞍之战中被晋军打败。齐灵公在位时(公元前555年),齐国因背盟讨伐鲁国。晋国率鲁、宋、卫、郑等共十二个诸侯国兴师伐齐,齐大败,自此无力称霸。齐国历经齐僖公始霸,齐桓公独霸中原,到齐顷公失霸,长达一个半世纪。

齐国在建国之初,实行的是天子二守的管理模式。由周天子封姜姓国氏、高氏为卿大夫,辅佐齐侯守护齐国。卿大夫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并世代为齐国上卿,轮流执政。凡齐之政务,皆由二卿与吕氏(齐国国君)共裁决。继国氏、高氏两公族(国君家族)辅政后,又有鲍氏(鲍叔牙之后)、崔氏(齐丁公嫡子季子之后)、庆氏(公子无亏之子庆克之后)、晏氏(晏弱之后)、高氏(惠公子公子祁之后)、栾氏(惠公子公子坚之后)等卿大夫掌政。君权衰落,卿大夫借机扩充势力,互相兼并,崔氏、庆氏先后被灭。此后,齐国由上大夫晏婴主持国政。晏婴生活节俭,谦恭下士,匡辅国政,劝谏景公,提拔贤才穰苴(ráng jū)为大司马等。同时,出使他国,机敏善辩,不辱使命,使齐国名扬诸侯。

【编者注】穰苴,田姓,又称司马穰苴,其祖籍陈国,先祖叫陈完,是陈厉公妫佗的儿子。齐桓公时,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避难于齐国,改姓田氏。田完传五世至田桓子田无宇。田氏施惠于民,民心向归田氏,田氏因而渐渐强大。其后人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受封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田氏势力昌盛,引起齐国二守警觉,向齐景公进谗言,司马穰苴被免官。其族人田僖子田乞立志要除掉高氏和国氏。

公元前500年,晏婴去世。高、国二守把持朝政。公元前489年,景公病重,遗命二守扶立少子公子荼为太子。不久,田乞发动政变,灭高、国二守,弑杀公子荼,另立公子阳生,即齐悼公。公元前485年,田成子田恒(田乞之子)唆使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立公子壬,即齐简公。公元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杀了丞相阚(kàn)止和简公,拥立简公弟弟公子骜,即齐平公。自此,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尽诛鲍、晏诸族。田氏家族专权于齐平公、宣公、康公三代。

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田恒后人)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即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姜姓齐国被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史称“田氏代齐”。此时,齐国颇具问鼎中原之实力,步入“战国七雄”。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绝祀。

二、楚国

楚国,又称作荆、荆楚。祖先族姓芈(mǐ),熊氏。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的上古楚部落。史记有“筚(bì)路蓝缕,以启山林”,可见艰难。楚人先祖鬻(yù)熊(季连的后世子孙。季连为少典的八世孙、陆终的第六子),在商朝末年,为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并助姬昌起兵灭商,成为推翻商朝后的首席火师。周成王念其功劳,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称楚子,建国于原籍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境内,丹江以北,水北为阳,故丹阳)领地50里。

周天子封爵共有五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熊绎受封的是子爵,或因功劳不及,或因周王室歧视蛮夷,或为祖祀。《楚居》篇有熊绎受周成王分封为子爵, 去封地丹阳建国时,在鄀(ruò,允姓,子爵小诸侯)国盗了一头小牛来祭祀祖先记载,即典故“鄀国盗牛”。

【编者注】有史学研究认为是歧视其为蛮夷之后,而封丹阳。此观点不应支持。按照周天子分封制,按功劳大小封爵,宜于祖祀封地,王族天朝周边。这是最有利于巩固治理天下之择。熊绎受封为周成王所封,而不是武王,那时中原已无地可封。封丹阳与功劳与祖籍均有关。

楚人初居丹阳,只是弹丸之地。不仅如此,楚人立国后,与中原诸侯一样,按时述职进贡。楚人除贡桃弧棘矢外,还贡苞茅(过滤酒用物,典故“包茅之贡”),熊绎携带贡品,涉渡汉水、丹江,翻越秦岭,以事天子。在岐阳会盟上,熊绎无盟会资格,负责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难免自卑,虽然卑之应当。卑则图尊,穷则思变。楚人以丹阳立足,向南推进,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全盛时的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

【编者注】政治卑微则少了贵族气息,多了地气民意;地域荒夷则多了创业契机,少了懈怠安逸;身处蛮夷则鼓了多元之气,少了同质单一。故,楚人适应生存环境,把握兴衰规律,经历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阶段;卑躬事王,蓄积国力的固本强基阶段;开疆拓土,稳固统治的征伐图强阶段;战事焦灼,智慧外交的巩固霸主阶段。形成“师夏师夷,以夏变夷”的,既强调固有的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又能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楚文化。为弱楚的崛起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进入战国七雄。

没封则无失,受封存感恩。从熊绎建国起,以感恩卑事王室。同时,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疆拓土,勤于农事,竭力建国。至熊仪(若敖)、熊眴(蚧冒)等十余代君王,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过着艰苦奋斗的生活。同时,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与共。

到周昭王时,楚人与南越(亦说百越)原地各部族实现文化交融与基本认同,交流也日益频繁。公元前1000年以前,楚国与邻近虎方(商时的古方国)、扬越(古越人)谋求铜料与冶炼生产。违反周朝的铜材料及铸造专营权的规定,被定为叛乱。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997年,周昭王率诸侯国联军三次讨伐楚国。缴获大量青铜。凯旋回师过汉水,桥梁垮塌,坠入水中,昭王死于汉水。此谓“昭王南征而不复”。成为周王室一大心结,楚国也因此受到教训与警示。

公元前965年周穆王西征时,徐国(西周诸侯国)乘机发动叛乱,楚国听从周天子号令,与其他诸候国一起出兵攻打徐国,徐偃王败亡。挽回在周王室中的不好影响。 

【编者注】熊氏是周王朝第一个以爵位身份入南夷建国的,是中原王朝统治触角入南越的第一国。楚人与原地部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资源纠纷等出现的矛盾可想而知。所谓不打不相识,不纠缠就没交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师夏师夷,以夏变夷”,楚人尤其是楚的公族成员,在保持着中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多元的夷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加之卑躬事王,履被讨伐“不是一家人的作为”。自然就不把自己当成中原一脉了。

熊绎下传四代至熊渠时,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他针对谷国、邓国、卢国、鄢国、罗国、权国等小国,在楚国的周围呈“C”字形环绕。实行近交远攻的策略,友好近邻,稳定周边。到周夷王时,他借各诸侯轻慢周天子之机,攻打庸国、扬越、鄂国,分封给三个儿子各守封地。一方面,获取鄂地丰富的铜矿资源,将所采的铜矿源源不断运回楚都。直接奠定楚国之后数百年蓬勃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为进一步向周围地区开拓,雄霸一方奠定地缘优势。

这种局面一直到楚国第十一代君主熊霜时,公元前823年8月,周宣王重臣方叔为将,率兵三万六千,进攻楚国,大获全胜。收缴大量铜器,其中就有著名的楚公逆编钟。可见,当时楚国的炼铜及制铜技术已经不逊于周朝,其国君祭祀先祖规格亦用宗庙重器,王室规格。

此后,历经数年的平稳发展,休养生息,到公元前758年,楚厉王继位时,继续睦邻结盟,远征开疆,征服陉隰,进一步增强楚国实力。公元前740年,楚武王(熊通,芈姓,熊氏,名通)继位后,在位50年,奉行铁腕政策,敢做敢为,兼并权国,以征国设县,即权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为便于集中统治,任命其叔斗缗(mín)为权尹(相当于后来的县长)。斗缗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长官。楚武王改分封制度为国君委派县尹制,建立直属楚君的县行政机构,是为中国历史首创之范例。后来,斗缗恃势,依仗其族内身份,不甘心听命楚武王,便发动权国遗民叛乱,被镇压并处死。此后,楚武王继续设县的同时,把县域内原公族(君王家族)遗民迁于别处安置,铲除叛乱土壤。楚国每灭一国,便把该国的公族迁到楚国的后方,严加监管。以国设县,因俗以治。如此,楚武王给楚国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和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国由此强盛。成为春秋三小霸之一。

周桓王时,熊通不满自己子爵,以其先祖鬻熊事文王为由,通过汉阳诸姬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周天子拒绝以后,于公元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谥武),即楚武王。

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定都于郢(yǐng,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继续扩充疆域,与其他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灭申国与息国,都以县制,开启楚国北疆门户,成为挥师北进中原的桥头堡。

【编者注】楚文王以后,楚国在被灭的国家设县,有史可稽的20处。其地点大多是在楚方城以外。楚庄王县沈(今河南平舆),楚灵王县陈(今河南淮阳)、蔡(今河南上蔡)、东不羹(今河南襄城)、西不羹(今河南舞阳)。楚平王县城父(今河南宝丰)。楚惠王县叶(今河南叶县)。这些县都在淮北,从西向东的一条线上,构成一道中原防线。

楚成王时,楚在令尹(楚国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最高官)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国虽然大败,但并未损耗楚的国力。楚穆王时,继续向北扩张,至其子熊旅继位(楚庄王)时,任用贤臣,整肃政务,强化军事,以战促和,使周边诸侯归顺。公元前594年,宋尊楚。至此,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详见【中国通史】—010群雄并起与五霸迭兴。)

后经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楚与晋争霸中原,鄢陵之战、湛阪之战,楚虽败但未失国力。之后晋国内乱,便扶持吴国牵制楚国。公元前546年,因中原诸小国厌战,宋国出面调停,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国在宋国举行弭兵之会。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各国共订盟约,不再打仗;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中原霸权。

晋国扶持吴国对抗楚国,楚国一直被吴国所扰,几近灭国,直到越国灭了吴国,才得以喘息(详见【中国通史】—011吴越争霸与时代变革)。

公元前473年(楚惠王十六年),越灭吴后,勾践称霸诸侯。为了缓解与楚国的关系,勾践主动以淮上地予楚,此则有利于楚国的进一步东向。其后,楚通好于秦。公元前445年,楚又灭掉了杞国,自此,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卒。次年(楚简王元年),楚又灭掉了莒国(今山东莒县)。以强大的实力步入战国七雄。

三、燕国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shì)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周王族诸侯国之一。

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燕地,尾、箕分野也(即以星宿指定的具体方位)。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右北平(内蒙古宁城县)、辽西(辽宁义县、孤竹国地)、辽东(治今辽宁省辽阳市);西有上谷(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代郡(河北省蔚县代王城)、雁门(山西代县雁门山);南得涿郡之易(保定)、容城(河北保定容城县区域)、范阳(保定附近),北有新城(河北高碑店市新城镇)、故安(河北廊房固安)、涿县(河北涿州)、良乡(北京房山区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辽宁东部与吉林东部),亦宜属焉”。战国七雄之一。

燕国,因受封于燕地(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的燕山之野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时,召公奭没有去封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长子克管理,自己则留在都城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

【编者注】整个西周至春秋后期的300多年,中原逐鹿,烽烟四起,人们似乎都忘了北部还有个燕国。因而,史料中也少有燕国这一时期记载。根据各方面研究资料,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西周封燕地重点为防御。分封布局上,冀北和辽西诸族都封给了殷商的方国和附庸。把召公分封在燕山以南,河北平原以北,重点是防止殷商旧部叛乱和燕山以北游牧民族越过燕山入侵中原。二是燕地环境恶劣。“宁得十里于宋,勿得百里于燕。”在那个时期,北方的苦寒、物产的贫乏,并不是中原诸侯所希望得到的。三是就军事而言,经济落后,物产贫乏,军事也自然不抵中原,难以进入争霸圈。四是国君忠于周王室,本意不对外扩张,只为守护中原安定,直到公元前7世纪。因而,燕国在战国时期才后知后觉。

公元前7世纪,燕国才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夺取。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周武王封给尧的后裔、商朝公族遗民),迁都(今北京市)。燕桓侯时,强大的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国都城被迫迁到临易(今河北容城),以躲避山戎的侵扰。燕国越躲,山戎越肆无忌惮。公元前664年(燕庄公二十七年),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燕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向山戎大举反攻。在伐山戎时,把孤竹、令支消灭,不仅使燕得以保全,还将孤竹、令支收入囊中。经过多年的治理,燕国得到稳定。公元前657年,燕襄公元年,燕国都城又迁回蓟城。

公元前539年,燕惠公想重用宠臣,剥夺众大夫权力引起宫廷内乱,他逃到齐国。前535年齐国、晋国共同攻伐燕国,他被护送回国。刚回燕国便死去,燕悼公继位。此后,燕国休养生息,平稳发展。中原争霸的战火越演越烈,燕国已经无法置身世外,况且燕国的资源优势已经显现,对争霸中原的齐国来说,不失为一大补给。

公元前380年~公元前355年,齐国四次攻击燕国,燕国在三晋帮助下两次大败齐国。同时,燕国自己的军事实力也在抵御中增强,在燕齐林营之战和易水之战,大败齐国。此后,已经卷入中原征战的燕国,强化外交。

公元前356年与赵国会盟,稳定近邻,牵制齐国。公元前335年,燕与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公元前333年,齐国借燕易王刚刚即位,夺取燕国十座城池。经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的游说,齐王悉数归还。公元前323年,燕国参加公孙衍(战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张仪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同年,苏秦出使齐国实施反间计,借以扰乱齐国。

公元前314年,齐国借燕国子之之乱攻打燕国,燕王哙(kuài)和子之被杀,中山国趁机伐燕占领部分领土,在燕国军民奋力抵抗下,齐国与中山国迫于赵韩秦楚等国的压力退兵。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公子职)即位。

他在易水筑武阳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燕昭王吊祭死者,慰问孤儿,与臣下们同甘共苦。并在燕国诸多元素融合的本地化突出的燕文化支撑下,上下同心,政治郡县制,军事强化武装与训练,种植业、渔盐业、冶炼技术、铜制工具、兵器制造、城池建筑等各业经济全面发展。同时,招贤纳士,拜郭隗(guō wěi,燕昭王客卿)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结果各国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燕国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乐毅、邹衍、剧辛、秦开。他以乐毅改革国政,燕国开始变得殷实富足,士兵都乐于出击,不惧怕战事。

公元前300年,面对东胡侵占与袭扰,燕昭王让秦开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guī)水流域(今北京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并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此后,秦开效法赵国,动员军民大修障塞,修建成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宁辽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后来,燕国在广袤的新领土上陆续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胡人的侵略。燕国的疆土一跃超过赵、齐、韩三国,仅次于秦、楚两国,在列国中位居第三。

后来,秦开率军向东渡过辽水进攻朝鲜半岛的箕氏朝鲜政权,夺取两千多里土地,直达满番汗为界。 于是燕国据有辽宁全境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雄居北方,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编辑/小月

上一篇:011—吴越争霸与时代变革 下一篇:013—七雄并立之大秦崛起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