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11—吴越争霸与时代变革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191209

【中国通史】011

吴越争霸与时代变革

【编者注】春秋后期,北方的晋国与南方的楚国为中原霸主地位,不时展开争夺。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将偏僻东南的吴国武装起来,企图骚扰楚国,而楚国也唆使与吴国接壤的越国与之抗衡。令人始料不及的,这两个附属小国,就此展开了持续两代人之久的厮杀与争斗,成了春秋后期政坛上的主角,史称吴越争霸。

这场争夺战的滚滚峰烟,演绎出后人回味无穷的经典,影响深远。

一、吴国概要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 ,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hélǘ、夫差时达到鼎盛。

据史书记载,后稷(姓姬,名弃,周朝始祖,农耕始祖,五谷之神。为尧舜之相,司农之神)的十二世孙周太王(姬亶,古公亶父,周武王姬发建周朝之后尊称他为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太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为避免与父亲、兄弟的冲突,主动让贤,让季历之子姬昌无所顾及地顺利继位,以兴旺部族。便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出走,来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太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太伯。至此,太伯和仲雍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编者注】“泰伯奔吴”,对当时长江下游地区诸多小部族的东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实现其融入中原文化、促进中原文化在东南区域传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对后来这一区域的开发做出不可磨灭的功勋。

太伯死,无子,其弟仲雍继位;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此后,沿袭中原传统的父位长子继,依次又传于叔达、周章(此时周武王战胜殷纣,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此时晋献公灭掉了周北虞公,为的是开拓晋国版图、征伐虢国)、去齐、寿梦。寿梦继位后,吴国已日益强大,开始自称为王。

从太伯创建吴国,到第五代时周武王封其后代为二国(虞仲的虞国和周章的吴国),再到第十二代时晋国灭掉虞国,又过两代,吴国兴盛,共传十八代人、十九位君王。

至此,原本与中原少有交际、避免与季历及其后人同室冲突而处于华夏政治格局边缘的吴国,引起华夏诸国重视审视和重视。

【编者注】吴国的开国君王及其继承者,根脉于中原,也是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者。欲立天下,先立文化。其后代变传承与发扬中原先进的文化,第十九任君王的寿梦时,中原礼乐文化,深得人心,加之晋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扶持。这个晚于中原诸国而兴趣的古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具备与强大的楚国抗衡的实力。

他们所推崇的中原文化为礼乐之法,是以天地自然的秩序为“礼”的基础,以天地自然的和谐为“乐”的精神,有序 (礼的精神),万物能各具特性;和谐 (乐的精神),万物都能化生。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据考证,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虽然现代很多人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淡化了古典纯朴的本质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提升人类道德、完善自我的功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遵行礼乐之法的。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诸攀、余祭、夷昧、季札,都谙熟中原礼乐文化,而小儿子季札的贤德与礼数、为人处事的稳妥与果敢,表现出比三个哥哥更深厚。中原礼乐法章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季札对此非常认同。同时,他更清楚,若嫡长子有治国之能、无“败德”之性不可废之。故此,其父寿梦在选择接班人时,无论是在公族内部、朝臣之中,还是百姓心里,都认为若季札继位,会让吴国发展得更好,因而成为不二人选。他的三个兄长也劝其接受父王的安排,接受储君之位,以摄政。但他拒绝了。《史记》载:“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在他的心理,三位兄长都有好的品德,也都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故礼乐之法不可废。

季札拒授王位,不仅让吴国公族子弟折服,就连已是摄政王的嫡长子诸樊也认为四弟是真正的贤人,具有上古遗风,如果能够让四弟执政吴国,吴国当会传承寿梦的宏图伟业。由于季札拒王位,其父王寿梦临终前交代,兄终弟及,一定要将王位传给季札。《史记》载:“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寿梦王终,诸樊已除丧,即让位季札,“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诸攀终,诚让季札,札拒之,授弟余祭。余祭终,诚让季札,札拒之,授弟夷昧。

在春秋战国时代,公族之家权力争夺的战争数不胜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而兄弟相残更是数不胜数。就连春秋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也不能例外。而吴国寿梦王的四个儿子实实在在的尊奉君父之意,相亲相爱,兄终弟及,不放弃王归季札,可谓是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离奇的公族之事。可见,当时的吴国是何等地重视礼乐之法及择君以德。

夷昧临终前对身边的公族子弟和朝臣们重申父兄之命,要求季扎继承王位。“季札让,逃去。”季札以拒君位的实际行动,告诉吴人,吴国要完全成为跟中原诸侯列国有着同等地位的诸侯强国,就必须推行中原人所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德行天下。夷昧终,吴人无奈,“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札)。季子今逃位,则王馀(夷)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吴王僚遂是即位。

悉礼乐者熟王道,守礼乐者德行高。季札不仅熟悉、尊重礼乐之法,更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其尊崇礼乐信念的坚定,不仅源于其高尚的品德,还有其政治上与外交上的远见卓识。“弃其室而耕”于常州天宁焦溪的舜过山下,借此广交当世贤士,探究礼乐之学。其无为之为,不仅为吴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这凝练与提高华夏文化做出突出贡献。他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政治上的清明,必得贤能辅佐。因而,吴国出现了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都出自吴国。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疆域大幅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如“吴钩结束鲜”、“吴钩锦带明霜晓”、“吴钩明似月”、“吴钩霜雪明”等,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越国概要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 ),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东南方的诸侯国,处于扬州之地,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庶妻所生之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的一支。

越国的前身是古代“于越部落”,故而又称作“于越”、“於越”。杜预注解说:“于,发声也”,即“于”字是用作发声的字。于是,可以称之为越。据《史记·越世家》记载,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国君为姒(sì,姓,中国汉族姓氏,上古八大姓之一)姓。

姒为尧帝赐于大禹王的氏。上古、古代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称扬越。“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原称茅山、亩山,位于今浙江绍兴)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葬于会稽山。其子夏启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史记》记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馀世,至於允常。”《正义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 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至此,从夏朝无余在公元前1888 年(有说公元前1900年)称侯而定都秦余望南(今绍兴花街)之后,依次传位、丕诚、宗元、绍圣、毅正、子诚、娄、(商朝时期) 俶、枋、菪、潜、扃、厉、皓、僮 、浑淳、仲庚、太辛、咸享、寀、浤、天表、(西周时期之后称越子)诃、加佑、子升、纲、汝稷、洽、杞、少连、(春秋时期)骝、逸、鲤、必高、(此后称越侯,公元前621年迁都嶕岘,今义乌稠城)无壬、无译、夫谭、(此后称王,公元前538年迁都勾嵊,今诸暨牌头)允常、勾践(他复国后于公元前489年迁都会稽,今绍兴越城)经历39代。

【编者注】进入商周之后,太湖地区与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铜文明一样,也开始进入文明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早期的越国都城位于连接北边被大洪水破坏的低珪的太湖平原与南边的宁绍平原的安吉九龙山越国古城。

三、吴越争霸

【编者注】周朝始祖、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尧舜之相、司农之神的后稷(姓姬)的后裔太伯创建的吴国,到第二十代、第二十四位君王阖闾时,与禹(姒姓,儿子夏启建立夏朝)的后裔无余受封的越国,到第38任君主允常时,各自都得到长足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伴随着中原霸主的角逐,也把这两个相对的小国卷入其中,作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他们之间也展开争夺。

吴越争霸,流传千古。根因于寻求发展,激化于大国博弈。在晋楚长时期的争雄中,为了牵制对方,先有晋结盟并扶持吴国,以达到牵制楚国的目的;楚便借吴国多次攻打越国夺地掠人之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结盟并扶持越国,对抗牵制吴国。吴越双方作为晋楚争霸的“棋子”,也展开了殊死搏杀,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争夺者。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尊王攘夷”,平定周室内乱,取代齐国,成为中原霸主,与北上扩张的楚国针锋相对。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带领诸侯联军击败楚国。此后,楚国被晋国压制数年。楚庄王继位后,韬光养晦,灭庸平叛,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而此时,晋国君弱臣强,内乱滋生,国势转衰。公元前579年,楚晋经过邲之战,晋国大败。诸侯纷纷叛晋投楚,楚国取代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此时,楚国的霸业如日中天,晋国似乎已是不可逆转。然而,戏剧性往往会出现在实力相差悬殊的博弈之中。

楚庄王去世以后,楚国申公巫臣在出使齐国期间,与美女夏姬私奔晋国。楚国同样垂涎美色的楚臣请示楚共王,说巫臣叛国,实行抄家灭族。巫臣无退路,愤而为晋国出谋划策,即联合新兴的吴国,牵制楚国。晋国派巫臣出使吴国。经过巫臣的游说,吴王寿梦信任巫臣。于是,巫臣便帮吴国训练军队,教授他们车站之法。擅长水战的吴军,又学会了先进的车战之术,战斗力大大增强。吴军开始实施巫臣的计划,频频伐楚及楚的附庸国。史书记载这段历史,楚国“无岁不有吴师”。江淮流域之间的徐、舒、蓼等国,成为吴楚争夺的对象。在博弈中,吴国战术灵活多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楚军疲于奔命,吃尽苦头。尽管吴的实力还不足矣实现深入楚的境内,展开争夺。但这种袭扰,足以让楚国在晋吴的夹击之下,腹背受敌。晋国联吴,达到了对楚的牵制作用。

这种你争我夺的局面,从寿梦王起,又经历了诸攀、余祭、夷昧三代君王,到夷昧之子僚继位后的十二年,年轻气盛的吴王僚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的东北)被楚左尹、伯却宛切断了后路,进退不能,公子光(僚的堂兄弟)借此机会派专诸杀死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此后,吴国加紧了对楚国的攻势。在此期间,楚国发生动荡,公子弃疾推翻灵王,自立为君,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昏庸,听信谗言,怀疑公子建谋反,便杀了太子太师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追随太子建逃往郑国。之后,太子建涉嫌勾结晋国,被郑国杀死。伍子胥被迫逃往吴国。吴囯国君阖闾对他非常重视、信任而重用,参与吴国大政方针的对策。他协助阖闾铲除政敌,迁都姑苏,巩固统治。同时,他又赢得兵对孙武的帮助,很快训练出一支水陆两栖的精兵。可随时与楚军决战。

吴王接受伍子胥的建议,吴军分三部分轮流进攻楚国的边境和战略要地。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使楚军疲于奔命,既削弱了楚军的实力,又使楚国错误在判断了吴国的作战意图,误以为吴国只能在边境进行战斗。如此,作战状态,坚持了六年,楚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战争局势及楚军作战实际情况判断,吴国断定决战的时机到了。公元前509年,楚派令尹囊瓦伐吴,吴军在豫章大败楚军,攻取楚地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此战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部归顺吴国。

公元前506年,楚国派兵攻打叛楚联晋的蔡国,蔡国求救于吴国。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和孙武领兵,联合蔡国和唐国兵马西征楚国。孙武指挥吴军趁其不备,改走陆路,从楚国东北部山区,快速穿插到汉水东岸。趁大雾弥漫,以三万精兵,大败二十万楚军。并乘渡过汉水,很快兵临郢都城下,楚照王出逃,吴军破城。此役,吴军大纵深连续作战,五战王捷,成为吴楚作战形势的转折,其战役也堪称时代经典。

然而,取得大胜的阖闾,忘乎所以,大开杀戮,沉迷享乐。孙武无奈,出走隐居。吴国错失消灭楚国良机。

楚昭王逃奔随国,大臣申包胥求救于秦。相传他殿前哭求七天七夜,痛陈利害。秦哀公斟酌再三,他意识到一旦吴国吞并楚国,实力大增,秦楚联姻与晋国形成的战略平衡将被打破,晋吴对秦国形成夹击之势对秦国大为不利。于是,派三万秦军与楚军联手,正面击败吴军先头部队,击败唐国,逼降蔡国,抄袭吴军后路。与此同时,越王允常趁吴国国内空虚,攻击吴国,以报多年袭扰之仇。吴国阖闾的弟弟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阖闾无奈,撤兵回国,夺回王位。

话说越国,位于吴国以南,受吴楚两国的阻隔,与中原联系极少,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楚国为缓解晋吴联盟带来的压力,利用越国向楚国复仇心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主动与越国示好,从各方面扶持越国,促使越楚边境摩擦频发,楚国不得安宁。

越王勾践.jpg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亲率三万人马伐越。相传,处于劣势的越王勾践派几百刑徒上前向吴军挑战,他们前进到吴军前面,大喊一声,然后一齐用剑自杀。吴军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猛攻过去,吴军大乱,致使被5000越军击败。阖闾重伤而死。临死前,告诫其子夫差,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吴王夫差请回伍子胥,并在他的辅佐下,修整内政,训练军队,重整旗鼓。很快恢复雄风。两年后,派数万大军讨伐越国。吴国采取火攻,大破越军,乘胜将越军5000残部包围在会稽山。勾践无奈派文种向吴国求和,愿意以身为奴,保存越国。

伍子胥看出勾践企图,向夫差讲述当年夏朝太康失国,少康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壮大,终于复国的故事。并分析吴越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的形势,指出,现在越国战败,正是吞并它的好时机。然而,由于接受越国贿赂的太宰伯嚭,嫉妒伍子胥的功劳权势,劝说夫差受越国降表,勾践为奴,示仁义于诸侯。

夫差思虑,越国民风彪悍,越军虽败,但仍有五千兵士,一旦把吴国逼得太紧,很可能加剧越国军民齐心抵抗,陷入苦战,得不偿失。接受吴国降表,一方面减少吴国损失,以便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可以从越国获取资源与人口补给,以便快速发展和长期称霸。所以,夫差还是保留了越国。

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为夫差驾车养马,卑躬屈膝。尽管夫差在肆意凌辱,却被勾践尝粪的卖力表演打动,心生怜悯,开始信任勾践。

对夫差来说,与其说勾践让他不放心,还不如说他更想防的是伍子胥。托孤重臣、吴国元勋的伍子胥,其忠言逆耳的行事风格让他如鲠在喉。文种等越国大臣揣摩透了他的心思。

在文种等越国大臣的怂恿下,伯嚭趁机屡进谗言,挑拨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伍子胥逐渐被疏远。伯嚭得势,一方面劝说夫差放了勾践回越。另一方面极力支持夫差逼降陈国和蔡国,北上中原,挑战齐晋,争霸天下。

勾践回国后,稍稍推进复仇大业,重用来自楚国的文种、范蠡等贤臣。他修建交通便利的新都山阴城,建设复兴争霸的基地,强制婚配,鼓励生育,增加人口和兵源。同时,减免税赋,储备物资,凝聚人心。

而表面上,继续向吴国称臣纳贡,贡献珍宝美女,暗中联络同样对吴国崛起的齐晋两国,以及与吴国仇怨深重的楚国,逐步对吴国形成战略包围。

同时,贿赂吴国大小官员,扩大吴国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以实现从内部进行分化瓦解。

勾践不忘三年为奴的耻辱,居住于简陋的毛屋,晚上睡在柴划堆上,每天早上起来,用舌头舔尝苦胆。大喊复仇,使自己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来历。

经过十年的同甘共苦,越国地无荒芜,百姓亲附,国力复兴,军队装备精良,训练不素,成为有致死之心的精锐。

在此十年间,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不断地驱使军民北上与晋齐争霸,空耗了国力,树立了强敌,使吴国处于外强中干的危险境地。

公元前482年,吴王率师北上,与诸侯在今河南封丘的黄池会盟。夫差以霸主自居,扬言一定要在晋之前歃血订盟,使华夏诸侯都服从他。

勾践君臣趁机,由范蠡带领一部兵力,自海入淮,切断吴军主力回援之路,勾践亲率军队在泓水与歼灭迎战的吴军,并乘势攻入吴都。夫差惊惶失措,长途跋涉,率军回援,士气低落,无法击退越军,只能派人求和,勾践看到吴军主力未损,不原进行无把握决战,与吴讲和,暂时退兵。

过了四年,吴军连年灾荒,民众逃散,勾践再次进攻,消灭了吴军仅有的主力。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扑吴国都城姑苏,围城三年,夫差派人求和,愿意入越为奴,范蠡告诫勾践,不能养虎为患。勾践继续率军进攻,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灭亡以后,勾践北上淮水,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派人赐勾践胙肉,承认他是华夏诸侯的“伯”。至此,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编者注】上一节讲五霸迭兴,虽然侧重于霸主(国君)。但一个国家兴起非一代人所为,是历代长期努力的结果。客观地说,五霸中的宋勉强称霸。真正的能称得上是霸主的是齐、楚、秦、晋四者,他们占了后来战国七雄中的六雄(赵魏韩三家源于晋国)。

本节中,春秋最后一霸是越国。其强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从周天子分封时的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诸侯国都处于边陲,而不在腹地。为什么分封时“好地方”、“条件优越的地方”的诸侯国没有强大起来,反而当时这些被分封到“破烂地方”“危险地方”的却强大了起来?这是我们看春秋,包括下一节的战国时期史应该深思的问题。

读完这两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分封时及其之后,都有部族“歧视”与抗击外来侵袭的双重压力。身处卑微恶劣环境,不是灭亡,就是坚强。这就是环境改造人,时代造英雄。要想生存发展,不被欺辱,就得自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遇强者才能更强。没有强大的对手陪你“练手”,你永远强大不起来。

西周初期,周王室对诸侯国掌控力强,册封的诸国,主要精力在自己分得的地盘上。中原腹地,一切太平。而边疆地区,有戍边之责。齐、楚、秦、晋处于边缘,不仅经济发展条件不如中原腹地,还得时刻提防“戎狄”“蛮夷”的侵袭。军事上获得了更多的锻炼,形势所逼,扩充自己的军队,无可厚非。军事实力(包括军队数量、装备、士兵的斗志等)自然要比内地强大。

同时,周天子分封时,为了王室安全,本姓至亲封于内,外姓封于外。齐、秦、楚皆外姓。晋地原为周天子封给帝尧后裔亦为唐国,亦是外姓。周成王八年,唐国叛乱,威胁周王室被平叛后封给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

齐国是封给周武王的军师姜太公的。史记中记载,太公东去就国时,“夜衣而行,黎明至国。”可见,一到封地就面临莱夷争夺;秦国先人在西周时是给天子养马的,没有爵位,犬戎之乱后,周天子为了酬谢秦襄公而封秦地。所谓封地,非已拓开疆域,而得靠秦人从犬戎手里逐渐夺回来;楚国虽然是封地,实则为祖籍。楚国为上古楚部落,商时期迁徙到汉水。史记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见何等蛮荒。周成王分封部落首领熊绎为子爵,因称楚子。虽然熊绎为黄帝之后,其曾祖父鬻熊(Yù Xióng)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父亲)的教师。但在周王室看来他们始终是蛮夷,所以分封爵位低(周王分封天下共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封回原籍。回去祭祖时连祭祀用的牛都没有。生存难舍难分,还得应对外来袭扰;唐叔虞后接手唐地亦要面对“戎狄”。同样有功,人家享受,他们不是继续戍边就是分到极劣之地,自己开创。还被王族诸侯“瞧不起”。定然成为先天隐患。周王室掌控力强时,不会出什么问题。随着戍边诸侯军事势力的强大,以及王室掌控力的衰弱,分封之初的“两样待遇”就会成为军事扩张的“理由”。比如,楚武王伐随,随国说“我无罪”。楚武王回以“我蛮夷也”。意思是你们都认为我们是蛮夷,才给我们封到这的,那我们就是蛮夷了,和你们讲什么礼制。

一国之强大,除了军事实力,包括人的意志,经济实力。地处边疆,担负戍边,对周天下以外的外族来说,只要来袭,我就可以灭你,即是“有义伐无道”的顺理之征,符合“春秋无义战”。戍边诸侯国拓疆开土顺理成章。比中原腹地诸侯较早地扩充了疆域,获得资源支撑,奠定称霸中原的经济等方面的基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强国之路。

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相互碰撞中的交融,就没有提升。取长补短,遇强才能更强。这四个诸侯国远离周王室,或者说是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周的礼制束缚对他们相对薄弱。同时,他们与外族文化、文明交融又优先于中原诸侯国。因而,更容易找到符合本国发展的特色文明,走出了与中原诸侯国相互同质化的不一样的强国之路。

从齐、楚、秦、晋的春秋四霸的强国之路,也就不难看出,吴越作为大国博弈中的“棋子对决”,为什么能越战越勇,越演越烈,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越国,作为夏朝后裔守祭之国,最后兴起的诸侯国,为什么又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了。

整个春秋,包括下一节的战国史,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文化内涵的历史。在此之后的社会变革、朝代更替、历史发展,乃至当下世界生态中的各个领域,随处可以见到那个时代的“影子”。所以,只有把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及文明底蕴研究细、研究透,掌握其灵魂精髓,对后来的历史发展及当下的中国崛起,才能有更深透理解。

 编辑/小月

上一篇:010—群雄并起与五霸迭兴 下一篇:​012—七雄并立之齐楚燕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