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07—封邦建国与西周鼎盛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191111

【中国通史】007

封邦建国与西周鼎盛

【本节要点】分封制,井田制,共和行政,共和元年。

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远古社会奴隶制度的鼎盛时期。但是这个王朝的先祖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更为奇特的是,周族人从一开始似乎就是一个特别善于农耕的部落,在戎狄与商王朝的双重压迫下,这个从西北高原风尘仆仆,迁徙到今天陕西一带的部落,是怎样翦灭自己的对手,又是如何创造性地开创了新的王朝?

在太史公笔下,忠实地做了记录。中国古代史上,西周是中国确切纪年的开始。

周人发源于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部落。它的始祖主名弃,号称后稷。因为善于农耕,被帝尧任命为农师,后人尊称其为农神。起初后稷的子孙带领周人,在渭水流域从事耕牧。由于受到戎、狄的挤压,周人只好不断迁徙,直至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居至周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岐山县,才开始稳定下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周人开始以周为国名。但当时周还只是臣属于商的一个小方国。

1660840546705376.jpeg

(编者注:古公,姓姬,名亶父,周朝先公,是西伯君主,其后裔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 陕西省旬邑县(古称"")人。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的第15代孙,是周祖后稷的第12代孙。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国上古周族领袖。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而戎、狄等游牧部落却常侵犯。)

到古公亶父子季历时期,周因为勤于耕作,注重内政管理,实力急剧膨胀,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商王太丁为了遏制周的发展,便找借口将季历斩杀。面对商王的步步紧逼,季历之子文王姬昌,在位50年间,忍辱负重,表面臣服商朝,暗地里却在积极进行着灭商的准备。

(编者注:自古成大事者,不在口舌上争高下,而在行动上见分晓。心里盘算定谱,执行全力以赴。不与众人为敌,抓住“载舟之水”心理所需,以及“成大事”的关键环节,咬定青山不放松,忍得了屈辱,受得苦中苦。坚持不懈,不错机遇,大事成矣。)

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对内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对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在有了巩固的后方之后,姬昌率领周人渡过黄河,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为了进一步扩充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姬昌又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即今天的西安是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于商朝的进攻已经是如箭在弦。

周武王.jpeg

就在周人励精图治,蓄势待发之际,文王离开了人世。其儿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武王继承父志,继续积极筹划灭商大计,他一如既往地信任,并倚重姜尚,由他负责军事,同时又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管理政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周武王在继位9年后,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展开了试探性的进攻。武王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在诸侯之中的威信,率领部队一路所向披靡,于河南孟津,大会八百诸侯。但鉴于商朝实力依然强大,灭商的时机尚不成熟,武王在会盟之后,便主动撤军。就在孟津之会后的第二年,商朝因为纣的淫乱,而导致统治核心严重分裂,商纣王彻底孤立。而此时商朝的主力,正在东方与东夷各族作战。伐纣时机已经成熟。周武王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亲率大军在孟津会合各路诸侯,又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少数民族,灭商的帷幕目就此拉开。

直到周人从孟津渡黄河,杀奔商都朝歌zhāo gē,原叫沬乡,又改为沬邑,是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商朝晚期都城、春秋时期卫国首都,两朝古都。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后改沬邑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后仍袭朝歌为都,商纣王才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此时商纣王还幻想着能力挽狂澜,但一切努力都为时已晚。在商都郊外牧野的对战中,攻势凌厉的周军摧垮了商军的抵抗意志,而商军中饱受迫害的奴隶和战俘,这趁机倒戈相向,引导周军攻入朝歌。纣王仓惶逃回朝歌,被迫自焚于鹿台。商朝随之灭亡。

(编者注:商纣王与夏桀如出一辙,都是自取灭亡。从夏朝和商朝的兴衰轨迹,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历史王朝的兴衰规律。大到国家兴衰,小到家业兴衰,都是如此。这一点,是我们观古察今的根要。)

战场上的硝烟已经退去,周人在赢得胜利的同时,已经由一个西部方国,一跃而成为天下的主宰,所有的土地和臣民,在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但是,武王伐纣,是在联合了许多部落和少数民族势力的条件下,才顺利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因此,在建立周朝的同时,就不能不承认这些民族或部落的存在。如何既能巩固周人的统治,又能安抚这些势力。周朝采取的给予他们封号的策略,使他们在名义上成为周朝统治下的诸侯。此时,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周人的面前,周人的发源地远在西方,要对东部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周朝的统治中枢显得鞭长莫及,为此周武王在将都城由丰迁到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之后又决定在东方营建新的都城。地点就选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将其称为东都。此外,武王还将都城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到各地区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此来驻守疆土,护卫王室。分封的对象包括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类。通过分封,周天子确立了自己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诸侯成为周天子的臣属。同时,诸侯国内又可分封卿大夫和士,他们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还要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分封加强了周朝对中原周边地区的控制。而姬姓封国基本上都安排在周王朝的管辖的中心或关键地区。以拱卫保护周王室的安全。对于殷商遗民,周王朝将他们肢解并分迁到各地。以此削弱敌对势力。正是这一系列封国安邦的措施,使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周王朝,终于稳定下来。

(编者注:在中国历史上,所有得天下的君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都是怎么坐天下的问题。一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管理体系,二是怎么安抚功臣,第三是最重要的,怎么样维护君王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明智的君王,会把三者综合考虑起来,求得各方面的“平衡”,达到稳定发展目标,来制定出治国方略。防止在根基不稳时,出现内乱。)

就西周开国实行封邦制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武装移民。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方式让周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势力得以向外扩张,从而促进了各个部落间的相互交流,加速了华夏族的形成。因此,周创立的分封制合乎当时的实际形势和历史趋势。

为了将各诸侯和臣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西周大力推行井田制,这一土地国有制度。之所以称为井田,是因为当时的土地,被道路和渠道分割成若干的方块,形状酷似“井”字。井田为周王所有,在分封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由周王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为王室上交一定的贡赋。但是,在各诸侯的实际管理之中,处于个人的利益需求,他们常常擅自割让和交换土地。国有的土地渐渐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不断开垦新的土地,私田的数量随之急剧增加。私田的出现,动摇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使分封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但他却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那个以农耕为根本的社会,农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手工行业的进步,尤其是青铜工艺,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器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不再像商朝那样以祭祀礼器为主。其用途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农业和青铜业的发展带动了畜牧、纺织、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成果丰富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就了中国第一个盛世。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地域已经不能满足周朝贵族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西周从成王至穆王,都处于向外扩张时期,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随之不断地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

但是到了昭王后期,他亲率大军,南征伐楚,却因不得民心而惨遭失败。昭王也因此淹死在汉水。至此,周朝也丧失了开拓进取的魄力。但是在周天子将视线转回国内之时,却因为急功近利而引发了一场载入史册的风波。

周厉王姬胡继位后,因为父亲在位时对诸侯大夫过于宽和,决心以严酷的手段来震慑臣下,从而树立周天子的权威,最终却是地方诸侯离心离德。周厉王本人贪财好利,一个叫荣夷公的臣子便唆使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即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及住在都城及附近的平民以之谋生。周厉王听了,很中意。至大臣的规劝和平民的反对与不顾,依然推行的“专利”政策。

厉王与民争利,使国人无法谋生。以致怨声载道。对此厉王采取高压政策,禁止国人评议朝政,甚至将许多不满“专利”的平民逮捕杀死。最终亲友熟人在路上相遇时,就只看上一眼,不再说话。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道路以目。

大臣召(shào)公劝戒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治理民众就要让国人畅所欲言,采纳其中好的建议。然而周厉王仍不以为然,一意孤行。

公元前841年的一天,忍无可忍的国人手持木棒,农具等武器发动武装暴动,从四面八方扑向王宫,周厉王无奈,只好匆忙逃出都城,躲到了彘(zhì),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霍县,最后竟病死在那里。

(编者注:人民安居乐业是国家长久安宁、健康发展的基础。历史上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建立,皆因其部族、国民生存需要。而不是单纯地满足首领和统治者私欲。这种在公益与私欲的平衡上,如果把握不当,就会造成动荡。昭王的劳民伤财,厉王的与民争利,都打破了这种平衡。造成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在这场疾风骤雨般的冲突中,厉王的残暴统治被推翻,统治阶级第一次见识到了人民的力量。)

国人暴动之后,西周进入了一个没有君主,却稳定发展的特殊时期,史称“共和行政”。

关于“共和行政”,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厉王被推翻后,共伯和(共国国君,姬姓,名和)便受到拥护,代行周天子的职务。另一种观点认为,“国人暴动”以后,贵族们推举周公和召公暂时代理政事,使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无论哪一种说法,这一年都被称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它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司马迁作的《十二诸侯年表》,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14年后,太子静在辅政大臣的扶植下顺利继位,西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编后】西周的分封制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让各族之间得到广泛交流与融合,中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与认同。各诸侯国的治理之道,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与文明进步。为后来的百家争鸣、中华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提供厚重的基础支持。同时,也为中国历史私有制的产生,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奠定了各个方面的基础。

编辑/小月

上一篇:006—殷商兴亡 下一篇:008—西周覆灭与礼崩乐坏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