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05—世袭制与夏“家天下”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161191

【中国通史】—005

世袭制与夏“家天下”

(本节要点:世袭制,家天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人心向背与政权更迭的关系。)

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即部落联盟首领的选定,要根据个人品行,经民主选举产生。但在禹之后,禅让再没有发生。而是由禹的儿子启继承部落联盟的职位。这意味着原始民主、禅让时代的终结,替代它的是一个以专制、世袭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的开启。从民主到专制,从选举到世袭,禅让制在历史前进历程中变成了记忆中的名词。

那么,是谁打破了后人心中的美好世界?是夏启吗?

(编者注:好的东西谁都想要,好的生活谁都想过,各种欲望都希望得到满足。自古以来,是人的通性。无所谓自私,相反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

前文提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差距逐渐拉开,人们的私欲就开始泛起。站此山看彼山高,不同生活层次的人都有着种类大小等不同的欲望。如果不通过内增修养、外加约束加以遏制,必将鼓胀。私欲越膨胀,控制欲越强,直至整个天下。以天下为家是历代帝王的梦想,让四海之内的人都成为自己驯服的子民,更是帝王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由此,禅让制被终结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让我们探究一下禅让制是怎么被世袭制取代的。

经过对河南省中西部的登封王城岗古城遗址的发掘与考证,学者们认为,它就是夏都阳城。虽然它已经将过往化为一个个符号,镌刻在沧海桑田的转换之中。但借助遗迹、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基本可以展现出它的全景。4000多年前,这里矗立着坚固的城堡。巍峨的宫殿,守护城池的军队,在机警地眺望着四周。同时,也可以探究出夏王朝的荣辱兴衰。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大禹成为军事首长之后,便任命皋陶为自己的副手,并让他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但不幸的是皋陶却先于大禹去世。这一突来的事故,使大禹只得又提拔了益来作自己的副手。

当大禹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逝世时,便要求副手益来接替自己的职务。这表明当时的大禹仍只是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国家中的君主、国王。他仍严格遵守着禅让制。

既然禹让益接替自己的职务,怎么最后的继承人是禹的儿子启呢?

对此,战国时期孟子曾经做过解释。他说禹死前,向天下百姓推荐了益。益则根据禅让的传统,在归隐于河南箕山时,象征性的将职位推让给禹的儿子启。益因为在位不久,在联盟的部族中没有多少影响力,而禹的儿子启为人忠厚贤能,却得到了各部族的支持。所以,这次推让没有成为形式,大禹的儿子启,成为新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依据孟子的解释,终结禅让制的不是禹,也不是启,而是部落联盟各部落的首领和氏族成员,因为他们选择了启,放弃了禅让制。

据《竹书纪年》记载,启接替禹的地位并非一帆风顺,益反悔,试图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但最终兵败被杀。

夏启.jpg

《史记》记述,在启继位以后,部落联盟中的有扈氏(扈,读音hù。有扈氏,古部落名,姒姓,是夏代时期一个部落或酋邦)公然反对,启率军与有扈氏进行了一场恶战之后,才最终稳定了自己的地位。由此看来,启是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破坏了禅让制度,使军事民主制向君主世袭制度转化。

看似简单的历史更迭,在深层次的探究之后,总会有意外的发现。

启成功地创立了自己的“家天下”,成为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但在当时,夏也只是众多势力集团中较大的一个。完全靠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来维护统治。因此,夏朝的统治并不稳定,而是在经历反复之后,才最终得以确立的。

传说夏的第二代帝王太康,只知道打猎游玩,不理国家事务。夏朝一个东夷部落的首领夷羿(yí yì,指后羿),便乘机起兵反夏,推翻了太康的统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

但夷羿取得政权以后,不体恤百姓,疏远贤臣,重用奸佞小人寒浞(zhuó)。寒浞借机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最终趁夷羿田猎之机,将羿杀害,霸占了夷羿的妻室嫦娥,建立自己的政权。

历史的每一次转折,都在继承中实现的。即在众人奉行并追求的文明的轨道上前进的同时,又呈现出新旧交错的复杂性问题的保持及逐步革新处理。使社会朝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代结束,国家刚刚诞生之际,既饱含部落联盟的特色,又出现国家的特征。所以,“太康失国”,并不是想象中的“国”或“朝代”的毁灭,而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职位及其派生的掌控力的丢失。其拥有的本部落首领的职务仍然存在。由此,太康的继承人少康才得以辗转流亡,依靠自己的德行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取得了立足之地。而与此同时,寒浞却因为骄奢淫逸,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终少康,依靠夏部族的遗民,联合其他部落,起兵消灭了寒浞父子,夺回了自己的权位。夏朝的统治在这时才真正稳定下来。

回顾夏朝开创初期所经历的这一系列反复斗争,说明这期间仍是军事民主制下的世袭制时期。同时也证明了,民心的向背是政权存亡的基础。这在此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也得到了印证。

从少康以后,帝位便一直是家族世袭,直到夏朝结束。由此开始,王位世袭正式替代了民主选举。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替代。

一般认为,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从公元前21世纪“启”建国,到公元前16世纪“桀”灭亡,夏共传十四世,十七个王,前后经历近500年的历史。

有关夏朝的文献,留下来的极少。因此,后人对夏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了解也极少。

对此,可借助后世的一些文献,做出一些初步的认识。据考证,夏代的统治中心,在今天河南西部。夏人的活动范围,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之处,南至湖北,北到河北。据《左传》记载,夏代中央设有“牧正”和“车正”,分别掌管畜牧和造车,这说明夏朝的经济生活,已经纳入了中央的管理,各种官员组成了中央行政系统。另据《竹书纪年》记载,夏还设有监狱,而作为国家最主要成分的军队,在启的时候就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为了维护庞大的军事官僚队伍,夏朝已经开始向联盟部族的部民征收赋税。

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夏朝已经拥有了官吏、军队、刑法,并凭借他们履行对内对外的各项职能,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各个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夏代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到公元前16世纪,夏朝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桀( jié),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暴君。然而,夏桀并非无能之辈,传说他力大无穷,曾经手搏豺狼,足追四马。但就是这样一个自恃勇武、天下无敌的君主,却一味迷信武力。自认为其统治可以像太阳一样长久。最终惹得天怒人怨,离心离德,夏朝的统治基础受到动摇。

夏桀的暴政,首先表现在内政上的失误。《竹书纪年》说,夏桀修建大量的宫殿和歌舞楼台,耗尽资财。西周初年的杰出政治家周公,还指责夏桀一意孤行,不遵循以往任用官员的准则,贤愚不辨,忠奸不分,滥用酷刑,致使夏朝的一些大臣,因不满桀的残暴统治而纷纷离去。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已经注定夏朝灭亡的命运。

夏桀意识到国内阶级矛盾的加剧。然而,他的应对措施,却是对外发动征伐战争,以此来转移人民的反抗情绪。他不断进攻周边小国。《国语·晋语》说,夏桀伐喜姓之国有施氏(亦称有喜氏,为古老的东夷部族),有施氏送了个叫妹喜的美女给他,这才得以幸免。不停的战争,导致夏与诸方国部落的关系逐步恶化,许多方国部落(方国,指古代的联合城邦制国。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认为,商王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古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反叛夏桀而归服商汤。夏朝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进一步加快了夏朝的败落。

夏桀失去了诸方国部落的支持。在众叛亲离中,只等一个合适的历史契机,陨落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夏,从启建立自己的“家天下”到灭亡,实施近500年的家族统治。

夏朝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终因偏离文明的轨迹而成为历史的尘埃。它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终因阻碍前进的脚步,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所辗压。

【编后】

不管是原始群和氏族公社,还是后来的部落联盟。天下为公时期,每一次转型及首领的更替,人们注重的都是组织领导者(首领)的德行,即与部族成员达成一片,实现人们共同的关切,成为人们信服与尊崇、效仿的典范。以此得到众人拥护,共同实现美好愿景。

当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过程中,尽管家族统治的“家天下”特征突显。比如统治者及其家族有优于普通部族成员的待遇,获得比普通部族成员多得多的财富,形成显明的阶级性。但在转型中继承了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的成分,人们看到统治者能带领部众向过“好日子”方向发展,人们依然是顺服的。尤其是以更强大的军事实力、强干的组织领导力作为保障,实现人们生存环境的安宁,引导人们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生存生活需求进一步满足,人心便会所向。

否则,作为家族统治者,理想地认为天下都是自己家的,自己说了算,不顾众人死活,统治者的家族和统治力再强劲,也避免不了毁灭的命运。

从以上几节史料,我们不难看出,自人类生存与发展在这个地球上以来,人们所需求的,就是保障安全生存、安宁生活、平安繁衍、共同愿望的实现。而社会形态的转变,完全都是在保障这种需求。谁无视众人的这种需求,谁就不得民心,谁也就难以生存。这就是本节提到的“民心向背是政权存亡的基础”。就此,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强调的是民众是国家的基础,顺应民心是统治者坐稳江山的唯一出路,是亘古不变之理。

就我们个人而言,也必须遵循这一真理。不管自己将来做什么,都应当充分尊重他人,哪怕是你最瞧不上的人、死对头、竞争者。尤其是要记住,“众而不可欺者,民也。”否则,在这个社会上就很难立足,更别提发展,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或许是前五节通史内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660659977679342.jpg

编辑/小月

上一篇:004—禅让制与天下为公 下一篇:006—殷商兴亡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