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中国故事之宇文泰(二)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3-17545

讲中国故事

宇文泰(二)

用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来管理政权,才能走上那条正确的道路呢?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一个春天降临关陇。脱去冬装的宇文泰抽空与几个大臣一起,前往长安城外的昆明池观鱼。宇文泰看到一座汉代仓库的遗址。年深日久,石条砌筑的地基上泛着青苔,这触动了他的怀古之情,他很想了解一下这座老仓库的历史。

众大臣面面相觑,无从应答。一个大臣提醒说:苏绰应该知道。这是苏绰和宇文泰的第一次正面相遇,他们的命运轨迹终于重合。四月的长安,草长莺飞,万物葱茏,这是公元538年的春天。这一年,宇文泰三十二岁,苏绰四十一岁。就这样,从一座旧仓库开始,两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

宇文泰迫切希望的是脱离南梁、东魏所承续的文化传统,削除南朝秉承的中原政治对北朝政权的优势挤压,跳出文化体系孰正孰伪的制约。从而,真正确立西魏自身的立国之本。

这一次,他们要向遥远的周王朝致敬。这就意味着,立足关陇的姬周旧土,借助苏绰等关中经学世家之力,在南梁、东魏之外,建立一套以《周礼》为核心的礼制文化系统,把它作为西魏立国的文化根本。

苏绰带着他博闻强记的学识和无比清晰的头脑及时地出现了,他为宇文泰提供了实施大计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有了苏绰的助力辅佐,宇文泰下定决心,准备改革政治。这是一件正确但困难的大事,他需要坚定而得力的同行者。苏绰被任命为大行台左丞,参与决定机密要事。宇文泰相信,苏绰就是他一直在期待的人。苏绰知道,他同时遇到了两样珍贵的事——知己和梦想。两个内心满怀激情的人,开始了他们极为清醒和理性的行动。

在苏绰的论证支持下,宇文泰首先启动了中央政府的官制改革,撤销原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立的组织,仿《周礼》建立六官。

天官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掌握全国军政大权,辅佐天子,统帅百官;地官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负责财政和户籍管理;春官赵贵,为太保、大宗伯,负责教育、文化和外交;夏官独孤信,为大司马,负责军事和国防;秋官于谨,为大司寇,负责司法;冬官侯莫陈崇,为大司空,负责农业和百工。

除去官制外,朝仪、车服器用等方面,也多依照古礼进行了一番改革。

宇文泰和苏绰托古改制的深层原因是,在中国历史上,其他民族即便在汉人居住区建立起王朝,但在汉人看来,这个政权仍然是非正统的,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宇文泰要做的是顺势而为,就是在制度汉化的过程中强化中央权力。

他致力于从遥远的古代去寻找正统的依据。因为,崇尚历史,向往和赞美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同样也是汉人的社会心理特征。

鲜卑人宇文泰对这些都了然于心,所以,他要依托苏绰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给西魏政权穿上一件正统的周礼外衣。它将越过汉魏、西晋一脉的传承路径,直接连接中国文化的源头。这是宇文泰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提升自身文化地位的一个标志,也是一面鼓舞社会人心的旗帜。

这面旗帜将给天下树立一个新的标志。历史不可再现,但宇文泰希望人们相信,宇文氏要做的,就是复活过去的美好时代。

公元541年,元旦刚刚过去,西魏各地官员都接到一份宇文泰下发的官方文书。经过二人反复讨论,由苏绰起草的这份诏书,核心只有六条,人们习惯称之为“六条诏书”。

第一条,“先治心”,要求执政者首先要内心端正,以身作则,心如清水,形如白玉。

第二条,“敦教化”,在全社会推广道德教育,移风易俗。

第三条,“尽地利”,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不破坏农耕时间,奖勤罚懒。

第四条,“擢贤良”,不受门第限制,广泛选拔优秀人才。

第五条,“恤狱讼”,要求公正审判案件,以德为先,再施严刑竣法。

第六条,“均赋役”,平均赋税徭役,缩小贫富差距,

《六条诏书》涵盖了与社会治理相关的诸多重要事项,政令清明的新风迎面而来。苏绰在官场工作时观察到,时局动荡至今,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中央朝廷正在失去权威,各级官员缺乏责任担当。尤其在西晋之后,门阀贵族控制上升通道,官员的门第比才能和贡献更重要,忠于职守反而变得迂腐可笑。

北魏政权当年的衰落,也与迁都洛阳后的腐败和虚夸有关。幸运的是,中原战乱时,许多儒学大家陆续迁入关陇地区。他们的门第不如南渡贵族那么高,反而没有浸染那些浮华之气,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风骨与气质。

而结合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五凉文化,自北魏时起,就给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滋养,加上从平民中新擢(zhuó)选的一批人才,苏绰看到了令他欢欣鼓舞的希望。

在旧习根基较弱的关陇,完全可以培育并展现出全新的精神气象来。苏绰拟定的《六条诏书》,以儒家学说为根本,结合了各家学派的主张,并综合了历代经验和西魏的现实,简明易行,成为指导和约束全体官员行为的准则。

苏绰用朴素恳切的文字,对每一条诏令都做了详尽平实的解释。宇文泰特别下令,所有官员必须反复诵读,铭记于心;各地主政者如果不能背诵和理解,就不能授予官职。他自己也常常把《六条诏书》作为座右铭。

宇文泰和苏绰还在京师长安筹备开设了国子学,拜儒学大师为国子祭酒(国子学的最高领导人),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才,为政权运作储备栋梁。

晋末以来,文章浮靡华丽,蔚然成风。关陇地区文风本来古拙,但也颇受冲击。宇文泰对此深恶痛绝,始终想要治理这一弊病。于是,他请苏绰根据先秦典籍《尚书》中的格式,写了一篇简练流畅的诰文,明确要求众大臣,今后文章必须依照这样的格式,借此在文化领域竖起了关陇本位的大旗。

除弊革新的西魏,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极力去除鲜卑的落后习俗,同时摒弃汉人文化圈中空谈玄理的陈腐风习。执政的官员不一定出口成章、满腹经纶,但一定要经世致用、勇于担当。自乱世以来,官员们久违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西魏朝野气象日新。

安定了内政的宇文泰再次面对劲敌东魏,战争是南北朝时代无法回避的主题。

公元543年,东、西魏在邙山大战,西魏军队共损失了六万之众,宇文泰苦心经营的六军几乎全部覆没。

几年里,苏绰已经成为宇文泰的股肱,掌管着全国的财政收支、账簿、仓廪、户籍以及供应军需等事务。带兵在外征战的宇文泰对苏绰委以重任,没有丝毫猜忌。他不在朝中的时候,就把预先签字的空白纸张交给苏绰。如果有急需处理的政事,苏绰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断。

有苏绰执掌政务,宇文泰就有了磐石般可靠的后方。虽然邙山大战几乎丢了性命,但他毫不怀疑,只要有苏绰在,他就能再战,就能赢到最后。

苏绰是值得托付的,他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分内的职责,他和上下官员日夜讨论政事,事无巨细都了如指掌。尤其可贵的是,他官至高位,却始终为人低调,勤俭朴素。

宇文泰等待着和东魏再次一决高下,他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他要把一个彻底的胜利带给苏绰,他们都在期待一个新时代的破晓。宇文泰和苏绰,以彼此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激励,完成了制度、文化的创立与整合,他们正在接近曾一起谋划过的未来。

公元546年,东魏高欢率十余万人自邺城出发,直指西魏玉璧。玉璧城位于今山西稷山县境内,是西魏抵御东魏的前沿重镇。九月,东魏军包围玉璧,西魏据城固守。高欢用尽心计,攻城50天,损失兵将七万人,仍未攻克,只好撤军,两月后郁郁而终。

这是东西魏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自此,原本弱小的西魏扭转了一直以来的劣势。这是宇文泰下一个征途的起点。北方苍穹下,即将影响中国未来格局的新力量,正在酝酿勃发。这一年,宇文泰40岁,苏绰49岁。

苏绰等来了胜利,做完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安静如初。此时,关陇集团控制下的西魏和统一六国前的秦国战略态势极为相似。他们不仅把控着关中的战略要地,还控制了富庶的蜀地,俯视天下,进退自如。

数十年后,他们将不负众望,成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继承者。但是,曙光初现的公元546年,却又是一个悲伤的年份。这一年,年仅49岁的苏绰,因操劳成疾而离世。后人称赞苏绰为一代奇才,将他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商鞅。

从初次相见到去世,苏绰辅佐宇文泰的时间只有八年。八年中,他们以高度一致的理念和几乎完美的合作,联手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正准备共同平定天下,宇文泰却失去了苏绰,这让他悲从中来。有很多事,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做。苏绰将要归葬故乡武功时,宇文泰和公卿们步行送到城外。宇文泰说道:苏尚书平生做事,他的妻子、孩子、兄弟们有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只有你懂得我的心,我也了解你的志向。

历史如同人生,总是有无尽的遗憾。但能够遇到一个像苏绰这样的知己和贤才,即便只有八年,也是天赐的幸运。对宇文泰,对中国历史,都是如此。

十年后,公元556年岁末,宇文泰在北巡中忽然患病,不久去世,时年50岁。自535年西魏建国,丞相宇文泰实际执掌江山21年,这是他努力推动胡汉融合、变革强国的全部时间与空间。和苏绰一样,宇文泰也留下了未能实现的心愿,但他们都在有限的生命里,用尽全力地去梦想,去改变,去相信、相托,奋力一搏。

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皇帝,自己称帝,建立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接受西魏皇帝“禅让”,建立北周政权。同年,南梁大臣陈霸先逼南梁皇帝萧方智禅位,建立南陈政权。南北朝300年,纷纷扰扰的乱世逐渐进入尾声。

新的黎明即将到来。在岁月的年轮上,起自西魏、终于初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刻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他们身上有夏商周的文化基因,有中原人的礼制思想,有匈奴、鲜卑、柔然等等民族的血脉。他们入则为相,出则为将,纵横中国达一百余年,衍生出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而其胡汉杂糅之特点,造就了之后隋、唐两朝兼容并包、放大恢宏的格局。当年在血雨疆场拼杀出一条生路的武川人未曾想到,刚健进取、血性担当和朴素的儒学传统,在关陇得到融汇和弘扬。

五胡(中原汉族人对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的统称)和汉族间的界限,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模糊,多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国注入了新的强劲活力。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

(原文为纪录片《中国》解说词,略加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中国故事之拓跋宏(一) 下一篇:中国故事之宇文泰(一)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