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他是北宋文坛上的绝对领袖,也是北宋最牛伯乐。这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思想家张载、理学家程颐和程颢兄弟全都出自他的门下。连包拯、司马光也深受他的提携之恩。当时的朝堂上放眼望去,全是他的学生。光是后来位列宰相的就有九位,这个人就是欧阳修。大师中的大师,照亮北宋文坛的一道光。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宋代的文化盛世。
要问欧阳修是如何修炼成大师的,那就在此唠一唠。
大师高手往往在小时候就很励志了。欧阳修父亲早逝,母亲领着他清贫过活,没钱上学,母亲就拿着芦苇杆儿在沙地上教他识字。没钱买书,就到有书的人家借书来抄读。贫穷给了这个少年无尽的苦难,却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逆袭动力。
大师修炼的第二步叫慧眼识伯乐。22岁的欧阳修,在科举路上连栽两个跟头以后,便跑到了汉阳,找到了时文(评论时事的文章,当时科举考试的文体)大家胥偃。胥偃对欧阳修的诗文很是赞赏,不仅收他为门下弟子,还把时年11岁女儿许配给他。并接其母郑氏到武昌,胥偃之女则以儿媳之礼对郑氏百般孝顺。欧阳修在胥府三年,时文功夫飞速长进。24岁的欧阳修再次踏上科举之路,金榜提名高中会元,并三次考试连续考了第一名,成为了有名的科考达人。进士录取时,也到了胥氏15岁的婚龄时,欧阳修便迎娶了恩师之女,可谓是双喜临门。修身齐家之后,就该治国平天下了。
进入职场的欧阳修迎来了另一片天地,这就是大师修炼的第三步,敢于破旧立新。欧阳修发现当时的文风,要么就是追求好听,只讲形式。要么就是故作深奥的太学体(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总之,就是没人说人话。于是,欧阳修就呼吁大家,写文章,要通俗易懂。可光呼吁还远远不够,还得从制度上改革。嘉佑2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主持礼部科考。考试前,他就多次强调,绝不给那些假大空的活路,让考生一定要写一点儿真材实料出来。
当时有个叫刘几的考生,是太学体的高手,他在试卷上写着“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面对这种“深奥”的非人类的语言,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写上:“秀才剌,试官刷。”
这次考试报考人数就有40万人,经欧阳修录取审核的只有388人。有人会说这么卷吗?当然不是。这其实是欧阳修作为高级人才选拔主考官的人才筛选方法筛出来的数量。他说,不说人话的、说不出所以然的,统统剔除。
通过这次考试,就出现了我们上学时需要全文背诵的文章的作者天团(偶像团队)。开创程朱理学的程颐、程颢,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思想家张载,文坛新秀苏轼、苏辙、曾巩,连同他提携的王安石、苏洵,组成以他为首的宋代六大文学家队伍。再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形成了古代文化史上最为辉煌壮观的文学集团——唐宋八大家。
这场考试,扭转了多年以来的文坛积弊,让欧阳修成为大宋最牛伯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宋古文运动。由此,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推进了一大步,出现了大量有血有肉的散文。
大师进阶的重要因素,还有一点,就是心态好。由于欧阳修工作过于认真,说话又正直,甚至连自己的恩师都得罪了。当官四十三年,他竟遭四次贬官。身为贬官,心情都是不好的,可是欧阳修就是一个例外。他被贬到滁州,人家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被贬到峡州,他写下了“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在晚年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六一居士”,哪六个一呢: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长置酒一壶,这五件美事儿,再加上他老头儿一个。这就是“六个一工程”。他没事儿,就修改修改自己的诗文,他媳妇儿就说你改它干嘛?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难道你还怕老师说你吗?欧阳修就哈哈大笑,说我不怕老师说,但是我怕年轻人笑话啊!
大师啊,也有点儿偶像包袱!这就是北宋大家欧阳修的一生。
(原文稍有删减)
来源:抖音/电商优质作者/冰姐扒书
编辑/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