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70—文以载道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4-02-02445

【中国通史】—070

文以载道

——史地之学的兴盛

这是一个政治上割据、动荡、黑暗的时代,但在学术上却百花齐放。这里有影响后世的《三国志》,这里有功盖原著的多家名“注”;这里有被后世褒贬不一的《魏书》;这里有新兴的谱牒之学——谱学。这是一个史地之学兴盛的时代,这是一个史家辈出的年代。一部部史地名著,凝聚着多少史家的汗水与心血,正是有了他们,才成就了这一段耀眼的史地盛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再加上官方资料散佚严重,政府对于正史的编修无暇顾及。所以,这一时期私人编撰史书非常盛行。从而涌现出了各种体裁、各种版本、数量众多的史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魏收的《魏书》等等。

陈寿.jpg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四川南充北)人,处于蜀汉与西晋交替之际,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从小就有志于史学事业,曾经在蜀汉任观阁令史,因不肯屈从宦官黄皓,遭贬黜,入晋后,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西晋统一后,开始撰写《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以简练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画,人物塑造得生动传神,可读性极高。所以,完成后,轰动一时,并为广为传抄。而《三国志》中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人民的口耳相传之下,衍生出了不少忠臣良将的桥段,后来明清之际的罗贯中便根据民间传说,改编成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

由于作者对史实的审查非常严谨,所以在取材过程中,对不可靠的资料都弃而不用,并且对史实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所以,导致《三国志》内容过于简单。于是,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此基础上进行补注。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出身士族官僚家庭。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从小喜爱读书,鉴于《三国志》太简,开始作《三国志注》。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定上。裴松之的注,引用了210多种书籍,保存了大量三国的重要史料,其价值甚至超出了陈寿的原书。与其说是作注,不如说是在补史。以至于裴松之的注释,一直被史家所重视。元嘉六年书成之后,宋文帝称其为不朽之作。《史通》也称该注“兼采众书,补注其阙”。

正当民间撰史盛行之时,史学界又有了意外的惊喜。

西晋时,一个名叫不(fǒu)准的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人,在当地盗挖一座古代魏国的墓冢时,发现了大批竹简。据说,这批竹简数量巨大,搬运时共装了几十车。竹简上写满了“科斗文”,有十余万文字。史家称其为“汲冢竹简”。竹简上的文字比较难认,经过晋代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和整理,才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10余种,共75篇,统称为《汲冢书》。经后代学者考订、整理,称为《竹书纪年》。可惜竹简早已经不传了,而其中有关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有很大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处于战乱割据中的人们,最渴望的就是国家统一。以史为鉴,最能警醒世人。所以,当时的史家们纷纷提笔,书写东汉历史。当时,有关东汉历史的著作,不下十部,但能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后汉书》了。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公元445年因谋反罪被杀。《后汉书》中计划的十志,没有完成。后来,南朝梁时的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八志,进行补充,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后汉书》。

《后汉书》,记述了从光武帝刘秀发迹,到汉献帝刘协禅位约200年的史事,该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专为妇女作传,而且《列女传》中,所收集的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了多次改嫁、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的班昭(约49年—约120年,一名姬 ,字惠班,扶风安陵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班昭是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又号“曹大家”),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另外还增强了党锢、宦官、方术等列传,充分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绝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这一时期的史学,比较有争议的是魏收的《魏书》。这部书为什么会引发轩然大波。

魏收,字伯起,北齐钜鹿下曲阳(河北晋县西)人。公元551年正式授命编撰魏史。魏收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撰成了《魏书》一百三十一卷。魏收自认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哪曾想,书成后,却掀起轩然大波。这家说他某位先祖的职位没写,那家说他的某位先祖没有记载,致使魏收在其后的十几年中,两次奉命对《魏书》进行修改,而且《魏书》更被很多人称为“秽史”。

其实,《魏书》只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诋毁,是与当时的门阀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死人的历史地位,直接关系到活人的现实利益。所以,这些门阀地主对其家世、郡望、先人的职位才特别敏感和关心。

魏收在写列传时,已经有意识地要保留谱牒中的材料了,也就是为了表述名门世族的门第渊源。因为世人对门第的重视。所以,这一时期的史学,还兴起了一个新的分支,那就是谱学。

谱学,其实是门阀士族维护其政治特权的工具,是在谱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谱牒,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的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发展充分,士族与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低。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

由于谱学涉及时间跨度大,各家族之间关系复杂,甚至还有很多庶族冒名顶替进入士族谱牒。所以,很多人毕生都在研究谱牒,甚至有祖孙几代共同研究的,从而涌现出很多著名的谱学家。这些谱学家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挚虞.jpg

西晋时期著名谱学家有挚虞,他撰写的《族性昭穆》十卷,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

东晋时期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都研究谱牒,使谱牒存为贾氏世传的家学了。后来,东海王氏出身的王僧孺,在贾氏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可谓是谱学的集大成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史书以外,很出现了很多地理著作,分别记载州郡地理、名山大川、旅途经历和各地物产。南齐陆澄就收集了一百六十种地理学著作,编成了一百五十卷的《地理书》。梁代任昉又加以扩充,增加八十四种著作,编成二百五十二卷的《地记》。可见,当时地理著作之丰富。只可惜,这些地理学著作大部分失传了。其中,最出色的地理学著作,要数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了。

郦道元.jpg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范阳涿鹿(河北涿鹿县)人,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地理学非常感兴趣,他利用到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布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地理学著作。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地理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后人难以弄明白历史上地理发生的变化,于是他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是三国时期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非常简略。郦道元在经过长期的调查、考证和研究之后,终于完成了地理学巨著《水经注》。

《水经注》,共30万字,文笔优美,它不仅是一部内容详实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混乱黑暗的大分裂时代,给诸多有志于史学的学者一个绝好的机会,从面开创了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地之学的繁盛景观,令后人叹为观止。

编辑/萧文

上一篇:069—瑰丽多姿 下一篇:071—格物致用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