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采风小村写成《西游记》
“西游记”描写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与其毗邻的小村涧畔处,相传是唐朝殷开山故里,昔日丞相府遗址就在这里。在“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季节的一天上午,笔者再次乘车十来公里,试图寻觅那早已逝去的沧桑岁月留下的遗韵。
连云港市花果山下的小村依山傍涧,古迹隐约,是传说中的殷开山丞相府第所在地。史书记载,殷开山实有其人,是唐李渊父子的一员战将。有的记载是京兆鄠人(陕西户县殷家坡);有的称是山东巢川户县涝峪殷家坡人;而新旧唐书、《通鉴》《通典》都指出,殷开山“世居江苏道”,与小村千百年来传说这里是殷开山的丞相府所在地相吻合。
从穿越小村公路上泄洪沟右转向东,登攀到小村水库大坝下,居民楼房林立,鳞次栉比,难觅传说中的殷家府第旧址。居住此处有十九代的李大爷回忆说,他的祖上早在几百年前迁到靠近海边的这块坡地上,一处叫下园旧址有5亩大,上园有3~4亩,这就是传说中的殷家遗址,不难想象当年丞相府第规模宏大,令人惊叹!老太爷为了在空闲宅基上种庄稼,挖地时刨出串串古铜钱,直径约4公分,还有方方正正光滑的块石,石臼一对,还有不少古砖碎瓦。60年代在旧址北不远处挖出一把刻有“天宝”字样的宝剑,时任乡长朱开亮送交市博物馆。在下园东边殷家残存一口生活用井,年久失修,人们把碎瓦碎砖倾倒在里面后,成了一口枯井。殷家丞相府门庭冷落破败于何时,无人记得,有的说早在明朝就毁坏殆尽。
在《新唐书·高祖记》中记载,殷开山在攻克隋京城长安后,被赠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在征伐刘黑闼路上病死。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陈列包括殷开山在内的24位功臣画像。在小村当地流传至今,大人小孩都还记得这里为昔日的丞相府旧址。史书载他的祖父殷不害居南朝陈郡(河南淮阳),这都是与封建社会的群雄争霸、王室操戈、骨肉残杀、战乱频发有关。殷氏后代到处迁徙,留住外地也有可能。肯定小村是他的故里,在这小村的当地可谓千百年来传诵不断,一代一代的人口口相传,确是史实。而清淮安府知府姚陶在登“云台山记”中指出:“海州云台山小村为殷开山的故里。”中国历史上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的殷开山唐朝宰相为海州人士。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都不是空穴来风,有众多的民间传说的史实为依据。吴承恩多次到云台山搜集材料,当时小村殷开山旧居遗址虽毁败,还隐约可寻,史实详实可靠。那些历史史实,尘封的传说,使他从中得到了启发,借鉴而来,搜集到了不可多得的写作素材。吴承恩描写出的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有众多的史实支撑的。在小说里塑造虚构了殷开山将自己女儿殷温姣许给头名状元陈光蕊为妻,生子玄奘——唐僧等故事情节,这些人物的塑造,抒发了吴承恩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
当你走进小村,沿着幽邃深远的山涧上行,只见数峰环列,群峰争秀,葱茏叠翠。进入山涧顿觉涧畔上下宁静安然,远离都市的喧嚣,正好到这里寻觅那悠悠逝去的记忆。仰视远在数公里以外的高约500多米阎王壁、松崖顶峰间涧沟叫东沟,北边是传说中唐王养马的马栏顶涧叫西沟,挡在人们面前的是200-300来米团山、鸡鸣山、花山顶流向三山环抱的一处数亩大的洼地——小村水库。这条涧古称为桃花涧。
桃花涧的美丽传说在历史上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吴承恩(约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嘉靖八年(1529年),就读于龙溪书院,成为“法筵人”(法筵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的是讲经说法者的座席,也引申指讲说佛法的集会)。吴承恩在学习闲暇时常来云台山,踏遍山水胜景,为写作《西游记》釆集了大累素材,特别是小村桃花涧畔殷开山故里,为吴承恩写成《西游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完成小说《西游记》初稿。他与.明海州郡守王同等,都曾涉足这里。明嘉靖甲辰二十三年知海州王同在任九年,走访州内山山水水,他徜徉在小村历史名人殷开山故里处,对殷氏家族的兴衰和动人的传说,无限感叹和惋惜。如在《咏桃花涧》诗:“少艾平生爱种桃,朱颜白面映妖娆。阴阳壶里乾坤老,玉人却恨归天早。桃花乱落无人扫,飞来飞去向山岛。门前宅第尽蓬蒿,白云片片闲花绕。当时美人归何处,只遗满地伤心草。”王同对殷氏女的史实了如指掌,有史实为依据,对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却英年早逝,慨然长叹道:丞相府历经数百年,遗址尚存,斯人已去,物是人非,门前蓬蒿荒草半掩,殷氏女当年种植的桃树,像白云一样飞来飞去,花落山岛,看到这些,凄凉得令他寒心,这些往事好像在娓娓诉说殷氏家族过去岁月绮丽的历史。明地方官王同的感叹发自内心表白,不也雄辩地证明:小村确为殷开山的故里吗!
“石涧桃花”是明顾乾《云台山三十六景》之一。悠悠历史,岁月无情,磨灭不了那殷氏女当年辛勤植桃的秀丽身影。“小村迤北折而东,坐云台山正西岭外。俗称殷氏女通医,以桃愈疾,人种桃二株以报,数年花满岩谷。”“三春锦绣,亦自灿,然可观。”顾乾:“涧畔秾华盛,芬芳万树花。妖含清露润,艳带夕阳赊。照水波翻锦,映山绮散露。仙源随处是,拟泛武棱槎。”他的“石涧桃花”诗不正是在诉说桃花涧的古韵和逝去的历史吗?夭桃秾李,万树芬芳,是因为殷氏女的植此才有烂漫景色。如若你今天置身涧畔环视上下,古人古迹隐约可寻,加之优美环境令人陶醉:一株株桃花开如云霞的成片桃林,一片片洁白如云的梨花、李花,一簇簇郁郁葱葱。当你进入桃花涧畔,见到的是:景色秀丽,林木葱茏,松涛呼鸣,草色青青,繁花似锦。顺着三山之间:向西远眺,古时沧海漫山,早已退到数十公里外,原是山涧港湾,现已成片片梯田,令人感慨:真是沧海变桑田啊。
现在涧畔上下,古迹隐约。在距丞相府旧址上行数千多公尺外,一块高约4米,宽、厚5—6米圆圆的、重达几百吨的巨石,孤零零地矗立在陡峭的崖坡上,在巨石上方数十米外的一块台地上,为禅兴寺的遗址。解放后有关单位在古寺旧址上盖上房屋。巨石上有勒刻几则,那块巨石顶部向下约1米处齐刷刷地掉了一块,像三角形顶蓬样盖在大石上,在凹陷处凿有三列26个楷书繁体字:“万岁通天元年二月六日清信佛弟子孙富乐开此寺通道东海寺。”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4)即唐武则天年号,是连云港地区发现最早的唐代石刻。顶部还勒刻“禅兴寺”“瞭望台”等字。古寺虽处海隅僻静之地,深邃的涧沟是船舶进出直驶禅兴寺下的天然港湾。因为这里当时香火兴盛,又与古郁林观、东海寺相近,四面八方的信徒在此登岸去烧香拜佛。
矗立在禅兴寺下不远处的两根石柱也是这里的历史遗物,这就是古时岸上悬挂旌旗的“旗杆夹”。远在海上航行的船只,遇到风浪可朝这里靠岸。石柱被风雨侵蚀,棱角皆无,表层脱落,可见年代之久远。有关人士推测,至少是宋、唐时之物。当地一位士人在此勒刻“碧海慈航渡众生,波涛汹涌浪翻滚。深山自有避风港,千载苍梧第一灯。”感慨形象,勾画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啊!
《山海经》、《水经注》记载,云台本名郁州、苍梧,实为一山,古在海中。直到清康熙庚寅辛卯年间(即1710年)海退沙淤,始通陆路。宋大诗人苏轼曾两次来海州,在《次韵陈海州书怀》:“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他萌生对海上三岛的神往,当时海州与苍梧云台山相距十余里的海峡,只好感叹:“我昔登朐山,岁月观苍凉。欲跻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天人们看到的小村桃花涧,依然是那么恬静和灵秀,而那逝去的悠远的古人古迹,像是一串串故事,它那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依然那么清晰,仿佛向人们默默地述说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如果能够重新恢复昔日桃花涧那早已隐退的优美壮观景象,那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揽胜,这不正是人们所希望的啊!
作者:吴成芳,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大 退休干部
编辑/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