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慧先生
她才是中国真正的顶级豪门,钱三强是她的老公,居里夫人是她的证婚人,爱因斯坦是她的老师,她也是被西方称之为比核弹还要厉害的女人。没有她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原子弹和氢弹。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院士,更是中国原子能核物理事业的开创者,是中国高能物理的奠基人,她就是有着“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何泽慧先生。
可是她的名字却被大多数中国人遗忘了,甚至有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她的名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她的功绩不应该被遗忘。
1914年,何泽慧出生于苏州赫赫有名的豪门何氏家族。这个家族在清朝300年间,出了15个进士,29个巨人,22个共生,65个监生,74个生员,以至于当时流传的这一种说法,“无何不开科”。没有老何家你考的也是白考,这还不算。到了近代,这个家族又和苏州的王家结亲,两家都是满门才子,高级知识分子。何泽慧的外公王宋蔚是清朝的进士,还是蔡元培的恩师,被誉为苏州三大才子之一。何泽慧的外祖母谢长达,是个著名的教育家,创办了振华女校,重视物理和英语的教学,何泽慧就是在这所学校读的中学,她聪明好学,勤奋刻苦。
何泽慧与大姐何怡贞(右)、大哥何泽明(中)的合影
1932年,18岁的何泽慧从30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因女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物理系。然而受传统思想影响,有些教授不愿意教女生,劝他们转系,性格倔强的何泽慧不肯妥协,她带领其他几个女生一起抗议,要求平等对待,最后学校只好答应让他们继续学习物理。
可是这个物理系实在太难了,一年后28个同学就剩下一半了。到了毕业,男生只有7个,女生只有3个,在这10个能毕业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两弹元勋的钱三强排第二,排第一的就是何泽慧。可见何泽慧有多厉害。
这个钱三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国学大师钱玄同的儿子,家学渊源深厚,钱三强从小就受到了家族的熏陶,读万卷书,涉猎广泛,对科学充满了好奇。他和何泽慧是同班同学,当时学校规定,固定8个同学一桌吃饭,刚好钱三强和何泽慧被分到了同一桌,用餐时何泽慧就发现钱三强是一个彬彬有礼、很有风度的男生。他们在那时候就开始对彼此有了好感,他们的好友于光远就称钱三强和何泽慧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毕业后,他们的命运又有了新的转折,钱三强去了法国,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助手,而何泽慧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去德国公费留学的机会,去了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实验弹道学,这是一个涉及到军事机密的专业。德国从来不对外国人开放,何泽慧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录取的外国学生。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她找到了系主任克朗兹,并对他说,“我听说您曾经去过中国,当过军事顾问,帮助我们抵抗外敌,现在日本人正在侵略我的祖国,我远道而来就是为了向您学习,为了保卫我的国家。您为什么不收我为学生呢?”克朗兹被她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决定破例收下了她。就这样,何泽慧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学习弹道学的女学生。而何泽慧当时的导师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瓦尔特·博特,他正是爱斯坦的学生,间接来说,何泽慧就是爱因斯坦的徒孙了。
1940年,何泽慧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那时候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期,她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她只好留在德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她新去的西门子工厂,做磁性材料的研究。后来又去了皇家学院,做核物理的研究。她还发现了正负电子碰撞的奇妙现象,被英国的自然杂志说成是科学的奇迹。在这期间,何泽慧和钱三强一直保持着书信的联系。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他们的信件不能封口,而且仅限25个字。
1945年初何泽慧收到的钱三强的一封信,上面只有一句话: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求婚,如能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这是一个非常直白的求婚。那时候盟军已经开始轰炸德国的柏林,何泽慧的生命危在旦夕,钱三强非常担心她的安全,也不知道她是否会接受他的求婚。不久,他终于收到了何泽慧的回信,上面也只有一句话:感谢你的爱情,我将永远对你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就这样,他们的爱情在战火中绽放,他们预定了未来的幸福。1946年何泽慧终于来到了法国,和钱三强在居里夫人的见证下结婚了。他们的婚礼也是一场科学盛会,吸引了很多的科学家前来祝贺。他们的结合也是一次科学的结合,就在结婚的那一年,他们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分裂,紧接着何泽慧又自己发现了四分裂。这是一个惊天的发现,它意味着原子弹的制造有了新的突破。铀核是原子弹的主要原料,它的裂变决定了原子弹的威力和辐射。当时媒体都称赞何泽慧是“中国的居里夫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当时的西方世界并不承认中国人的科学成就,他们没有给何泽慧夫妇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何泽慧和钱三强没有能公平获得诺贝尔奖,这让他们非常愤慨。他们意识到,只有让自己的国家强大,才能让中国人的声音被世界听到,才能让中国人的科学被尊重。
1948年,他们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西方的优厚待遇,冲过层层阻拦,带着不满六个月的女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到祖国后,他们发现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但是,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中国的核事业。
没有仪器何泽慧就凭自己的记忆画图,让钱三强去制作仪器。他骑着自行车去旧货市场寻找有用的材料,用收破烂的方式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科学任务。何泽慧又研发出了原子核乳胶,这是一个世界领先的技术,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掌握。
何泽慧参与了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设,使得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在原子弹制造过程中,何泽慧研制出了关键的原子弹点火技术。在氢弹研发过程当中,何泽慧会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氢弹系统的测量任务,解决了氢弹研制过程中的数据问题。在她的努力下,中国的核物理研究不但达到了国际水平,中国的核武器也成功地试爆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绽放。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间隔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他们为中国一次又一次书写了奇迹。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世人只知道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却没有人真正记得何泽慧的名字。在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因为何泽慧的协助,才推动了整个中国的核事业的发展进程,不过这些名声在何泽慧看来也从来不是自己追求的东西。在那个特殊年代,就在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之后的第三天,他们被打成了右派,钱三强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1969年,何泽慧更是被安排到了农村去扫厕所。但无论是扫厕所、养猪、施肥、锄地,还是做检讨,都没能让这位伟大的女性败下阵来。
当钱三强看见佝偻身子打扫茅厕的何泽慧时,面色苍白,放生大哭,“怎么也在这里?你对得起自己的物理学家的手吗?居然在这里扫厕所!”面对丈夫钱三强的不甘,何泽慧平静的说,“国家对我的培养,我从来不敢忘记,不管让我干什么,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我义无反顾!”
当漫天乌云散尽,何泽慧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但是,她没有停止自己的科学探索,她又开始了新的研究领域,她开创了中国的高空科学气球,并开拓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科学人才。
当何泽慧已经86岁时,她依然每周跑几趟高能物理所,忙碌着自己的研究。无论是职位有多高,工资有多高,她还是像原来那样的工作,她拒绝单位的专车,坚持坐公交车上班,坐长途卧铺车参加学术会议。到了90岁高龄时,她依然坚持上班带学生,她不贪图名利,帮助过无数的论文作者,提出过精妙的修改意见,可是她从来不要求署上自己的名字,她不喜欢接受采访,她觉得那是浪费时间。
但是,当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时,她义愤填膺,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在众多记者面前大声的说出她亲眼见过拉贝先生、亲手翻过《拉贝日记》的经历。
可是,谁敢相信这样一位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物理巨匠,出身于豪门的她却蜗居在中关村,一个墙体脱落,破败不堪,只有20平的小房子里。
何泽慧却早在1950年就毫不犹豫地将价值连城的祖宅苏州网师园捐给了国家。何泽慧的女儿回忆说,母亲一辈子都很节俭,不在乎吃穿,连喝过的牛奶袋都舍不得扔,还把它叠的整整齐齐,冰箱用了几十年坏了也不换,自己动手修。家里出了书籍,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她的钱包是自己缝,印章是用旧牙刷做的,连掏耳勺都是用糖葫芦棍做的。
何泽慧每天就是扎个发髻,穿着旧旧的衣服,袖子和领子都磨破了,还有些地方打了补丁。有一次菏泽慧去菜市场买菜,小贩儿看她穿的破破烂烂,就不耐烦的说,“老太太你要是不买就别乱摸,这冬笋可不便宜。”听了这话,何泽慧不但没有生气,而是微微一笑,径直走开了。旁边有认识何泽慧的人告诉小贩何泽慧的身份后,小贩顿时羞愧的低下的头。
何泽会从不认为自己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2006年采访,何泽慧说,作为一名科学家本来就应该朴素、真实、勤奋、诚实、讲真话。
而她却在悄无声息中告别了人世。2011年6月20日,低调一生的何泽慧先生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享年97岁。
2017年中国首颗空间X射线望远镜诞生,并命名为“慧眼”,取名“慧”,就是为了纪念高能天体物理学家何泽慧先生。
往事如烟,这位震惊全世界的中国小姑娘,因为低调,她的名字被掩盖在许多的科学家的背后,可能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过她的名字。
但是,她才是真正的中国科学巨匠,她比许多男性还要传奇,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是世界级科学巨匠,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她是一位真正的贵族,不是因为她出身名门,而是因为她有着高贵的灵魂,代表了中国真正的国家精神。她在动荡的年代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却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她在晚年时,住在简陋的房间,却散发着高贵的气质。
她是一名不应该被遗忘的人,她是一位值得每一个人尊敬的人!她对科学研究的执著,理所应当成为家学的推崇,而刻画于孩子的骨髓!她那高贵的灵魂和国家精神,理所应当成为每名学子的人生导航!她那低调、俭朴、真实、勤奋与务实的精神品格,更理所应当成为当下家庭教育的推崇、家长矢志不移之传颂!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