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美文赏析

推荐美文:板 凳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7-052791

1656846799919976.jpg


  


作者:薛爱民

九平米的小屋,小厨房,小火炕,小炕桌,一对大木箱,大小长短、高矮方圆不同的几个木板凳……七七八八,点点滴滴,真真切切,历历在目。儿时的情境,让我魂牵梦绕。

两年前,我儿子阅读着我的一篇散文,惊异地问我:“爸,那么小的房子能住吗?”闻之,我微笑地看着他,思绪却回到那个承载满满记忆的小屋,迟迟没有作答。见我没有应答,儿子又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似乎在问,“怎么啦?”我舒缓着情绪,“能住吗?那~,你老爸小的时候是怎么住的呀~”他不解地瞅着我,稍时,又摇了摇头,起身而自言自语,“难以想象!”看着他的背影,“是呀,你怎么可能想象得到呢!”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分得这样一个小屋,是多少个家庭的梦寐以求。别说是小平房,就连家里的器物,哪怕是不起眼的,都如获至宝。 

我与发小常戏称自己是“板凳生”,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小学时光都是抱着板凳度过的。

家里有两个大板凳和几个小板凳。大板凳是厂里分房时配发的,约有半米高,凳面特别厚,一个是长方型的、一个是圆型的,凳面和凳腿是铆合的。小板凳是三块小木板外加一个横撑结构,用铁钉子衔接的。这几个板凳上面花纹,划痕,甚至是每个小小的污渍,我都记忆犹新。

刚上小学时,念的是抗大小学。没有校舍,没有桌椅,没有黑板,都是临时找的如同我家小屋一样大的小平房,偶尔也去小树林和居民区里的空地儿。坐的是自带的板凳,“课桌”是高个儿同学带来的长板凳和长木板临时搭成的。阴冷雨天进小平房,晴暖时节偶尔到屋外甚至是小树林。一块小黑板,挂在墙上,挂在树上,就是课堂了。

我每天早上抱着小板凳上学,又抱着小板凳回家。课间和放学的路上,我们也时常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下五福棋,划拳摘树叶,勒叶柄等游戏。记得有一次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小树林,采些槐树叶,两两一组,对坐划拳。开始时,大伙儿平静地划着拳,小声唏嘘地玩着。后来,越玩越兴奋,不同自主地站了起来,手臂挥舞,口号冲天,指力刚劲,笑声阵阵,此起彼伏。我正开心得仰天大笑,不料腰身一闪,失去平衡,重重地跌落在小板凳上。瞬即,疼痛难忍,不自得哀嚎。原本输了比赛,情绪低落、面带沮丧的小伙伴,瞬间手舞足蹈,“哈哈哈~~”,大笑不止。看着他得意的面孔,我是又气又恼。一手捂着屁股,一手强支撑着,好不容易起身。收起散落的小木板,挟到腋下,一声不哼、一瘸一拐地回到家中。母亲见状,慈祥地捋着我的头发,温和地说:“怎么了,和人打架啦~”我摇了摇头。她又仔细地打量着我,把几块小木板拿过去,翻弄着,看了又看,“没事,我让你爸再给钉吧上!”转而又说,“你这是多重的屁股,能把板凳儿坐成这个样子!”听了母亲挑逗的话儿,我“噗呲”一下,笑出声来。

这个小板凳,如同我最亲密的伙伴儿,伴随我两年多的时光。

终于,学校搬进了土坯房。房子虽然差,但总算有了固定的教室。房间里有长木板搭成的长条桌,有黑板,有讲台。但还是没有凳子,依然得自己从家里带。与以往不同,这回得带大凳子。

我个子不高,提着,凳腿拖地;挟着,用不一会儿胳膊就开始酸疼。我尝试着用胳膊死死地把凳面抱在怀里,腰身后曲,三个凳腿朝前上翘。这样,感觉挺得劲儿,便美滋滋地走着。不想,一不小心,踩到石头,脚下一滑,身子侧倾,险些摔倒。幸亏凳腿先着地,把我支住。真是经一事者长一智。抱着走不行,那我就扛着。歪着头,猫着腰,手扶着,虽然不轻松,但总不至于摔倒。那个时候,带凳子上下学,成了我最大的负担。

不久,类似的情况在好几个同学中发生,有的磕破嘴唇,有的碰掉门齿,有的脸部撞得红肿,最严重的那个已是头破血流。实在是不安全,学校规定凳子一周扛回家一次。于是,这个大凳子,就成了我的专属。

一年后,我们抗大小学的学生都转到厂里的子弟学校读书。宽阔的操场,两层小楼。明亮的教室,标准桌椅。我终于不再是“板凳生”。

不久后的一个,父亲把圆凳面的大板凳、两个小板凳和炕桌陆续搬到屋外。我好奇地跟了出去。只见父亲把两个小板凳叠加在凳面上,用拐角和螺丝钉牢牢地固定好。又把炕桌的四条腿锯掉,桌面摞在小板凳上,做了固定。起身后,打量了一翻,又用手把住桌面,晃动了两下,“行,挺结实。”

母亲看到父亲活干完了,便进屋找来一块花布,铺盖在桌面上。全家人都围着桌子,面带乐色地打量了又打量。姐姐高兴地拍打着桌子,“真好看,咱家也有落地桌喽!”就这样,一个称心如意、像模像样的“高档家俱”诞生了。

看到邻居家的落地桌上都铺着钩织的台布,母亲也找来各色绒线,花费了几天时间,钩制出一块五彩斑斓的桌台布。一下子把落地桌提高了一个大的档次,成了家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这个落地桌,成了我和姐姐写作业的好去处。每天放学回来,取来报纸,铺在桌面上。再对面而坐,拿出书本,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写着写着,就开始嬉闹起来。好几次,都把桌子碰倒。后来,桌子变得颤颤巍巍的,不时兹拉兹拉作响。我和姐姐就找来铁丝,用尽吃奶之力,绑紧。至今,那个圆凳腿上还清晰可见铁丝勒过的痕迹。

当初伴随我一年多的那个方凳面大凳子,虽然没有像圆面凳子那样,饱受顶压、紧勒之苦,但也成了我最喜爱的“玩具”,倍受折磨。

俗话说,七岁八岁讨狗嫌。母亲却说,我七八岁的时候可乖了,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不是抓弄抓弄这,就是鼓秋鼓秋那,没有闲的时候。动不动就把那个凳子放倒,骑在上面,摇臂呐喊,蹲步拖行。至今,凳面四侧,依然可见累累伤痕。

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们家从小屋升级到十五平米的房子里。一张带两个抽屉办公桌,三张床,其中两张单人床为上下铺。桌子和床都是按规定配发的,凳子是按规定从小屋里搬过来的。

父亲觉得那个拼凑出的圆桌,既不结实,也不匹配,想换一张。

在那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大到国家厂矿,小到普通家庭,生产工具,家庭用具,能将就用就将就用,实在将就不了,能自己做就不去买。父亲更是这样。他决定自己亲自动手,打一张折叠桌。

拼凑一个小板凳,组合一个落地桌,相对简单。想打一个折叠桌,那可是个高技术,难上加难。父亲干活不惜力,肯下功夫,还出活儿。很快,各样木器件都做好了,开始组装。不是衔接不合牙,就是滑道不平滑。不仅落地不稳当,而且整体感观也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父亲一般不服输,还在不停地调试着。母亲看不下去了,用舒缓的口气说:“手巧不如家把式妙,你那家把式不行。”父亲看了看母亲,接话道:“都说术业有专攻,不是木匠,干这活儿还真不行!”

他停下手头的活儿,去请教同事。那位同事很热心,带着工具过来。仔细打量一翻,直摇头。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自己没做过,瞎捅咕的。那位叔叔忙解释说,他也没有把握能规整好,便又去请来了做木工的朋友。为此,父亲又递烟,又茶水侍候,母亲还特意准备了可口饭菜。拆了装,装了拆,几经周折,总算把桌子收拾好了,看上去也很顺眼。

当天晚上,就用这新打的折叠桌,招待了那两位叔叔。两位叔叔都夸父亲有头脑,敢想敢做,手够巧,功夫够深。

我们全家人心里都乐开了花。总算有一个牢壮的落地桌,让全家人可以安稳地围坐着吃饭了。同时,那个圆凳面的大凳子和两个小板凳,也可以从吱吱扭扭的折磨中解放出来,回归正本。

搬家以后,我一直用那个办公桌看书,写作业。那个方凳面的大凳子,也成了办公桌的标配。上初中的那段时间,我个头儿蹿得很快,以至于我得弯着腰伏案写作业。父母怕时间长了,我会变成水蛇腰。一狠心,花了15元钱买了一对折叠椅。那个时候,父亲的工资不足50元,算起来,这对折叠椅要比现在一般的升降式老板椅还要贵。

我的一名大工匠朋友说过一句话,“不管什么东西,用久了都是有情感的。”他说他厂里的师傅们,都不轻易把工具借给别人,更不轻易更换工具。因为,老用老用,用起来就顺手了,也很舒服。折叠椅虽然档次高,坐着也适合,但感觉总有些不习惯。我仍然用那个大板凳。对此,父亲很不理解,也很是生气。记得父母当时给我下了命令,必须得用,而且还要保证跟我一辈子。

怕再惹父母生气,我便适应着用那折叠椅子……直到我初中快毕业时,家里又换上了沙发,配备了木质餐桌椅。那几个大小不同的木板凳,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

四十多年过去了,住房面积已由个位数、十位数换成了百位数。而对于陪伴我度过童年时光板凳,我也把它作为我的知心朋友,一路伴随,从没有慢待过。

时至今日,它们风采依旧,静静享受着和煦的春光,且时常与我交流,感怀过往……

1656846866113220.jpg

【赏析】

板凳赏析

散文,形散而神聚。无论是教课书上的,还是刊物、网络上的,只要称之为散文,都离不开这个属性。

本文以“板凳”为题,以板凳的“玩伴儿”、“学伴儿”、“桌伴儿”、“心灵伙伴儿”等角色转换为主线,通过为每个角色选取并匹配典型场景、情境,勾勒出一幅由不同场面、不同情境、不同感受的个个画面衔接而成的一部时代发展的长卷。是为“散”。

长卷上,以时间为“线”,以中心思想为灵魂,如人体神经系统,把每个画面串联在一起,时空迭代中有序衔接,精神传承中融入字里行间,把通篇凝结于一体。是为“聚”。

文章中的神经系统,通过选取活灵活现题材,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取精除杂,刻画意境,保留蕴含其中的或融于景、或寄于事、或寓于物,或托于器深远的思想,深刻的道理,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陶冶,是为意境深邃而牵系。

本文以“九平米”小屋儿的简陋与狭小原始背景,以父子“能住吗”的心理落差以及“梦寐以求”与“如获至宝”的当年“美好”为现实悬疑,如影视的画外音,由近及远深邃场景,吊起胃口,激发想象。由此,以“板凳生”点题“抓心”切入,以抗大学无定所、游戏纯天然作为基础铺垫,随着情感的起伏、发展的迭代,冉冉于“玩伴儿”与“学伴儿”见证童趣烂漫,大凳“学伴儿”见证珍惜学业的坚韧不拔,“学伴儿”转“桌伴儿”见证时代进步之喜悦,“伴儿”被解放而见证更加“美好”,“伴儿”被高档折叠椅替换而见证父母关爱以及作者对即将完成使命的板凳的不舍。最后,以乔迁现代家居仍对板凳的不离不弃,让凳子归于“心灵伙伴儿”。至此,通篇以系列的场景、情境以及融入期间的板凳角色的转换,向读者透视出时代变迁的节奏与梯次优化的生态。是为时代脉膊之“聚”。

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作者的情感、时代的精神、深髓的良知,柔和流淌于字里行间,并随着变换的节奏,传承发扬,贯穿字节,最终凝结于板凳,升华为文化承载、时代记忆、灵魂赋予的人格化的“心灵伙伴儿”,与文题呼应,完美收篇。这是内在灵魂之“聚”。

本文通篇用了几近口语化的质朴的语言,注重了语色上清新,语调上的活泼,语速上的节律,时而洋洋洒洒,时而闲静悠扬,时而闪动跳跃,时而随性地自然流淌,富于音乐节奏之感。同时,又用平淡的词藻,勾画出深远的意境。寄情于场景与物件,在朗读中,感受情律,沁人心脾。亦呈现出散文“散”与“聚”另一种形式与别样之美。

作者语言运用上,挥洒自如,舒缓有度,堪为韵味之美文。充分展示出作者多年的积淀、提炼所形成的醇厚之底蕴与温润之雅格,并在开放式的结尾中,如诗如歌,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不绝于耳。是为习作者的范例。

 

1656846947664367.jpg


【作者简介】

薛爱民,1964年生人,辽宁沈阳人,大学学历。曾任国有大型企业宣传干事、部门主管、所属企业负责人,辽宁龙源集团项目公司经理、审计监察中心业务经理等职。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擅长散文、诗词等文体写作。绘景格物,滋育爱好,提炼人生,修为养心,同行交流。是为不可多得之师者、师长。其孜孜以求之精神,甚为后世楷模。

编辑/小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