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26—尘世苦修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3-01-26803

【中国通史】—026

尘世苦修

——墨子与墨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丘战国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墨翟(墨子)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翟(dí)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自春秋兴起的诸子百家中,墨家可谓是文理兼修的充满魅力的学派,与儒家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

墨子.jpeg

 墨子及其主张

墨子,名翟,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出生于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的邾(zhū)今山东省邹县),邾国附属于鲁国,孔子是鲁国人,故墨子与孔子可谓同国籍。墨子的出生略与孔子逝世衔接。

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分封的诸侯国,到春秋末期,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周代礼仪,孔子以此为基础研究出儒学。邾国与鲁国接壤,但其历史比鲁国长,可上溯到夏商时期。孔子的儒学虽然传到了邾国,但在墨子生长的环境中,周礼氛围并不浓厚。

墨子原本是手工业者,面对战国的乱世,他不断寻求救世良方。相传,他曾经向周王室史官史角的后人学习过周礼,还接受过儒家教育。后来他发现儒家所推崇的系列礼仪制度不仅繁琐,而且对一般民众不适用。比如,为什么一个人群统治权应当交给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掌握,不管他的子孙怎样愚蠢凶残?为什么一个贵人死了要把几十上百的活人杀了陪葬?为什么一条死尸的埋葬要弄到贵室匮乏、庶人倾家?为什么一个人死了,他的子孙得在三年内做到或装成“哀毁骨立”的样子,叫作守丧?如果是国君去世,葬礼会更加隆重,礼仪中耗费的钱财,都是从底层百姓的兜里抢来的,或是从邾国这样的附属国国库里搜刮来的。同时,他还发现,儒学及周礼并不能制止战争。比如,为什么残杀一个人是死罪,而在侵略战争中残杀成千成万的人却受奖赏,甚至受歌颂?为什么攘夺别人的珠玉、鸡犬的叫作盗贼,而攘夺别人的城邑、国家的却叫作元勋?为什么大多数的人民应当缩食节衣,甚至死于饥寒,以供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享乐?

他认为,周礼的大部分礼义,较之从前沐(在越东,大约今浙江滨海一带)国人把初生的长子支解而食以求“宜弟”,及以新孀的祖母为接近不得的“鬼妻”而抛去不养等类习俗,实在是五十步之笑百步。

【《太平广记》全文:越东有沐之国,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父死,则负其母而弃之,言鬼妻,不可与共居。楚之南,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刳(kū,剖开后再挖空)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孝子也。秦之西有义渠之国,其亲戚死,聚柴而焚之,薰其烟上,谓之登烟霞,然后成为孝。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非也。见《墨子》。

释文:越国东部有个沐国,这个国家的人的长子生下来,就会被分解吃掉,说这样对弟弟好。父亲死了,儿子就把母亲背出去扔掉,说是鬼的妻子,不能跟他们住在一起。楚国南边是炎人国,他们的亲人死了,就把肉刮下来扔掉,然后埋掉骨头,就可以成为孝子了。秦国的西边有个义渠国,亲人死了,就架起柴堆来烧,把亲人的尸体放在烟上熏,称为“登烟霞”,这样才会被认为孝。这些做法,在上是官府规定,在下是民间风俗,没什么值得非议的。这些事《墨子》上都有记载。】

他认为,儒学和周礼并不能拯救乱世。为此,他站在人类共同生活的更高的层面,合理规划,提出了一切道德礼俗、一切社会制度应当是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不是为了一个小阶级或一个国家的私利的观点,开创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墨家

什么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呢?简言之,就是对天下有利的事要使之发展,对天下有害的事要革除。按照墨子的观点,“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要以能让全天下人安生遂生、继续繁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利益观。更具体地说,都能足食足衣,结婚育子。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之前,任何人的享受,若超过遂生传种的最低限度需求,便是掠夺。“先天下之乐而乐”乃是罪恶。所以,墨子和他的门徒实行极端的勤劳和节约。他们拿传说中沐雨栉风、为民治水、弄到腿上的毛都脱尽的大禹做榜样。他们的居室,茅茨不剪,木椽不斫(zhuó,大锄,用刀、斧等砍);他们用土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土碗,食藜藿(lí huò,粗劣的汤羹)和极粗的高粱饭;他们的衣服,夏用葛布,冬用鹿皮,结束得同囚犯一样。他们说,非如此够不上禹道,够不上做墨者。

按照墨子所找出的一切社会制度的道德根据,许多旧日大家所默认的社会情形,其有无存在的理由,是不烦思索的。侵略的战争是违反“兴天下之利”的,所以墨子提倡“非攻”;统治阶级的独乐是违反“兴天下之利”的,所以墨子提倡“节用”;厚葬久丧是违反“兴天下之利”的,所以墨子提倡桐棺三寸,“服丧三日”的礼制。王侯世袭和贵族世官世禄是违反“兴天下之利”的,所以墨子设想一个合理的社会。即:大家选举全天下最贤的人做天子;天子又选些次贤的人做自己的辅佐;因为“天下……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天子又将天下划分为万国,选各国中最贤的人做国君;国以下有“里”,里以下有“乡”;里长乡长各由国君选里中乡中最贤的人充任;乡长既然是乡中最贤的,那么全乡的人不独,应当服从他的命令,并且得依着他的意志以为是非毁誉;等而上之,全天下人的是非毁誉都得依着天子的意志。如此则舆论和政令符合,整个社会像一副抹了油的机器,按着同一的方向活动。亦即墨子的“上同”。

“兴天下之利”的另一面是“除天下之害”。一方面要实现“兴天下之利”,一方面要做到“除天下之害”。墨子以为天下的大害,莫如大国之侵略小国,大家族之欺凌小家族,强者智者之压迫弱者愚者,以及一切伦常间的失欢失德,即人与人的冲突。墨子推寻人们冲突的根本原因乃在彼此不相爱。假如人人把全人类看成与自己一体,哪里还有争夺欺凌的事?所以,墨子又提倡“兼爱”,对世上一切人都一视同仁地爱,不因亲疏而分差等。

反对墨家的人说道:兼爱诚然是再好不过的,可惜只是空想,不能实行!墨子答道:天下最苦的事,哪里有超得过“赴汤蹈火”?然而赏罚和毁誉竟能使人甘之如饴。兼爱至少不是“赴汤蹈火”一般的苦事。反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得的报酬“一本万利”。假如有以身作则的统治者,拿着往常鼓励勇敢作战精神的奖励,去奖励兼爱,拿处置逃阵的惩罚去惩罚不兼爱,而社会的毁誉又从而援应之,还哪里有人不“风行草偃”地趋向兼爱?所以“上同”是必要的。

在圣贤的统治之下,大众“兼相爱,交相利”;“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整个社会里,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没有浪费和窘迫的对照,没有忌妒、愁怨或争夺,这便是墨子的理想社会。

为此,他收弟子,传授他的思想,创立墨家学派。

楚惠王的使者穆贺曾当面说他的学说是贱人之所为。荀子也批评他的学说是役夫之道。墨子对这些污蔑之词漠然处之,一直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也成为墨家始终遵守的教条。

在战国及汉初,孔、墨是两位常被并称的大师,同以德智的崇高和信徒的广众为一般学人所敬仰,虽然汉以后孔子被人捧上神坛,而墨子则被人忘记了。就学术和生活而论,孔、墨却是相反的两极。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孔子不辞养尊处优,而墨子则是恶衣粗食、胼手胝足的苦行者;孔子不讲军旅之事,而墨子则是以墨守而闻名的战士;孔子是深造的音乐家,而墨子则以音乐为应当禁绝的奢侈;孔子不谈天道,而墨子则把自己的理想托为“天志”;孔子要远鬼神,而墨子则相信鬼神统治着人世;孔子卑视手艺,对于请“学稼”“学圃”(种园)的弟子樊迟曾有“小人哉”之讥,而墨子则是机械巧匠,传说他曾创制过一只能自飞的木鸢;儒家的儒者虽然有时聚集于一个大师之下,也不成为什么组织。唯墨家则是一个永久的,有组织的团体。

在那个诸子百家相互攻伐的时代,墨家学说与现实联系紧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将其称为显学。

墨家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各种主张中,最受后人推崇的就是他的兼爱非攻思想。

所谓兼爱无差别的爱,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这与儒家主张的由己及人截然不同。非攻就是国与国之间不要互相攻伐,但墨子仍然支持正义战争。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墨子日夜不休的奔波于各诸侯国之间制止战争,他曾北上齐国,向西走访过卫国,数次游说楚国,甚至还打算到越国去实现他的抱负。

对于小国,他讲述如何储备人才和物质,积极防御,对于大国,他阐述战争的不义与危害,力图将战争消除于萌芽之中。

他曾经成功的劝阻齐国将领项子牛讨伐鲁国,制止楚国大夫鲁阳文君攻打郑国,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公输班斗智斗勇,说服楚惠王放弃攻打宋国。

史料记载,墨子得知,著名工匠公输班正在帮助楚国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便日夜兼程前往楚国,鞋走烂了,脚起茧了,他就撕破衣衫裹起双脚,坚持走了十天十夜,终于及时赶到楚国国都。

见到公输班后,他先说,北方有人侮辱他,请求公输班帮他杀人,公输班矜持的表示,这种做法不符合道义,于是墨子在楚王面前,借题发挥指出,强大的楚国,攻打无罪的宋国也是不义,然后强调,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宋国民众贫弱,山川匮乏,因此,攻打宋国可以说是无利可图。

最后,为了彻底断绝楚王和公输班攻宋的念头,墨子同公输班在楚王面前,展开了城池攻防的战术较量。他们以身上的革带为城,用木片做武器,公输班九次变换攻城的战术,墨子都一一成功的将其击退。最后,公输班黔驴技穷。楚王亦计无可施,只好放弃了攻宋的企图。

      ㈢墨家学派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纪律,具有政治性质且具有宗教色彩的团体。它的成员生活朴素,跟贫贱者相似,其首领叫钜子,由上代首领指定,这样代代相传。

墨子便是墨家的第一代钜子。相传,追随墨子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为其赴汤蹈火,毫不犹豫。据说,另一个墨家钜子墨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城战死,追随他一起战死的有一百八十三人。这说明墨家团体的成员对类似宗教教主的钜子有以死尽忠和舍命行道的精神。

《吕氏春秋》记载,墨家一位钜子居住在秦国,儿子杀人,秦惠王准备网开一面送个人情,而钜子则拒绝说,墨家的法律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此来禁止滥杀无辜,随即便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墨家规则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墨家钜子推荐到各国去做官的墨家成员必须忠实于墨家学说,如果不能推行,墨家的主张就要自动辞职。墨子的弟子高石子,因为卫国国君不采纳他的建议,就辞去高官厚禄,这一举动得到了墨子的称赞。

另一个在齐国做官的胜绰,因跟随齐国将领项子牛侵犯鲁国而受到了墨子的责备,最终在墨子的请求下,项子牛辞退了胜绰。

墨家成员还有互助的义务,做官的墨家成员必须把俸禄的一部分交到团队中来,以维持团体的日常支出。墨家主张,力气大的人可以帮助力弱者。财产多的人应该帮助贫困的人,有学识的人应该主动教育他人。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为贤之道。墨子和墨家的言论都集中在《墨子》一书中。

据《汉书》记载,《墨子》一书共七十一篇。但现在只剩五十三篇,而且其体裁内容,形式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时间上也有很多的差别,由此分析,该书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墨家集体经验的总结。

《墨子》一书,内容丰富。大致包括,记载墨子主要思想和言行的篇章,墨子的主张除了兼爱非攻之外,还包括尚贤商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尚贤是选用人才的标准,商同是他设想的各政权组织集中、统一的指导思想。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都是针对奢侈的贵族生活和腐败的贵族统治提出的改革意见。

墨子死后不久,墨家裂成三派,各自以为是正宗,不相上下,甚至互相倾轧。而墨子以后,墨家并没有像儒家之有孟子、荀子等十分伟大的领袖继起,这也是墨家衰微原因。

历史地看待墨家主张

墨子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应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都是墨子思想的积极成分。

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则要一分为二的来对待。墨子推崇上天意志、崇拜鬼神是有消极成分,但在鬼神思想盛行的时代,却也无可非议。而且他的目的,也是通过天地鬼神等人们的信奉来推崇自己的思想,因此也不能全盘否定。但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片面性。

他忽略理性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一方面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这都是他世界观中的消极成分。

此外,《墨子》中还记录了墨子后人谴责儒家的篇章,在墨子一书中,最让后人啧啧称赞的是其有关自然科学的记载。人们习惯把《墨子》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这四篇加上《大取》《小取》两篇,又称为《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

《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理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墨经》中记录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手工业方面的许多重要知识,提出了古代物理学和数学的许多概念和见解,可以说,《墨经》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墨子以及他创立的墨家,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严格律已,辗转奔波于各国,奋力为人民排忧解难,代表了社会下层群众的利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因此,墨家才成为了与儒家并立的显学。

然而,到了汉代,由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致使墨家的影响力日益衰微,直至无嗣音。但是,它的精华已为儒家所摄取。所谓“大同”的观念即儒家讲政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见于战国末年所作的《礼运篇》中者,实以墨家言为蓝本。《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同时,墨家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也通过《墨子》等文字资料系统的保存了下来,成为后人宝贵的思想财富。

整理  编辑/萧文

上一篇:025—道法自然 下一篇:027—千古帝师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