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21—钟鼓之乐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291296

【中国通史】— 021

钟鼓之乐

——曾侯乙编钟与古乐

2400多年前,在长江以北、汉水以东(湖北省随州一带)一片被称作“曾国”的领土上,耸立着一座华丽的宫殿。灯火辉煌中,名字叫“乙”的曾国侯爵,在欣赏一套编钟奏出的音乐。然而,时光荏苒,岁月的尘埃掩埋了这一切。

曾侯乙墓发掘现场.jpg

7000公斤的主棺.jpg

编钟出土时的情形.jpg

1978年8月1日,这套沉寂了2400多年的编钟被重新奏响。轻扬激越的声响,让听众如痴如醉。

二千多年前的乐钟为什么还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它的惊人成就中还蕴藏着哪些更深刻的内涵,当时的贵族到底是怎样奏响他们的大雅之声,最后却为何陶醉在靡靡之音中,让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耿耿于怀。本节,将做出一一阐释。

作为乐器的钟,历史悠久。新石期时期有陶钟,夏商时期,随着青铜冶炼术的出现,钟的制作材料也多由陶土改为青铜。

钟分为特钟与编钟,单个的钟称特钟,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称为编钟。根据钟钮形制不同,又有“铙”náo、“铎”、“鎛钟”、“钮钟”等不同称呼。商代的钟为三枚一套或五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八枚一套,东周时期增至九枚一套或十三枚一套。

曾侯乙编钟.jpg

钟的分类.jpg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规模最庞大的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楚惠王送给墓主的礼物,编钟的钟体是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中下层横梁各由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编钟架结构.jpg

编钟架上的小铜人雕塑.jpg

整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设计精巧,结构牢固,虽然承受了2500多公斤重的全套编钟,历时2000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钟架上悬挂着65个编钟,最大的通高153.4厘米,最小的通高20.4厘米,上层为钮钟,共计19件。中下层为3组甬钟共45件。每件钮钟都有铭文,共2800字。除正面各有“曾侯乙乍时”五字外,其余全是乐律学的内容。甬钟都是长甬,下层的甬钟错嵌红铜花纹,其余各部分的纹饰则是浮雕的蟠螭pán chī纹。除甬钟和钮钟外,还有一件铜鎛,通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

钮钟.jpg

甬钟.jpg

特钟.jpg

钟鎛.jpg

曾侯乙.jpg

这样一套气势宏伟的编钟能奏出怎样的音乐?经专家演奏测试表明,曾侯乙编钟能演奏出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音色非常优美,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律较准,其音响已构成倍低、低、中、高四个音色区。其音域自大字组的C至小字组的d,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这意味着它可以演奏任何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也意味着春秋时期的中国,不仅有五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

公元前五世纪的乐器,竟具有如此水平和性能,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每件钟体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乐音间呈三度谐和音程。在钟体的正鼓和侧鼓都有标音铭文,只要准确地敲击其部位,就能发出所标明的乐音。这种一钟双音的现象,音乐家们在研究西周钟时已有察觉,但有人怀疑这是无心之举,直到曾侯乙编钟出土才得以确认。

曾侯乙编钟的音响和铭文充分证明,一钟双音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错金铭文.jpg

曾侯乙编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价值,在于它的铭文。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标明了各种发音属于何律的阶名,及其与楚、晋、齐、周、申等周围各国和地区的对应关系,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标注音阶.jpg

过去一些中外学者曾断言,中国战国时期尚无七声音阶,中国的十二律是战国末年由希腊传来而汉化的乐律,但在这套编钟上却明明白白地记载了七声音阶,而且在七声音阶间,还有五个完备的中间音,形成了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这套乐律比欧洲早1800多年,这些铭文简直可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乐律书,它的出现弥补了古代文献关于乐律方面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先秦无“变宫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七音级”的说法,为我们认识春秋战国乐律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曾侯乙墓乐器的制作,是当时音乐艺术和青铜铸造工艺完美的结合,也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已经位于世界的最前列。

据分析,65件铜钟都是用陶范(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型)的分范合铸技术完成的,花纹用模具翻制,并且合理的金属成分配比和编钟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在工艺上采用的预热铸型、延期脱范,利用铸型和金属余热进行均匀退火,改善金属组织,通过淬火、回火工艺调整音频等,使编钟达到了令人陶醉的音响效果。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程贞一博士评价说,这套编钟包含了精确的声学、韵律学、冶金技术和精密铸造技艺等多方面的科技知识,是世界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科技活书”。

作为一个侯国的曾国,就已经具备了如此宏大的乐队,可想而知,那些实力更加雄厚的国家的宫廷乐队的规模又当如何。所以,曾侯乙的乐器只显示了古代灿烂音乐文化的一角,但仅仅这些也足以让世人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巨大成就而惊叹。世界著名音乐家梅纽因在听了曾侯乙编钟演奏后说,世人只知道古希腊的音乐艺术是那个时代的高峰,他们还不知道中国音乐。但是,我们再也听不见古希腊的乐器能有什么样的声乐了,只有中国的这一套编钟,还能把2400多年以前的乐意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事实上,与编钟同时出土的还有编磬qìng古代击乐器)、建鼓、排箫、笛、篪chí,像笛子八孔)、笙、鼓、瑟等乐器,这是供盛大宴会场合演奏的乐器。

此外,在曾侯乙墓的侧室,还出土了十弦琴、五弦琴、瑟、笙等丝竹乐器。

侧室出土.jpg

规模如此庞大的编钟,数目如此繁多的乐器,既让后人惊叹我国先民的杰出成就,又不能不让人疑惑,一个侯爵能够享受到这种等级的待遇吗?

两千多年前的编钟奏响的是《诗经》中所说的“大雅”之音,还是郑卫的“靡靡之音”。

历史学家通过众多的文献基本证实,周初的编钟仍然与商代的编钟一样,是三枚一组,但音阶一律是羽、宫、角(jué、徴(zhǐ),与商代多样形式的音阶不同,即使后来编钟增加到八枚一组,其音阶仍然一成不变,这与古书《周礼》所表述的典型雅乐的音阶形式也相同。可见,这一时期的钟全部都是演奏周雅乐用的。

西周所用雅乐,其歌唱部分均属于《诗经》中的《周颂》和《大雅》《小雅》,而这些全都是岐周乐歌。岐周是全国政治中心,“雅”顺理成章转而产生了“正”的意思。“雅乐”的意思则等同于“正规音乐”“礼仪用乐”,属于周代守法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不同等级的贵族,诸侯享受的音乐都有严格的规定,由钟、鼓、磬组成的合奏,即所谓的“金奏”,只有天子、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用鼓。

随着西周的灭亡,东周王室的衰危,春秋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原来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的声乐规模,逐步下降到各个诸侯,僵化凝滞、一成不变的“大雅”之声,也逐渐被各地流行的音乐所替代,到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用于各种正式场合。在这一剧变过程中郑国音乐首开其端,其后各地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地方音乐,其中著名的有郑、卫、宋、齐等地区的音乐,当时称之为“新乐”,由于“新乐”是按音乐自身规律发展,所以“新乐”清新活泼,风格多样,优美感人,自然成了各国国君的最爱。懂得“古乐”重要的魏文侯,承认自己确实喜好“新乐”,听“新乐”不觉疲惫。较魏文侯稍晚的齐宣王,则公然宣称不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所以,在曾侯乙时代,编钟奏响的很可能就是“新乐”,甚至就是备受孔子批评的郑卫“靡靡之音”。

如今,这套规模庞大的贵族乐器,静静地屹立在博物馆里,向人们彰显着我国古代人民在音乐上的高超造诣,在冶金铸造方面的杰出成就。我们仍不时会听到它的复制品演奏出的动人音乐。透过绵延的敲击声,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采,感受到历史的传承与变迁。

整理编辑/萧文

上一篇:020—千古风骚 下一篇:022—科技初曙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