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20—千古风骚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251008

【中国通史】— 020

千 古 风 骚

——《诗经》与《楚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美丽动人的诗句来自何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深沉动情的慨叹出自谁口?

田间地头的歌声,何以能流传百世而不消散?刀光剑影下的叹息,又怎样穿越千年而依旧扣人心弦?宏图霸业终究会烟消云散,来自心灵,流动在民族的血液里的诗句却历久弥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的创作时代,大致从西周到春秋,最后编定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中所反映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最南应该到长江以北,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群体如此庞大,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是谁又是怎样完成了这一造福后人的工作的?

关于《诗经》如何编辑而成,一直存在着争议,由于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因此后人只能做出种种猜测。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然后由宫乐师整理而成。汉人还认为,《诗经》经过了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由于《经》与《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可能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不可信。

流传最广的还是“献诗”“删诗”之说,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中的诗歌是各地诸侯、公卿列士将自己创作和搜集到的诗歌献给周王室,再由王室乐官整理而成。这种观点似乎更为可信。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诗经》中这类作品也的确不少,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的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整理编定《诗经》的人现在已无从得知,但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辑和成书过程中应当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诗歌最早都是来配乐歌唱的,乐官必须参与其中

那么他们给后人奉献了一部怎样的作品呢?

十五国风.jpg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最初都是乐歌。

“风”就是指国风,国是地区、方域之意,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shào nán ,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区域、邶bèi,周朝国名,河南汤阴南风、鄘yōng,周朝国名,河南新乡西南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秦风、唐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古都邑名,今甘肃宁县、正宁、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风。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是东周王畿(,国都附近的地区)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由于多采集民间富于百姓生活的描绘,反映人民生活、劳动和斗争情况,形式上也比较流畅,篇章紧凑,语言明快,节奏感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进程。农业生产情况,江南流域的开拓和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人民倍受剥削的生活。其中也包括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奴隶主贵族穷途末路的哀叹,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歌颂奴隶主贵族的祖先的丰功伟绩。“颂”虽然富有史料价值,语言简朴古雅,但读起来绕口不顺畅,思想和内容比较僵化。

这305篇诗歌构成了这部堪称大部头的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有哪些作用?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当时的社会上层人士普遍用于酬酢应对、表情达意也常被用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诸子百家在著述中也经常引用,孔子就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

秦始皇焚书坑儒,《诗经》也在被焚毁之列。汉代重新搜集整理,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并成为官学。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出现较晚,但在民间广为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三家诗.jpg

毛诗.jpg

《诗经》里的诗歌基本上是北方人民和贵族的作品,反映的大致是北方的自然人文风貌。

那么,在那时的南方,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也就是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成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因为优异的品德和才学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但由于他“举贤授能”,限制旧贵族的权益,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最后,屈原被迫离开郢都,流浪汉北。

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后来,楚怀王被秦国拘留屈死,屈原对罪魁祸首子兰等非常愤恨,结果又遭受他们的疯狂报复,被长期流放江南。秦军攻陷郢都后,屈原不忍看到国破家亡的惨剧,自沉于汩罗江中,以死殉国。

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离骚》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离骚》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写作年代,一般被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屈原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达了自己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决心。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传说中的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上下求索,希望为自己和国家找到一条出路。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最后,作者试图离开国家,另谋出路,但还是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中国文学史上素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离骚》。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

“国风”中的民歌就集中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离骚》集中地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还利用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诗人借助这些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诗经》和《离骚》出现以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就开始定型,我国历代文学家顺其自然地继承了这两种传统,或偏重现实主义,或运用浪漫主义,用不同的风格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中华诗歌文化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而《诗经》和《离骚》就是它们的源头。

整理编辑/小月

上一篇:019—国之重镇 下一篇:021—钟鼓之乐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