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文明史话

018—旷世壮举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8-231061

【中国通史】018

旷  世  壮  举

——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蜿蜒万里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可是,很少有人想到在距咸阳千里之遥的都江堰却隐藏着秦帝国的最大秘密。

当年,秦王嬴政能够统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万军团,平诸侯,扫六合,统一中国,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有都江堰浇灌的成都平原作为秦国富饶的大后方,大粮仓。

都江堰.jpg

都江堰是战国时代秦国修建的。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怎么会想到在连绵险峻的秦岭之南、千里之外的蜀国之地修筑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呢?是谁修建了都江堰,为什么同时代的各种工程,都没有像都江堰那样两千年来仍能发挥作用?

当年的秦军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能够与民风强悍、骁勇善战的赵人一仗打上三年,能够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楚国展开举国之战,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拥有富饶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拥有源源不断的粮食。

然而,最初的成都平原,并不是一个让人垂涎三尺的“天府之国”。据地质学家考证,四川盆地曾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海,几经变化,海水由三峡东泄,内陆海变成了肥沃的成都平原,形成了周围高山环绕,众多江河穿流全境的最典型的四川盆地。这就为古代蜀人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一方适于农耕的区域。

但每当岷江泛滥成灾时,平原变成了沼泽。因此,自远古时代起,古代蜀人就开始了与水患的斗争。传说鲧gǔn曾接受尧的委派,采用筑堤的方法治理水害。鲧的父亲是颛顼(zhuān xū),祖父是昌意,曾祖父就是黄帝。《华阳国志》说,黄帝为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封于蜀,世为侯伯。由此可知,鲧和蜀族有着亲缘关系,鲧治水九年都不成功,最终成了以身殉职的悲剧英雄。

儿子禹继承父业,经过长达十三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用疏导的办法有效地治理了水害。据《禹贡》记述,大禹治水很可能是从岷江开始的,然后将“导山治水”的经验,推广到了九州。然而,长期以来,岷江的水害仍屡屡泛滥,危害着居住在成都平原的百姓。

公元前316年,处于秦西南方的两个小诸侯国巴国和蜀国发生矛盾,互相攻伐,却都向秦国求援。秦惠文王抓住时机,派司马错和张仪率领大军一举攻占了巴蜀,取得了富庶的成都平原。

由于岷江的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秦国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肌力。为了彻底驯服洪水,使蜀地成为秦国稳定的大后方,大约在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守。那么,面对凶猛肆虐、常年祸害成都平原的岷江之水,李冰有了什么样的举措?为什么后人会对他推崇备至?

李冰.jpg

通过实地考察,李冰发现岷江上游两岸山高谷深,江水顺势而下,一泻千里,而到了灌县附近地势豁然开朗,江面逐渐变宽,水流速度开始变缓,结果从上游夹带的大量的泥沙,在此大量淤积,使河床升高,形成悬河。而在灌县城西南的玉垒山,正好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因此,每年洪水季节,玉垒山西边,江水滔滔,冲垮堤岸,造成水患。而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因此,开凿玉垒山,让西边的水向东边分流出一部分,是治理水患的第一步。

由于过去开凿的渠道离玉垒山较远,效果不大。为此,李冰决定,首先废除前人开凿的引水口,将引水口移至玉垒山处。确立了治理的办法,李冰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实施开山工程。然而,在开凿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面对坚硬的山石,如何用简陋的工具进行人工开凿呢?李冰彻夜难眠,便动员开山民众共同思索对策,终于在实践中,人民摸索出热胀冷缩的原理。于是,他们在岩石开凿一些很深的沟槽,放上柴草,用大火烧红岩石,再用来自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泼浇巨石,用冷热相激的自然之法,使坚硬的岩石爆裂。通过几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都江堰的第一步工程终于完成。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并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决定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然而,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促,倾倒下去的石块很快被冲走,工程又陷入了僵局。当地人习惯用竹笼盛衣物来江中冲洗,以防止衣物被冲走。李冰受此启发,他让人编织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个地沉入江底,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因为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设,将上游咆哮的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顺流而下。鱼嘴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大致是外江占6成,内江占4成,为了避免洪水季节,内江也产生涝灾,又修筑了飞沙堰。飞沙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高度稍低,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过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漩涡,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到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纵横交错的水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了防洪、灌溉、航运的需要,终于使成都平原成为秦国大粮仓。

都江堰航运.jpg

正如《华阳国志》所描绘,“水旱从人,不知饥馑(jǐn原指蔬菜没有收成,后指荒年),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正是拥有了这个富庶的大后方,秦王嬴政才能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统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魏国的西门豹修建了漳河渠,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但可惜的是这些工程先后都湮没无闻,即使到了现代,世界各国修建的各种大型水库,也都是在几十年之后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唯有都江堰,从李冰建成到现在,历经两千二百多年,它的汩汩清泉仍浇灌着成都平原上百万亩的土地,正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灌溉、泄洪、航运诸多作用,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为水利史上的奇葩。

都江堰结构图.jpg

那么,这其中奥妙何在?

在水利工程学中,泥沙问题一直是困扰水利学家的一大难题,从古至今,诸多著名水利工程都最终毁于泥沙的淤积,然而,都江堰却几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切成内外二江,枯水期时水往低处流,大部分岷江水进入内江,由于外江较内江宽,洪水季节,洪水顺水势大部分注入外江。同时。由于内江弯道长,弯道环流,流速相对慢,使进入内江的挟带大量泥沙的底层水跑向外江,流进宝瓶口的,则是含沙量少的表层水。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整个灌区的“咽喉”。由于面山而凿,加之精确计算的宽度和深度,当内江流量较大时,洪水就通不过狭窄的宝瓶口,多余的岷江之水,则被拒之门外,迅速回流,而飞沙堰刚好在内江进入宝瓶口的急转弯处。内江洪水越大,冲在山脚陡坡上所产生的回流越强,被托起的泥沙、卵石便被奇迹般地从飞沙堰抛出去,进入外江。根据计算,岷江上游,每年要带来400万至600万立方米沙石,经过鱼嘴、内江、分沙堰的排洪排沙之后,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只有15%左右。

都江堰示意.jpg

为解决15%这最后一道难题,李冰确立了“岁修”制度,创造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淘除飞沙堰坝前易淤积的沙石,把飞沙堰筑得较低,以便于泄洪排沙。这一方法最终科学地解决了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关键问题。

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以悠久的历史,精巧的设计而举世闻名,在中国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

都江堰.jpg

 整理编辑/萧文

 

上一篇:016—秦帝国统一的前奏 下一篇:019—国之重镇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