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家学工作室

好家风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07-142252

好家风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 千年不衰的钱氏等家族启示

祖训延续,为家风。祖风纯,方万世稳。家风正,则万事兴。家族兴衰,取决于什么?通常认为是“风”之内核。研究好家风、好祖风的内核,离不开长兴不衰的家族的解读。

一、不衰家族典型

从近代看,公认的名声显赫、历久不衰的,莫过于曾国潘、李鸿章、钱氏三大家族。

曾国藩家族。通常认为,“盛”始曾国藩。他是晚清重臣,位高权重,推动洋务运动,身体力行,创办产业,对中国近代,功勋卓著。其后人多受高等教育,遍布各地,不愁生计。据说后世八代无败子,均为各业精英,人丁兴旺,家业不衰。

李鸿章家族。通常认为,“盛”于李鸿章。他也是晚清权臣之一,政客之外,产业众多。儿女联姻,强强结盟,比如张佩纶、曾国藩、段祺瑞等家族。祖风交融,实力深厚。后人发迹,十分低调,鲜有人知。

钱氏家族,“盛”于钱镠,此人仍唐末越王。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精英各业,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最为著名。侧重解读。

钱氏始祖.jpg

二、钱氏家族盛况

钱氏家族。始祖钱镠(liú)(852年-932年),生于唐末。吴越武肃王,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开国国君。生逢群雄割据,战乱四起。凭借战功,得到赏识,委以重任。拥兵两浙,恃宠不骄,告诫子孙,“永不称帝”。公元902年,唐朝册封钱镠为越王。5年后,朱温篡位,国号为梁,册封钱镠为吴越王。手下诸将,建议拒封,出兵伐温。钱镠拒伐,折箭为誓,世代归顺,不裂中原,保全百姓,免受战苦。

五代十国,中原地区,群雄纷争,水深火热。而身处其中的吴越国,钱镠及其后继者,不参与以扩张领土为目的战争,以此“保境安民,发展农商”。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安居乐业,创造了战乱中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乱世中求发展的一个奇迹。使吴越国的财富拥有量,达到天下三分之二。以此,长三角崛起,千年余庆,影响至今。

钱镠告诫幕僚,“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教诫子孙,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公元932年,钱镠临终前,告诫儿子钱元瓘(guàn),钱氏子孙要好好守住吴越,忠心侍奉中原王朝,纵然改朝换代,亦不可失礼。

吴越国历经三代五王,至钱镠之孙钱弘俶(chù)在位时,大宋一统,势不可挡。钱弘俶审时度势,遵从祖训,念及苍生,纳土归宋。

公元978年,钱弘俶自绑双手,入京朝圣,土地民众,悉数献宋。大宋兵不血刃,吴越纳入,实现统一。对此,苏轼曾高度评价钱氏家族,“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史学家认为,江南繁盛千年,皆由钱镠祖孙三代打下的基础。

百家姓,始于宋。首句“赵钱孙李”。 赵家天下,赵氏排一,毋庸置疑。钱氏排二,彰显功德。

历史学家熊月之认为,中国历史改朝换代,采取革命手段,推翻前朝,具有颠覆性和非延续性。故,皇室集团成为被铲除的对象,其家族积累的资源一般就此中断,无以为继。此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是客观政治原因,导致不少家族中断的现象。少有钱氏家族这样的例外。

1657811625634718.jpg

让我们看看钱氏家族的后世发展情况。

据统计,整个宋代,钱氏家族中,有320多人得中进士。但他们不念重权,只求学术,崇尚文化,成果斐然。出现钱藻、钱惟演等一批名家。此风沿袭后世。以“科技三钱”为代表,“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出自杭州钱氏;“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出自无锡钱氏;“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自湖州钱氏。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祖籍杭州,是钱学森的堂侄。此外,两院院士,钱氏最多。文史领域,钱氏家族走出钱玄同、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仲联等大师级人物。据统计,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有100多位,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此,无锡钱氏后人曾做出统计,无锡钱家出了10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穆侄子)、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以及江阴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钱俊瑞。

“父子档”精英,令人惊奇。比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钱易父子(女),钱均夫、钱学森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等等。

“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近代以来江南钱氏家族人才井喷的情况。

三、家族兴旺之内核

历史波浪滚滚,武斗叠现,朝代更替,祸及数众,保家亦难,况且家族。之所以长盛,必为灵魂内核坚韧,深得民心,合理避祸。

㈠避祸,发迹后转型

政治上的变革,为望族衰败的最大隐患。曾国藩家族、李鸿章家族及钱氏家族,均以政治兴盛,继而适时转型。前两者,为经济产业。后者学术文化。不以宗祖权贵而自豪张扬,低调处事处世。避免政治斗争祸患。

以钱氏家族为例。唐末封王,不思领土扩张,不为推翻王朝。审时度势,纳土归宋,挺过最危险的关头。自入宋后,虽宗族精英众多,皆避开重权,远离政治风险。侧重学术文化,成果斐然。出现钱藻、钱惟演等一批名家,顺利实现政治家族向学术文化家族的转型。到北宋中后期,人们膜拜钱氏,不因纳土归宋,不因在朝数众。而因福泽百姓,人才辈出,文化世家,功绩显赫。宋人王明清说,“富贵文物三百年相续,前代所未见也。”对钱氏家族推崇备至。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家族工程师数众,他自称“分子工程师”。对自己职业选择,他说:“我注定了要继承家族的血统,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

㈡造福,荣辱于百姓

当下,福泽百姓。后世,余庆子孙。把个人的荣辱与百姓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

钱镠拥兵两浙,永不称帝。遏制住自己及后继者称帝的欲望,实则是不谋一身之利,只谋天下之利。群雄争霸,他又以“保境安民,发展农商”为目标,把他的儿子们分派到吴越各地进行妥善治理,让百姓安居乐业,富庶一方。不参与争夺,让百姓在乱世中获得安宁。钱弘俶主动纳土归宋,也是把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名位,与天下百姓的安危,做了权衡,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得民心者,民必佑之。钱镠及其后人,虽心系天下,而不想得天下,获天下人膜拜。得天下者,量其谋福利于天下,有利于天下安宁,不敢轻视而敬重之。故得宗族安定,这是家族兴旺的密码之一。

㈢传承,世代色不变

曾国藩的《诫子书》中,有著名论段,“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对其宗族影响深远。原文如下: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希望,“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道出四言真谛。

1657811713460698.jpg

钱氏后人,更加注重家族中文采风流的传承。

钱镠在位,曾作八训,教诲后代。后为遗训,作为准则,严令子孙,立身处世,必须恪守,不得违背。

“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千百年来,钱镠家训成为钱氏子孙后代行动的准绳。钱氏家族千年不散、人才辈出的文化密码,就藏在一部《钱氏家训》里面,在钱氏家族的始祖和精神偶像那里。这种文化内核,像血液一样被传承、积淀、浸染,润泽后世。

家训塑造家风,而良好的家风是钱氏家族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钱氏家训仅600多字,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节。钱氏家训,具体是如何塑造了一流的家族之家风?简要解读。

⒈“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出自钱氏家训的国家篇。告诫族人,有益国家,造福社会,不汲私利。钱镠不参与争权夺利,不参与扩土之争,遏制称帝欲望,只谋天下之利。故,江南人至今感念钱王恩德,爱戴钱氏后人。

“科技三钱”的爱国举动,践行家训。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1946年在法国结婚。两人一起研究原子核裂变。他们的论文,在国际科学界,轰动巨大,媒体称之为“中国的居里夫妇”。然而,当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会留在欧洲,向诺贝尔奖发起冲击时,他们却毅然决定回国。

钱三强后来解释: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现今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几年后,在钱学森身上,又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当他决定回国而遭到美国软禁和威胁时,以“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表明心迹,历经艰险,义无反顾,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经说过,父亲从不会对他讲“你长大要爱国、要报效社会”这类话,但是却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要热爱这个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他不但把精力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而且大额奖金基本都捐了出去,支持国家的科研教育事业。耳濡目染,钱氏子孙都知道如何对待获奖,如何看待名利。

⒉“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氏家族重教育,是历代钱氏族人英才辈出的重要保障。钱家最出人才的领域是文史、科技。其得益于钱家的家学渊源,家庭教育对后辈成长的无可替代。

国学大师钱基博曾自述。他5岁,跟着长兄钱基成读书。9岁时,已学完《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等经典,而且都能背诵。10岁起,跟着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唐宋八家文选。13岁起,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遍。

此扎实的家庭教育和基本功,时下有几人能及?

钱家子弟,勤读成风。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童年所受的教育路径,亦是如此。以至于钱家的长辈一度反对将孩子们送去学校,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准已经远超正规学校水平。钱氏家族的成功,正是源于此——代代有读书种子!

⒊“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

钱氏家族中,不因贫困而无书可读。自宋代始,钱氏族内相互扶携、相互帮助之风已经形成。

前文提及,钱镠的儿子们在吴越各地进行妥善治理,福泽一方的同时,宗族的实力得以殷实。各地的钱家族人,均设立义田、义庄、祭田。形成规矩,将其中部分田产或盈利,作为教育经费,保证钱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无锡七房桥的“怀海义庄”,就是一个典范。钱穆和侄子钱伟长都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的。钱伟长晚年在《八十自述》中说,“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1657811970562296.jpg

四、长盛不衰之启示

孟子有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近代三个最显赫的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注重教育,注重传统美德教育。或许少有人想到,就是这个最传统的教育模式,这样一种不强调为子孙后代留深宅大院、留下万贯家财的最传统家风和制度设计,让子孙后代,精神上自强不息,道德上修身自重。让这三个家族,尤其是钱氏家族,走上历史的巅峰,让人望尘莫及。

家训,留在纸上,停在嘴上,形同虚无,无以成训。家训,只有转化为行为,方得训诫功效,形成训规规范的家风。

而今,提起家风,众口溢美,佳词叠出。很少有人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尤其于子孙,以影响和重塑家族的历史。因而,波波折折,起伏不定,富不过三,难成家族风格与气度。

笔者认为,这或许就是本文三家族,尤其是钱氏家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整理编辑/萧文

上一篇:关系=有关系=发生关系 下一篇:先秦时期:家庭观念与家庭教育 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