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网
民风网

关于《菜根谭》

文章来源:民风网 更新时间:2022-10-05716

关于《菜根谭》

菜根谭.jpg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儒家经典,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现存两种版本——清刻版与明刻版。明刻版来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系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据说当初刊载于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上海图书馆藏本为362条,中间数条有合并,结尾有数条新增)。清刻版以光绪丁亥年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

洪应明.jpg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菜根谭》是其传世之作。根据其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著有《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他是明代思想家)、冯梦桢(明代学者、藏书家,万历五年进士)等人有所交往。据推测,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或末期。明世宗时社会矛盾已经显现,到明神宗皇帝时,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党祸横流,内忧外患更加深重。因而,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菜根谭》就是这个时期收集编著的,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言辞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渗透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开出的处世之方偏重心态和人事,悟虚妄真实之理,指出贫富、尊卑、穷达因为心念使善恶、祸福相互转换,告诫世人及时转念,戒贪少欲,取中庸之道。

《菜根谭》是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文辞秀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表现了洪氏的儒、释、道思想之三味,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

作者以“菜根”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洪应明是一名能够把持节操和品格、坚守理念、甘于淡泊的人。早年热衷世事,后来归心事仙佛,并著有《仙佛奇踪》四卷。冯梦桢在《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由此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明朝明神宗万历年间,洪应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这个地方的农民多以种菜为生,但因土质不好,蔬菜不旺,收成很差,拿到集市场上去卖,菜根苦涩又压称,买的人又会去掉菜根而买茎叶,这样一来,收入就更低。所以,农民的生活是很苦的。当时洪应明的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丢掉,感觉很可惜。想捡回来用,但又忍亏欠农民,便适当给点钱买走。时间长了,当地的人都称洪应明为“傻菜根”(本来可以不给钱拿走而非得给钱,是为傻)。

一日,友人于孔兼(明朝东林党成员)到家中拜访洪应明。洪应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相待。他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泽黑亮,咸香爽脆,无菜根的苦涩,相较普通的咸菜,菜根别有一番滋味。于孔兼品尝后,拍桌叫好,于是便问其中的道理,洪应明说:菜根味道苦涩,普通人稍尝试,就丢掉了。我觉得很可惜,所以,就将这些菜根腌制成了咸菜。现在只所以好吃,是因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苦涩得慢慢去掉。我先将菜根用盐腌制,发酵一年后,去除菜根的苦涩,逼出菜根的香气。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盐,在太阳下晾晒三日,让菜根更有嚼劲。最后,菜根佐以花椒等香料,再腌制七日,才能端上饭桌。

于孔兼闻知后感概道:“性定菜根香”。意思是只有如洪应明这样淡泊之人,才能将菜根这丢弃之物,制作的如此美味。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真味。他收集编著的这本书以“菜根谭”命名,也正是缘于这一特殊的经历。

洪应明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一年夏天到山上游玩,遇见一位贫穷的白发老太太,在大太阳底下向游客推销菜根咸菜,可是她一斤也卖不出去,又愁又着急。洪应明很可怜这个老太太,找来笔墨,写了几段文字在纸上。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人的志气总是在清心寡欲中显露出来,人的节操都是在追求物欲享受中丧失殆尽)。”“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美酒佳肴、辛辣甘甜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往往是清淡的;神奇特立卓越超凡的人不是真正品德完满的人,真正完满的人往往是平凡的人)。”洪应明又取纸一页,在上面写了一句话,大体意思是:买菜根咸菜,送洪应明菜根真言一句。

洪应明说:“到山上游玩的,都是有钱的官宦人家,他们到山上游玩,都会求平安问运势,你现在告诉游人,说洪应明亲笔书写的人生道理,买菜根咸菜就送一份。”

老太太半信半疑地按照他的话去做,菜根咸菜果然被人抢着买光了。老太太赚了很多钱。高高兴兴地向洪应明谢了又谢。

洪应明在当地是名人,很多人都以得到他书写的《菜根谭》格言为荣。游人因洪应明亲笔书写格言,抢购老太太的菜根咸菜,自然是情理之中。再加上洪应明书写的格言,巧妙的将食用菜根咸菜者为冰清玉洁之士,自然吸引了富贵官宦人家购买。

渐渐地,周围的邻居都知道了洪应明腌制的菜根咸菜,香脆好吃,纷纷过来取经。洪应明毫不保留的将他制作菜根咸菜的方法教给他们。这些邻居将菜根咸菜到集市上售卖,都赚了不少钱。到清朝以后,很多经营菜根咸菜的手工业者,都很感激洪应明对菜根咸菜的贡献,特别是他写的《菜根谭》,更是将菜根的精神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就纷纷捐钱盖庙来祭礼他,并且尊称他为菜根咸菜的祖师爷。

《菜根谭》博大精深,妙处难以言传。它文字简炼明隽,更是叫人含咀无穷,同时它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它似语录,但是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却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

《菜根谭》将重构社会文化心态的起点放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身修养之上。他要求人们“昨日之非不可留”,一旦坚持这些错误,不加以彻底改正,那么,终有一日,死灰复燃,阻碍自己对事理、天理的追求,因此,在闲暇无事之时,就要认真反省自己是否有不纯杂念存在。士人一旦具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智慧妙用,若有人能“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免受伤害;若能“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获得真正的自在。因为“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那种时而狂热,时而沮丧的世俗之情自会清除。

在洪氏眼中,人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相反,“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涤除最难。”所谓银黄,即白银与黄金,人心一旦为情感所支配,就好像在明珠外镀上金银,想清除干净,复原明珠,谈何容易?“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洪氏认为,“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一心能抑,杂念不萌,则不损人利己,不害人害己。“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 

如果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以追求财富时的那种迫切心态去追求学问,以追求功名利禄时的那种强烈愿望去追求道德,以热爱妻子儿女时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去热爱父母,以保命爵位官职时的那种绞尽心计去保家卫国,就是达到了超凡入圣的道德境界。“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相反,“一念之差,足丧平生之善。”

洪氏将儒释道三教的处世哲学引入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价值取向之中,而这正表明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的严重社会问题,社会文化心态处于一个复杂的背景之下,以至于真诚与虚伪,善良与邪恶,正直与歪曲、道义与私情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民族也因为其绝大部分成员处于互相设防之中,抵消了凝聚力,增加了内耗度。《菜根谭》总结世道的险恶,指出了对策和良方,认为有修养的君子处理事情,要尽量避免在别人面前暴露出喜怒哀乐之情,否则,内心深处的状况将会被人所窥探。所以说:“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同样道理,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份地表现出爱好,否则,意气精神就容易为外物所牵引。自恃才华横溢,不以世道险恶为虑,不以严肃谨慎的态度待人接物,结果就会遭到阴险小人的伺机陷害。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社会文明程度的低下,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急迫。

洪氏要求人们“心体澄澈”,一尘不染,常常使自己处于明镜止水之中;意气平和,常常使自己身处于风和日丽的气象中,调整自我,改变观念,如此一来,“天下自无可厌之事”,“自无可恶之人”。在面对大是大非,邪恶与正义的选择时,绝对不能有任何的迁就和妥协,一旦态度暧昧,就会丧失正道。但是,遇到利害得失之时,就不能斤斤计较。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社会就容易趋利避害的个人私心。

对于荣辱毁誉,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价值标准:“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避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对于功名利禄,“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其整治社会心态的思路合乎儒家之辙,十分明显。

洪氏指出:“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想到白骨黄泉,壮士之肝肠自冷;坐老清溪碧嶂,俗流之胸次亦开。”“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地宽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红烛烧残,万念自然厌冷;黄粱梦破,一身亦似云浮。”“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作者总是从人生的终极出发,判断所为之事,分析所处之世,使人豁然开朗,有机会重新调整心态。在这方面,洪氏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与道家思想相似,佛教思想中的大量观念也被洪应明用来作为调整社会文化心态的良方。书中指出:“世事如棋局,不着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怀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静,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chán,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菜根谭》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注意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调整角度出发,圆心阐述,可谓卓具识见,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众多的思想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社会文化心态的规范,但是,社会几乎全不理会这些道德,自行其是,弱肉强食,男盗女娼,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传统文化品位之高,社会流俗层次之低,无异于天壤之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

洪应明所借助的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有力武器,是人的生存意识,洪氏将生死问题作为价值参照,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希望使人们将一切所作所为都放在鬼门关上进行比量、考究,然后识别孰轻孰重,孰取孰予,从而使人们自觉改变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从个体到集体,最后重构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心态,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应该说,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其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箴言,实在是社会病态的药石。

傅连璋在序言中也直截了当地提示这一看法,他说:“今日世界,唯一流行病,则争权夺利而已。推原病之所由起,公德之败坏,由于私德之废弛,人心之嚣张,由于道心之汨没,坐使权利之病深入膏肓而不自知。始而病已,继旦病人,终则病国矣”。傅氏一医家,治身病有术,治国无方,其得《菜根谭》,直认作治世良方,救国药石,故捐养病之资,藉为播道之助,刊行分发,以利于世。由此,也可见洪氏之书的价值。洪氏《菜根谭》对重构社会文化心态的课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如何进一步拓宽领域,深入考察社会文化心态,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学术事业。

编辑/萧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今日推荐 更多
Copyright © 2011-2015.Kinetika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7001860号-1 特别声明:网站信息仅归民风网所有,未经过同意不得转载或下载图片。 沈阳网站建设 龙兴科技

辽公网安备 21032302210387号